會計學成本類畢業論文

  成本會計技術手段和方法的不斷創新與製造環境與工藝的持續改善條件下,成本會計的應用範圍和方式也在不斷變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成本會計專案教學法應用

  教育問題本質上是一個使個人特性與社會目的、需求和價值協調起來的問題,因此,成本會計的教學應結合時代特點並立足中國國情,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需要關注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提升大學生各層面的軟技能.

  1專案教學法在成本會計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成本會計的發展要適應新的經濟環境,以滿足現代經營管理的需要.成本會計工作已不再侷限於成本核算,其角色發生了變化.成本會計新的工作特點和工作方法,決定了成本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必須具備多種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如社會工作能力、調查分析問題的能力等,因此要求我們培養的是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具備多種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然而,在成本會計教學中,普遍出現注重對現成資料成本的核算,而對原始資料的取得、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關注度不夠,這就容易導致高分低能,降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能容身於社會、能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科研型、技能型人才,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面向社會,從“我能做什麼,我能培養出什麼樣的人”走向“需要我做什麼,需要我培養出什麼樣的人”,這種觀念更貼近於社會,易得到社會的認同,而且能實實在在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觀念的轉變隨之帶來的是教學方法的改革,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尤顯重要.專案教學法是一種以工作內容為載體來設計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到成本會計來說,就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設計具體的成本會計專案方案,學生根據設定的企業經營成本資料,進行成本專案核算的實踐.整個過程由學生自己完成,老師只是參與者和引導者,所以能真正提升學生會計各層面的軟技能.因此,在成本會計教學中引入專案教學法有其重要意義.

  2專案教學法在成本會計教學中的實施

  專案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工作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整個工作過程中,教師起引導和輔助作用,具體到成本會計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問題的要求蒐集、選擇資訊資料,從成本會計工作的實際出發設計典型性的案例,通過小組的共同努力研究,具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得出結論或完成任務.專案教學法按照三大步驟進行:確定專案任務、專案的組織和實施、專案的總結和評價,具體如下:

  2.1確定專案任務

  2.1.1任務分組.專案教學法通常採用分組教學的方法,在分組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採用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分組,一般而言,按照專案的實際情況,可參照團隊分工協作的模式進行分組.

  2.1.2專案的選擇與設計.專案選擇的好壞決定了專案教學法的成敗.在立足於成本會計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由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幾個專案任務,結合可行性,最後通過討論,確定專案的目標和任務,根據提出的待解決的問題設計專案.比如,可選擇生產費用的歸集和分配專案.在設計上,應遵循基本理論,由淺入深,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

  2.2專案的組織和實施

  專案確定後由學生制定專案工作計劃,確定工作步驟和程式,由教師審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針對設計好的專案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蒐集整理資料並針對專案進行討論.比如,在製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專案中,學生通過討論可以瞭解到製造費用的內容以及如何利用製造費用降低企業的成本.在專案實施過程中,學生要做到分工協作,資訊共享,提高效率.實務中,成本核算工作分工細緻,流程明晰.因此,成本會計的專案也分層次分步驟實施.在實施過程中,遵循邊理論邊實踐,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用理論指導實務,用實務增強對理論的認識.以生產費用的分配為例,詳細說明具體工作安排.

  2.3專案的總結和評價教學專案的工作任務完成後,要對學生提交的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以利於學生實踐技能的進一步提升.評價過程要師生雙方共同完成,可先由學生對自己的成果進行講解,然後組織學生對該成果進行互評,最後由教師對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實踐能力.

  3專案教學法在成本會計教學中應用需注意的問題

  3.1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換

  在專案教學法教學中,教師承擔著更重要的角色.老師由傳統的課堂主演者轉變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學生由學習的被動者變為學習的主動者.教學過程更注重“授人以漁”,並遵循教師理論引導在先,學生實踐學習在後的原則.為此,要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3.2專案案例設計的合理性

  案例設計一定要遵循可實踐性,可行性的原則,以保證學生可操作,並取得相關成果.因此,案例的設計應先簡後難,逐步細化,易於接受.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意義上的“一節好課”標準已不能滿足現代高等教育的需求,一節好課不僅僅需要老師教的好,更需要學生學的好.“授人與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引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以及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對大學生的未來有深遠影響.事實上,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一般的課程都可以使學習經驗成為傳遞核心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工具,從中所挖掘出來的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可以直接應用到工作中.因此,需要結合硬技能的培養,以情景化的軟技能訓練代替單項說教.當然,軟技能的培養必須要結合硬技能的培養,因為從本質上來講,軟技能是促進硬技能發揮作用的一種技能.

