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街區更新城市設計的研究

  摘 要:隨著岳陽樓景區和汴河街竣工以來,洞庭湖風光帶成了岳陽市民、遊客關注的焦點,也是舊城改造的又一典型案例。以岳陽樓風景區“魚巷子街區”為例,闡述舊城街區改造存在的問題,探討濱水舊城更新中應採用的城市設計原則與方法。

  關鍵詞:舊街區;魚巷子; 更新;城市設計;湘楚建築

  1魚巷子區城市設計的基礎研究

  洞庭湖風光帶三期工程是銜接一期的古典、二期的明清風韻仿古街,為以後的沿湖風光帶做鋪墊的重要工程。是岳陽城市改造的典型範例。巴陵廣場兼有集散、交通、休閒等功能。規劃的前期首先對三期工程從整體上進行了研究並作了概念性設計方案,結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及岳陽樓洞庭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規劃從巨集觀上來把握巴陵廣場的定位。在此基礎上規劃局又進行了三期工程***巴陵廣場——街河口***修建性規劃設計。

  巴陵廣場北接洞庭湖風光帶三期工程,南至魚巷子,西臨洞庭湖,東抵洞庭南路,總用地面積4.85萬m2。定位為歷史文化廣場的巴陵廣場分為廣場區和濱湖景觀區。廣場部分由***廣場***交通、集散廣場***、過渡廣場、市井活動廣場和文化主題廣場四部分組成。市井廣場包括市井廣場和活動廣場,市井廣場內建設反映市井文化的雕塑、小品,將突出魚巷子街區***商業氛圍氣氛的營造。本文僅對魚巷子街區進行分析闡述這一區域的更新與城市設計。

  1.1把握魚巷子街區的基本特色

  岳陽樓三期工程岳陽巴陵廣場中魚巷子街區,曾經是明清時期岳陽最繁華的綜合性商業街區之一,如何突出這一地段的歷史特點、地域特點,重新發展更新這一地段就要根據這一地區的基本特色,分析存在的問題,抓住機遇整合資源激發活力。

  1.1.1其功能為居住、農貿市場及辦公。

  1.1.2魚巷子街區形成發展以自然曲線形態為主要形式,現存房屋多為民國時期及以後的建築,佈局零散且無特定規則可循。

  1.1.3魚類批發、商業零售、旅遊集散的多功能、多目的的混合空間形態是魚巷子街區的文化特色,現存院落多為南北朝向為主東西也有房屋建築的功能混合封閉院落式。

  1.1.4建築形式多樣化,但以三層以下房屋為主,現有建築產權大致分為三類:公房、企業用房及少量私房。現有建築總面積7.5萬m2。其中96%的建築為現代磚混或框架建築,佈局擁擠,環境較差,無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1.1.5具有歷史價值的元素有:石板路、街巷格局、街巷空間尺度以及巷名、傳說故事、魚市交易等。

  1.2魚巷子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經營種類的單一,缺乏活力的經營形態,逐漸萎縮的商業。

  12.2現代氣息的匱乏,歷史遺存的消失。

  1.2.3私建亂建的混亂空間關係,模糊不清的肌理,消失殆盡的街巷親和氣息。

  1.2.4由增建、改建造成的建築風貌特徵不明確,沒有整體感可言。

  1.3機遇與挑戰

  1.3.1優勢:魚巷子是岳陽老城區重要的傳統商業街區之一,承載著岳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至今仍保留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古代此處一直為商業繁華、市井氛圍濃厚之地段,俗稱“北城南市”。魚巷子為歷史上形成的商業街巷,保留著傳統石板路和傳統空間特徵,其賣魚的功能至今還在盛行不衰。

  1.3.2劣勢:經過分析調研發現,本區域雖然年代久遠建築繁多,但是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建築數量較少,整體建築質量差,建築風貌不統一且存在很多私建亂建的違規建築。商業形態的單一和本身特點造成街區髒、亂、差的現狀,消費人氣得不到發揮,消費者可以旅遊、參觀、體驗的專案幾乎沒有,使得商業呈現出萎靡的狀態。

  1.3.3機會:旅遊經濟、歷史遺存、曾經的繁榮一時是魚巷子地區所獨有的特徵,有著唯一性不可複製性。在現代人追憶過往,重現繁榮,再現巴陵盛狀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手段對該地區進行城市設計改造。重塑古街風貌,恢復商業活力。魚市口獨特的魅力將呈現在世人面前,因此,該地區有著很大的發展機會和無窮的潛力。

  2魚巷子街區城市設計

  2.1魚巷子街區設計目標

  通過魚巷子街區城市設計,強化街區的五個特點,整治現狀,營造出適合現代商業氛圍的濱水區歷史文化綜合街區。

  2.1.1自然性目標

  魚巷子街區的形成及發展都是一種自然的過程,由於依靠在洞庭湖邊,其自然的肌理與清新的味道是魚巷子所獨有的,所以在改造過程中突出其自然性,強調街區、建築、與自然環境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2.1.2歷史性目標

