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教師讀書體會

  做最好的教師,我們要做教育的有心人,時刻為抓教育而準備,有教育的敏銳性,善於利用身邊的教育材料,讓他們成為愉快、有感染力和創造力的年輕人,在此分享讀書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很榮幸能有機會和大家交流我的讀書體會。

  最近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集中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操作方法。他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露著詩意,包含著深情。讀著書,我時常會被李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不禁為之讚歎,折服。下面我就談談閱讀本書後的幾點體會和感悟:

  感悟一: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

  有人說,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溫暖渴求的心房。李鎮西老師從教這25年,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他所教的每一位學生。他能夠把自己融入到班集體裡, 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他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們的喜怒哀樂,因而他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所以,從這裡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我們做老師的心中充滿愛,並毫無保留地播撒愛,才能在我們學生的心裡種下愛的種子。我想,李鎮西老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有名的教師,與其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李老師在書中還提到: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要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我認為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對待後進生,要克服偏見。因為他們在班集體裡常常是處於孤立、被歧視的地位,久而久之,便養成自卑和自暴自棄心理。因此,對他們我們一定要施

  以愛,在面向全體的基礎上,要把更多的愛傾注在他們身上,即“偏愛”他們,要像農民對弱苗那樣,給他們多一點保護,多一點澆灌,使他們和其它幼苗一樣,能茁壯成長。而且我們還要善於讓“後進生”發現自己身上的可愛之處、高尚之處。其實仔細想想,我們的後進生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如當我們對他們施以訓斥或責罰後,再見面時他們仍然會主動熱情得與我們打招呼,他們的寬容是他們的閃光點;當我們打掃衛生時,我們的後進生不怕髒,不怕累主動的替我們承擔勞動,他們的熱愛勞動也是他們的閃光點。當我們發現了學生的這些閃光點,我相信我們永遠不再會用刻薄的語言對他們說話,因為他們或許在學習上是差的,但他們也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在某一個領域用他們的美德去創造最好,達到優秀。

  感悟二:做一個愛學習、善思考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這樣說到:“從教20餘年,我可以這樣說,我一直在不停地閱讀,這已經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乾脆說,“閱讀欲”就是我的“生存欲”!這種“閱讀欲”源於自身的危機感。學問的功底,學識的功底,使我如飢似渴地閱讀。”李老師熱愛閱讀,並堅持閱讀,他豐富而廣泛的閱讀經歷讓人十分欽佩。望著那些密密麻麻我幾乎從沒有見過的書名,我心裡再也明白不過,我和名師的差距有多大。作為老師,連教育巨人蘇霍姆林斯基的書都很少讀過,而其他的書也幾乎是聞所未聞,想想名師身上顯示的那種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表現出來的人文素養,不正是這些優秀書籍長年累月積澱的結果嗎?所以,我認為要想做一名稱職的好老師,就應該學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修煉好做一名好教師的資本,不斷地通過豐富的閱讀去充實、提升自身素質,只要我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我想我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自己

  肯付出,認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我相信我們每天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新的收穫。

  另外李老師在讀書時總是伴隨著思考,而思考總是使他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思維火花記錄下來。於是,一篇又一篇的讀書隨筆發表出來了,一本又一本的教育教學精華誕生了。同樣作為教學一線的我們,與其抱怨教育的要求過高,不如靜下心來用心“充電”。擺脫這種困境的最好途徑就是讀書和思考。 “厚積”才能“薄發”,這是一個永久不變的真理。不做“經師”做“人師”,光讀書還不夠,我們還要善於思考。李老師建議我們用寫作來進行清晰、完整、有條理的思考,這是一條促成我們教師成長的一條“捷徑”。所以我們要堅持閱讀,堅持反思,只有我們擴大了閱讀面,我們的高效課堂才能夠達到駕輕就熟的效果,學生才能夠受益。

  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李老師的在書中談到的教育理論將成為我工作的指路明燈,我相信沒有最好,但是我相信可以越來越好,讓自己在教育的舞臺上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讓臺下的觀眾為自己的表現發自內心的喝彩!