  範文二:環境成本會計的確認與計量

  一、環境成本的內涵

  1.環境成本的理論基礎

  環境會計是一個在新形勢下發展起來的會計職能和範圍,它批 判地繼承了傳統會計學的原理和方法。 環境會計具有其特有的理論 框架和基礎: 社會成本理論。 該理論最早在十九世紀初提出來,認為應該從 物質世界的整體迴圈過程來對待成本,需要考慮人類的勞動和自然 界物質資源的耗費以及對破壞的彌補成本。 該理論作為環境成本的 理論基礎, 能夠將環境作為企業產品成本的一部分來考慮和衡量, 資源價值參與到了社會生產過程,環境的消耗也在實現產品收入的 同時得到了補償。 可持續發展理論。 該理論強調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尋求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它是環境成本會計的基礎,在根本上 界定了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的目的和內容,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受託責任理論。 環境資源作為一種共有資源,為社會大眾所有, 企業作為是這些資源的使用者和管理者, 這樣就直接產生受託責 任,也就給出了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的動因和必要性所在。 外部性理論。 所謂的外部性是一個相對性概念,是指如果某一 經濟主體的採取一定的經濟行為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的影響並沒 有通過價格或者其他市場訊號顯示出來。 具有代表性的外部不經濟 問題就是環境汙染問題,經濟個體以犧牲社會收益下降為代價獲取 利益。 採用環境成本會計,正是應對外部性的要求,將企業對環境的 消耗納入到了成本核算中,具有全域性性概念。

  2.環境成本的含義

  由於環境成本會計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概念,所以目前在經濟 學領域、管理學領域以及會計學領域都有所研究。 選取的角度不同, 對環境成本的定義以及擴充套件都具有各自的特點。 單單是考慮會計領 域,就存在諸多看法。 國際上比較認可的是聯合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 1995 年在 《 環境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立場公告》 中定義 ,以對環境負責為原則 , 以管理企業給環境帶來的影響為目標,核算企業活動對環境資源的 耗費。 具體而言,環境成本會計要求企業作為責任主體,要以環境保 護為責任中心,核算經營活動給環境造成的影響,包括主動承擔的 成本以及被動產生的費用。 在我國比較具有權威性的定義則是徐玖平教授提出的環境成 本是指企業在永久性經營的假設下, 所發生的自然資源消耗成本、 生態資源降級成本以及其他預防性成本。

  3.環境成本的特點

  環境成本作為相對較新的研究概念,與傳統的生產成本相比具 有以下特點:

  *** 1***金額較大。 隨著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國家政府 的環境保護力度提高, 對企業的的環境保護立法也越來越嚴格,多 方面對企業加強監督,導致企業的環境成本金額較大。

  *** 2***不穩定 性。 環境成本的大聲具有不穩定性,一方面,它的發生時點具有不規 律性,該專案的發生並不是均衡的產生於生產過程中;另一方面,環 境成本的產生階段會因為行業的不同而發生在不同的階段,各個階 段的支出成本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 3***計量難題。環境成本的支出是 發生在企業的生產過程當中的,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成本,但是環境 成本的消耗卻是於無形之中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表現出來,這就 增加了對環境成本的計量的難度。

  *** 4***潛在成本提高趨勢增強。企業 的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並不是直接顯現的,中間存在一個變化發 展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潛在性。 大多數企業並沒有重視這種潛在性 的成本,這樣一部分的環境成本的承擔者就變成了消費者,但是隨 著社會大眾的維權意識的提高,就會加快企業對環境成本確認的 速度。

  二、環境成本的確認與計量

  1.環境成本的確認

  目前對環境成本確認存在的困難之處主要在於我國會計準則 並有對環境成本確認的時間和空間上做出明確的,結合傳統快即成 本的確認基礎,我們可以推導環境成本的確認條件。

  *** 1*** 導致環境成本支出的事項已經發生 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生產經營活動中會產生環境 成本的活動已經發生,例如,企業開動環境治理工程;②與保護環境 相關,能夠降低企業對環境的消損;③該項活動會導致企業經濟利 益的減少、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最終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的 降低。

  *** 2*** 支出金額能夠合理地計量 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相對於傳統成本的核算具有一定的難度, 因為它在範圍上更廣,在核算過程中更為複雜,在計量時候要結合 貨幣、實務、勞動、技術等計量方式進行核算。 例如對一些環境汙染 的治理費用就要結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來核算。

  2.環境成本的計量

  環境成本的計量就是需要量化企業的環境成本支出,即按照一 定的計量單位和屬性,對企業發生的事項按其特點在數量和金額上 進行確認、計量的過程。 目前,在企業的應用過程中,根據企業環境成本的不同有三種 方法可以選擇:

  *** 1***彙總歸納,應用於計量環境負債和環保專門支出,具 體包括環境汙染損失成本和環保專項支出;

  *** 2***差額求值法,用於計 量非專門環保投資支出,例如按照當期支出總額與不涉及環保支出 的 差額來確認環境成本;

  *** 3***固定比率法,主要應用於無法直接衡 量環境支出的情況,企業根據以往的支出資料作為參考確定環境成 本支出比例。 上述對環境成本的介紹僅僅是冰山一角,環境成本會計作為一 個新的研究領域,還有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在今後的研究中要更 加深入並且具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