  魚巷子街區附近的碼頭,曾經是岳陽最大的貨物集散,貿易場所。至此通洞庭、入長江,是湖湘貿易樞紐地區。古老的碼頭、會所、集市多集中在此區域,南正街作為岳陽曾經最繁華的地段其商業價值和歷史作用被深入挖掘。

  洞庭湖邊岳陽樓、慈氏塔和魚巷子街區在一條軸線上,再現歷史上繁重的集市和洞庭景象。

  2.1.3地域性目標

  擺脫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築造型,追求地域性特色,展現湘楚文化的深厚底蘊。結合當地現狀實現建築形式的突破。

  2.1.4整體性目標

  整合資源,將零散的資源整合起來。整合建築風格,將凌亂的建築風貌統一起來。這片區域的規劃突出保護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城市肌理。

  2.1.5親水性目標

  魚巷子街區的形成及發展都以水為媒介,洞庭湖的旖旎風光又成為魚巷子的景觀來源,把湖面的景觀引入街區,在街區可以感受到洞庭千百年來“水”的文化是這次改造的目標之一。原有的魚巷子石板路都予以保留與恢復,並拉通通向湖岸的巷子。

  2.2設計原則

  2.2.1保護先行的原則

  儘可能多地保留歷史遺存、文化遺存,將歷史文化資訊儘量完整的傳承,留給後人更多可以鑑賞、學習感受的東西,引導營建符合歷史文化特色的街區環境。

  2.2.2開發為主的原則

  開發可以利用的資源,將沒有想到的、沒有采取的、沒有開發好的資源整合起來,做到儘可能的挖掘土地內涵,利用土地價值,實現土地的增值和文化的增值。

  2.2.3以人為本的原則

  現代人的商業模式應用到具有傳統意味的街區巷道中來,讓人們從小街巷中回憶曾經的岳陽風貌,構建當代價值取向和現代尺度、當代模式的商業形態。

  2.2.4活力營造的原則

  調整街區的商業形態,重新梳理街區的肌理形態,注入更多新鮮元素,將傳統銷售、集散批發、特色餐飲、文化休閒、度假娛樂、戲曲舞蹈、客棧體驗等能夠吸引消費者,人流密集程度高的業態形式引入到街區中來,人氣的提升帶動整個街區的活力,從而激發街區的商業活力。

  2.2.5操作機制彈性化的原則

  由於多種商業共存商業形態多樣化的要求,在延續街區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引導和鼓勵功能及環境的創新,張弛有度的發展,制定出適合魚巷子設計的彈性化機制和操作方法。

  2.3魚巷子街區的整體功能及形態

  2.3.1按規模功能劃分

  依照地塊現狀整個規劃包含的幾個功能劃分出三個區域:廣場區、魚巷子區、濱湖景觀區。基地呈不規則四邊形狀,為湖濱地貌,東北高西南低,面向湖面逐漸跌落。基地最大高程為41m,基地最低高程為24m,最大高差達17m。百年一遇的洪水位***98年***為33.98m***黃海高程***。

  2.3.2現狀空間佈局明確功能分割槽

  巴陵廣場沿湖風光帶三期工程位於中心城區主幹道巴陵大道西盡端是沿湖風光帶三期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傳統商業、歷史文化、湖濱景觀的重要載體。基地北接沿湖風光帶二期工程,南至街河口,西鄰洞庭湖,東抵洞庭路。總用地面積8.1萬m2***121.5畝***

  魚巷子區是整個三期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魚巷子區本身規劃的建築根據位置的不同,功能各有側重。

  ① 臨巴陵廣場的南側設定茶樓區,主要為茶樓及會館,建築面積6814m2。

  ② 臨洞庭湖為餐飲區,主要為特色餐飲,以吃魚為主,建築面積9122m2。

  ③ 下魚巷子西側為商品零售區,主要為經營岳陽特色的土特產品,為旅遊服務,建築面積8351m2。

  ④ 綜合市場,主要以魚類產品批發交易為主的綜合市場***含菜市場***,臨街門面為魚需產品零售與批發,建築面積2.3萬m2。

  2.4保護街區傳統風貌的現代表達

  設計中延續了魚巷子地區特有的典型市井商業形態,突出“市”的意味,重新梳理傳統地區的城市肌理、街巷格局、空間形態及建築風格等,構建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既有時尚風貌又有文化內涵的商業區。

  2.4.1完整的原有地區肌理、格局、街巷。

  設計中對街區現有的肌理進行了延續和繼承的處理方式,雖然建築基本上為新建,但“巷”的風格延續了下來,而且將湖的水景延續進巷,巷的延伸方向通向湖邊,隱約中能窺探到的湖光景色別有一番風味。街巷的交織、縱橫,構建人性化的步行系統。

  2.4.2宜人的尺度

  現代人的尺度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巷”對於現代人既是親切的回憶又是全新的體驗,適合現代人尺度的街巷空間尤為重要。較之以前,這裡的距離——新的街巷變得寬敞,但不顯得空曠。保持特有韻味的同時,注重現代人的交往模式與空間尺度的把握。