  最後,我想把李老師在序言部分說的一段話獻給各位同仁們: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

  篇2

  作為一名教師,我是幸運的,因為我讀到了這本<<做最好的教師>>,讓我浮躁的心得以洗禮,字裡行間我感受到一名有智慧,有責任的教師在講述她與青春,堅強,激情,理想的故事,有人說,真正的成功,是點亮更多人的人生,這一點,高老師當之無愧。

  高老師和她所帶領的巨集志班的成功,也讓我一個努力的青年教師看到了一種真實存在的成功的可能性-----一個人,即使沒有任何背景,靠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努力,學會感恩,也能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更讓我欽佩的是,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風光無限的時候,高老師體現出了真正的社會責任感,不只關注自身教育,還將相當多的精力投向如何幫助周圍的孩子獲得自信,自尊,自愛以及他愛,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當然不僅僅體現於社會地位,名聲,真正的成功,是點亮更多人的人生。

  合起書本,有太多的高老師的話值得我去實踐,學習。感想頗多,總言之,就是先努力做未來最好的自己。

  教師需要的是一股靜氣

  靜,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心靜則實,心靜則容。

  如今社會,我常把大把時間耗在手機上,刷微博,刷朋友圈,逛淘寶,用太多時間接受了太多自己不太需要的資訊,卻很難真正的快樂,高老師對於靜的描述,讓我頓感慚愧,她說“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備每節課,靜下心來跟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認真反思,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而最終的受益者是教師自己。”

  所以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必須讓自己的心真正的靜下來,必須培養堅持的習慣,買書容易看書難,寫讀後感更是難上加難,回顧上學期的教學,我通常會給班級裡精神狀態不太好的同學買勵志書,卻很少自己看,所以也談不上交流心得,見效也不太好。而我常常用初三工作太忙搪塞自己,在日復一日中,拖拉中沒讀過幾本好書。暑假裡給自己買了很多書,可是真正安靜用心讀的少之又少,必須重新給自己定下嚴格的讀書計劃,並把自己逼一把。讀過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的書後,我用斷舍離的生活態度儘量多從心靈淨化自己。

  魅力是一種先聲奪人的風範

  高老師認為,一名優秀教師的人格魅力體現在1。時時處處要剋制和規範自己。3對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永不放棄的耐心。

  她講述了巨集志班兩個高三女生晚自習時洗澡,由於原因是認為下晚自習洗澡水涼了,高老師讓家長領回去,倆人的家距離學校100多裡遠,由於兩個女生家長多不放心,決定租一間地下室,月租兩千,經過一番勞命傷財,兩個女生在地下室住了十天,才最終解放。這個故事讓我受益匪淺,關於自制自律,我們總是停留在口頭,卻很少下狠心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後果,對於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但高老師的一句話深深震撼到我:你不自制自律將受制於人,失去你本來應該享受的很多的權利,在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上陽光的味道與嚴格的管理不矛盾。

  在平時的教學中,當學生出現不符合班規的行為,有時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就減少折騰,其實短暫的放縱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這一點,必須逼自己去找麻煩,因為此時的麻煩是今後的省事和成長必經過程。

  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於要求同學自己必須做到自律和規範自己,對於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永不放棄的耐心。用生命去影響生命,必須把自己先做到最好。

  高老師是一個智慧的博學的老師,她不僅是一名優秀的物理老師,更是研讀各種心理書籍並很好恰當得實踐,心理學的知識幫助她成為一位瞭解學生,為他們開啟心靈枷鎖的人並贏得家長的信任。巨集志班的班訓給我留下特別的印象:“特別有禮貌,特別守紀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有志氣,特別有作為”三個層次的精神核心從外塑形象,內強素質,再到精神昇華,高老師說因為家長們無錢無權,將來孩子靠的是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來立足社會。其實對於對於作為教師的我們,何嘗不是一種修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我真的不夠,可是這卻是一個人成功很重要的素質,有時,在特別困難的時候,我們才學會告訴自己,如果這你都能承受,以後還有什麼不能受呢?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教導人要學會找苦吃,體驗艱難。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都有一定的齋戒行為,讓人在物慾橫流時不要迷失自己。為了磨練自己整個暑假在最熱的高溫裡,每天堅持跑5公里,找苦的過程其實是塑造自己的過程,這段經歷留給我的是自信和快樂,以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工作其實是一項繁瑣和艱苦的工作,必須自己儲備好受苦經歷,才能真正感受收穫的快樂。

  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做別人看不上的小事,做那些沒有報酬的事,這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

