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探討

  

  [摘要] 本文通過解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依據、總體要求、基本途徑。

  [關鍵詞] 和諧社會;社會主義;途徑。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現在構成社會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上。從廣義上說,就是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凋、可持續發展,共同進步;從狹義上說,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2.1 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上層建築保障。和諧的社會關係要求上層建築的法律制度加以維護,為此,就要通過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此外,和諧並不是“一團和氣”,也不是宗派主義,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則的基礎之上。原則要在民主的基礎上產生,通過法制加以維爐,為此必須發展民主政治,擴大公民政治參與,落實依法治國方略。

  2.2 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要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但是,必須把公平正義放到市場經濟體制的環境中來理解。離開這個環境,公平正義就可能演變成平均主義。在現階段,公平正義主要體現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等價交換,買賣雙方的利益和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因此,公平正義就是要承認事實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別,通過適當的政策把差別轉化為推進社會進步的動力。為此,要完善市場經濟,規範競爭秩序,調節收入差距,正確處理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關係,依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 誠信友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道德的要求。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係。

  2.4 充滿活力是社會成員激發出來的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這種“活力”需要激發。尊重創造,就要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援人們幹成事業,讓不同社會階層都把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生產要素優勢融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

  2.5 ***有序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動態平衡。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社會不穩定現象要比社會不和諧現象更為嚴重,為了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有時僅僅用調和的方法不能奏效。因此還要強化鬥爭、打擊這一手段,但是不能將其轉變為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和“階級鬥爭”,而必須依法治國,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實現***有序。要求不斷改革社會管理體制,加強社會建設,發展基層民主,擴大公民自治,讓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務,最大限度地把社會矛盾消解在萌芽狀態。

  2.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關係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的延伸。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到議事日程。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加以提出,目的在於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程序中,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此,就必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3.1 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硬道理,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發展對於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

  3.2 走共同富裕道路,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但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將貫穿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始終。在這個過程中、事實上的不平等將長期存在,因此要承認差別,而不是否認差別,更不能人為地消滅差別,差別既可產生動力,也能導致衝突。實現防止衝突、推動發展的目標,需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3.3 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體現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上,應當尊重經濟成分的多樣性,實現不同經濟成分的均衡發展。為此,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二者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程序中。

  4、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會建設關係到民生,關係到社會穩定,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佈局中地位重要。我們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歷來重視改善民生,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現在,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即所謂“民生”問題的解決,既取決於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黨政機關服務質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決於社會事業的發展,比如教育、文化、衛生、就業、住房、尤其是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和完善。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5、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因此,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現階段社會上許多矛盾與不和諧現象恰恰來源於黨與社會、黨與社會成員之間的矛盾。因此,只有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永葆先進性,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