  2.4.3院落的形式

  集合的院落,開敞的街巷,院落在這裡不是簡單的圍合、封閉,而是一種開敞的態度與引入周邊環境,吸引人流的狀態。

  2.4.4節點設計

  街巷的節點設計突出營造活力空間的概念,以開放的形態為主,街巷節點為三種類型:第一,街巷的交叉點,第二,街巷與外界重要歷史建築的節點,第三,院落開放地帶的節點。

  2.4.5街區風貌的保持

  控制這一地區的街區風貌:

  ① 重要歷史建築的保護

  ② 建築高度的控制

  ③ 整體風貌協調的同時注重各不同性質地塊的風貌差異

  2.5建立層級鮮明的公共空間

  以魚巷子為主的幾條主要街巷為骨架結構,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街、巷、院子三個等級的街區公共空間,形成完善和層級鮮明關係清晰的街區公共空間體系。

  2.5.1多變的公共空間

  街道空間形態不宜太狹窄,太侷促。活力不等於擁擠,但活躍的街市必定是有人聚集的場所。每條街巷有自身的特點,街巷內平民化特點的商業和形態決定了這一空間應富餘變化,避免出現單一整齊的空間,廣場與街道節點的公共空間為人們聚集、遊玩、休憩的場所,營造開敞、開闊、不封閉的的環境狀態。

  2.5.2公共設施與環境景觀中湘楚文化的體現

  遵循湘楚文化特色,洞庭風格的傳統商業風貌特徵所特有的空間層級、環境氛圍特點,以建立並完善公共空間的駐留、集散、銷售等功能為主,在街區內設定適當的小品、街景、雕塑、景觀、城市傢俱等設施。統一設計,風格與街巷相協調,引入湘楚元素和符號,結合當代審美對古老元素加以設計提取,將時代感與歷史感完美融合。與“水”“魚”相關的雕塑、小品穿插其間,展現岳陽洞庭風光、魚米之鄉的獨特神韻。

  3魚巷子街區建築設計

  3.1本土化的建築風格

  3.1.1建築風格

  二期建築:街市——高雅、嚴謹、穩重、中性——漢文化

  三期建築:臨湖親水——活潑、自由、浪漫——湘楚文化

  質樸鄉土——湘楚民居特色

  3.1.2尋找湘楚文化的特點

  建築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澱,能夠表現民族的特徵與神韻,文化本身有“內涵”“外緣”兩個層面。內在文化是指各個地方長期以來形成的本質的東西;而外緣文化是後來形成的或者吸收、接納的外來文明,是新新事物、是非本質的、發展尚不健全的、也非獨自生長的文化,所以內在文化就有紮實的根基,有著強大的延伸性、持續性。當我們試圖探訪某個地區建築文化的內部淵源時,就會發現其本質、精髓的東西是一脈相承的。

  湘楚文化的最大特點:自由、浪漫、不拘一格、大膽誇張、與自然交融。

  以岳陽樓為代表:與本區域所要求的“俗”的“市”井氣息契合與歷史名稱規劃對該區的定位契合。

  3.2控制單體建築風格

  本次設計中統一了魚巷子街區的建築風格,功能不同區域富於變化但整個街區形成統一的整體。

  3.2.1建築符號的提取湘楚建築風格元素的應用

  沿湖的茶樓建築之中,採用懸山坡屋頂,變化豐富的屋面以及吊腳樓、挑臺、錯層等建築手法,形成自在浪漫的建築形象。臨街立面處理上,以三層和兩層相交錯,區域性挑高。設定挑出小陽臺、部分屋頂部設天窗。

  魚市場以魚巷子建築兩側吸收湖北地區傳統的古民居建築的坡頂、灰瓦、硬山、青磚包角柱、封火山牆的基本特色和色調。細部上則對正脊、披簷、柱頭、山花等傳統做法加以提煉、用簡潔的手法予以明確交待。建築群安排高低錯落、進退有序,呈現了鱗次櫛比、古樸厚重的傳統商業街區的原態風貌。

  3.2.2傳統延續,現代的特色

  建築材料採用現代工藝,通過對現代高科技環保材料的利用,充分體現了材料的自然色澤和古樸紋理。

  4結語

  對於整個岳陽樓風景區工程的研究及探索工作是一個長期複雜的工程,魚巷子區雖然是整個三期工程中的一個部分,卻是其中最為瑣碎、工作量最大的一個環節,承載著拓展未來與展現歷史的雙重責任。從前期的現狀調查、現狀分析、歷史考證、特色分析、控制性詳細規劃制定、城市設計的研究,再到每個建築建造形式的研究和實施,經歷了漫長又複雜的週期。整個過程中,筆者深感城市設計對規劃概念、建築風貌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城市的發展也起到更新、激發、推動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蔣滌非.城市形態活力理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 張庭偉等.城市濱水空間開發與設計,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3]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

  [4] 黃翼. 城市濱水空間的設計要素[J].城市規劃,2002.10 :68.

  [5] 翁奕城.論城市濱水區的可持續性城市設計[J ].新建築,2000***4*** :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