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從現象學美學角度童話的本質

  論文關鍵詞:童話 現象學 世界 真實 
  論文摘要:現象學美學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維方法,幫助我們探索童話的本質與價值。童話的本質在於它構築了一個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話世界。人們對童話的需要來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性要求,也源於人類早期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影響。童話的最高價值在於它的真實,這種真實不同於現實生活的“在者”的真實,更接近於海德格爾的“存在”真實。 
  目前對於童話的美學研究主要來自接受美學、符號學美學、政治美學等角度,但對於童話本質的不夠全面、徹底,也沒能解釋童話現象的現實基礎與價值所在。現象學美學的“懸置”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與思維方法,幫助我們探索童話的本質與價值。 
  一、童話的本質 
  根據“懸置”理論,應該從童話現象本身出發去認識它。關於童話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成年人讀童話。美國童話《夏洛的網》,誕生五十年來發行了數千萬本。寫於1943年的法國童話《小王子》目前發行量已超過5億冊,譯本至少在102種以上,已經成為全球閱讀率僅次於《聖經》的書籍,被稱為“寫給成年人的童話故事”。這種現象與人們對於童話屬於孩子的認識是相悖的,要理解童話的本質,就需要考察這一現象。 
  平時我們閱讀的童話故事中,包含往有現實中常見的事物,也包含了現實中沒有的、通過想象塑造出來的事物。雖然成年人讀童話,但那些想象,往往是來自於孩子的眼睛,或者說,孩子式的眼睛。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個世界”。[1]童話就是一個用現實的和想象的材料共同搭建起來的孩子眼中世界的文學形式的再現。 
  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不同,源於對世界的把握方式不同。童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在童話世界中,沒有“我”和“物件”的區別,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是有生命、有思想和有感情的,是一個活的世界。與之相對是屬於成年人的現實世界——世界被一分為二,成為了“我”與“物件”。童話的完整世界被分裂,而失去了生命,成為物件化了的現實世界。作為文學體裁和文學現象的童話,是成年人對於童話世界的懷念和再現。童話的本質在於構築了一個和現實完全不同的世界。 
  二、童話的存在基礎 
  人們生活在自己的現實世界裡,為什麼需要童話的世界呢? 
  首先,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看,人們對童話的需要來自於對他們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性要求,這種超越要求的本質是對自由的追求。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童話世界可能就是他的世界,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童話世界卻變成了現實世界之外的一個小角落。這類似於宗教和現實之間彼岸與此岸的關係,區別在於宗教的彼岸世界與現實世界對立,而童話世界則可以與現實世界共存。人們對於二者的心理需求是相通的,即超越現實世界及其法則的深層心理。在現實生活之中受到現實法則的束縛,使人們渴望自由,但現實世界的法則恰恰是不自由的,而童話的世界可以給人們自由的生命體驗。從這種意義上說,人們需要童話幫助他們從現實世界中逃離出來,去享受暫時的自由。

   其次,從深層心理結構上看,對童話的需要源自人類早期經驗中對世界的把握方式。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人們採用“原邏輯”的思維方式來把握世界,“具有這種趨向的思維並不怎麼害怕矛盾***這一點使它在我們的眼裡成為完全荒謬的東西***,但它也不盡力去避免矛盾。”原始時代普遍流傳的融合了現實與想象的神話就建立在“原邏輯”思維之上。後來,隨著文明的演進,這種“原邏輯”逐漸被理性認識和邏輯推理所代替,而神話中的事物沉澱為人類深層心理結構中的“集體表象”。這一演變過程也同樣適用於童話與人類個體的童年的關係。起初,不懂邏輯的兒童以類似於“原邏輯”的態度去認識世界,這就是童話產生的心理基礎——現實與想象並行不悖,隨著成長,兒童時期所擁有的童話世界成為個人歷史的一部分,但這段歷史也會沉澱到心靈深處,使人們在成年之後的現實世界裡面仍然能夠感受到了童話世界的呼喚。因此,成年人需要童話帶來的故地重遊的親切感和幸福感。
  三、童話的價值 
  關於童話現象本質的考察,還包括它的意義問題,也是童話的價值判斷問題。 
  對多數人來說,童話的魅力正是在於它不是現實。但現實與真實不同。人們通常認為他們所見、所聞、所感的東西和所被告知的關於這個世界的那些常識就是真實的。但其實那更應該屬於現實***包括當下的現實和歷史的現實***的範疇。胡塞爾認為這種認識誤區源自“自然的態度”和“歷史的態度”,他以“懸置”方法對這兩種態度加以限制與超越,通過“現象學還原”回到認識過程的始源和客觀性,只有在認識的始源處才能獲得“真實的實在性”。胡塞爾現象學體系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意向性”也支援了他關於真實的這種看法:一切物件都是在意識中生成的意向物件,而一切意識都必須指向意向物件。也就是說,人們習慣了的真實***實際上是“現實”***其實只是在意識中受到了意向性限制而被它構造出來的,並非真正的真實。現實不能等同於真實,真實不是像現實那樣直接就可以獲得,它需要通過努力來實現把握。 
  現實不等於真實,這道理也適用於童話。童話把握世界的獨特方式比起現實世界中人們對世界的物件化的認識態度,更接近於現象學的“本質直觀”。童話的世界不會簡單否定某種事物存在的可能性,而是以平等的態度,去感受它們的存在,探究它們的意義,這就減少了因為過分追求物件的明晰所帶來的意向性限制,而更接近了真實的面貌。如童話中會說話的動物和植物,通過語言這種特殊的能力,重新擁有了與人類進行對話的平等身份,而這正是擺脫了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的真相。童話所反映的是不同於現實生活的“在者”的,更接近於海德格爾的“存在”的真實。童話的最高價值就在於它的真實,真實是它具有魅力的最終原因。 
  註釋: 
  [1] 海德格爾著,彭富春譯﹒詩歌、語言、思想[M] 文化藝 術出版社,1991.2:44 
  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M] 商務印書館, 1995.3:93 
  參考文獻: 
  [1]朱立元 張德興等﹒西方美學通史***第六卷﹒二十世紀美學﹒上***[M]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11 
  現象學在中國——胡塞爾《邏輯研究》發表一百週年國際會議[C]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