  高老師堅信;一個人的成功並不只取決於他的智商,更重要的是他的非智力因素。

  高老師舉了很多該不該擦黑板,老師的碗該不該刷等小事,告訴我們如何用心良苦,巧妙讓學生體驗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一個班主任教育學生做人做事對一個孩子是多麼重要。我們要做教育的有心人,時刻為抓教育而準備,有教育的敏銳性,善於利用身邊的教育材料。讓他們成為愉快、有感染力和創造力的年輕人。

  在〈〈做最好的老師〉〉裡,記憶最深刻的是高老師講述的“我是誰”的故事,在公交車上,被公交司機開口大罵,作為巨集志班的班主任,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的她肯定接受不了,讓她很氣憤,一度想不通。突然他丈夫的一句“你是誰啊?挨句罵怎麼了?本來你不是堵在在門口了嗎”?深深擊中她的心,她反思自己自我膨脹,每天生活在無數讚美聲中,全然不知道這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很多時候作為老師我們常常接受不了粗魯的漫罵,覺得是對自己的侮辱,但回憶過去的成長,誰沒有被罵過?為什麼此刻接受不了,很多時候,我們要冷靜分析自己是誰,或許生活中只是普通塵埃,被罵和指責都是常事,高老師如此優秀的老師都在自我反省,我呢。一個普通的班主任更該時候反省自己,我是誰?

  高老師說得沒錯,教育就是一場個人的修行,在教育別人的同時反省自己,警醒自己,比我們優秀的人,比我們還努力,我們有什麼理由放棄修煉自己?有人說最好的社交是做最好的自己,我的感悟是,做優秀的教師,先做最好的自己。

  篇3

  這幾天我有幸閱讀了被譽為“巨集志媽媽”的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第一屆、第四屆、第七屆巨集志班班主任高金英老師的《做最好的教師》。她的書很精彩也很感人。精彩在於:她傳奇、智慧的教師生涯;在於她高度的責任感、飽滿的工作熱情、高超的教育藝術及非凡的教育教學成績。感人的是:她用實際行動對教師人生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做最美的教師》讓我頗有感悟。

  一,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人生有五大幸事:出生時遇到一對好父母,上學時遇到一位好老師,工作時遇到一位好師傅,成家時遇到一位好伴侶,晚年時遇到一個好子女,我們身為老師就是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二,師愛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互動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每個老師都是為了自己的學生好,但要注意我們給的是不是學生需要的。一個教師只有把愛無私地獻給學生,這就是一種教育,一種示範,一種感召。當老師把愛獻給學生,學生不只是被動的接受,他也會反饋,能產生連鎖反應。老師愛學生,學生就會以老師為榜樣,學會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和愛人民。

  三,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顆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除卻堅守為師的道德底線,為師者應當做搖動著、推動者、喚醒者、用生命影響生命,用尊重贏得尊重,以師愛為魂,無私奉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更多的學生。

  四,抓住教育的契機是極為重要的。

  作為教師,抓住教育的契機是極為重要的。我們要做教育的有心人,時刻為抓住教育的契機而準備;要具有教育的慧眼,善於抓住教育契機;要具有教育的敏銳性,善於利用身邊的教育材料,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喚醒。

  五,給予學生進步和改正錯誤的機會。

  在我們無可奈何面對學生的不理想成績時、在我們氣急敗壞面對學生的一次次錯誤時,我們是否也能向高老師那樣反思:在多年或不久之前我們也是個學生,我們是否在班上樣樣得第一?我們是否也會犯錯誤?我們能否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給予學生進步和改正錯誤的機會。

  六,做個充滿正能量的教師。

  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成敗。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聰明,那就要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才會更睿智;如果你想優秀,那就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才會出類拔萃。教師只有自己積極上進、充滿正能量,才會將正能量傳遞給學生,進而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積極進取,只有上進的老師才能培養出上進的學生。

  七,閱讀是一種積澱,又是一種插柳成蔭,點石成金的智慧

  教育離不開科學,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有賴於教師個人的不斷進步、豐厚學養、積極教育、有效教學。所以我們教師,需要靜下心來讀書,潛下心來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維護教師職業的尊嚴,努力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做學生心中最棒的老師。

  像高老師那樣愛學生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用智慧去做最好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