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關於美術教育方面

  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大家的共識。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美術教育中的德育滲透

  摘 要: 學校教育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美術教育程序中,要注意滲透德育,文章闡述了在美術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關鍵詞: 美術教育 德育滲透 滲透方法

  我曾經看到過一則小故事: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小孩總在玩一個愚蠢的遊戲。小男孩不服氣:“您為一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譴責我。”“但是,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1]。”

  這個小男孩的想法是現在很多中學生的想法。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擺在了第一位。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促進學生智力和美育發展的同時,也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讓德育在美術教學中體現出來,這樣的美術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下面我就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把美育和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談談體會。

  一、從小事抓起,讓學生體會到什麼是“美”,什麼是“不美”。

  作為美術教師,我時時刻刻注重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學生大都來自農村,有一些小毛病,而且大多數已經養成了習慣。中學正處於最叛逆的時期,很多學生根本就不配合老師。教師要有耐心,瞭解、關心學生的學習、 生活、家庭、社會的一些情況等。然後針對瞭解到的這些情況找到對策。比如:講粗話***有點口頭禪的嫌疑***、隨地吐痰 、丟紙屑、上課期間穿拖鞋、男生留長頭髮、女生戴首飾等。

  以上看起來好像都是小事,其實不然。針對以上情況,經常教育學生不能做什麼是沒用的,應找出一系列對策。教育要及時,如果老師沒有及時教育,學生不承認當然效果不佳。老師如果認為是小事不予以教育,學生就不會在意。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養成一種壞的習慣對自身的影響有多不好。教育學生:“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就說明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有多重要的,給了別人不好的印象,想讓別人再對你刮目相看那是要付出相當的努力的,有的根本就是不可能。所以我們在平時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日常生活中才會有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要求學生不做的事情,自己不能做,要做到以身作則。我經常給學生講一些小故事,通過小故事裡的一些小哲理引導他們。對於學生來說,聽故事總比聽老師說“你不能做什麼,你應該做什麼”更有趣,而且他們更容易接受。我經常用反問的方式讓學生懂得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不美”的。比如:“如果一個人穿著很時髦,但是滿口粗話、隨地吐痰,你會認為這個人是美的嗎?你會願意跟他交朋友嗎?如果你看到一間教室到處是紙屑,隨地是口水,隨處可聽到粗話,裡面的人個個穿著講究,你想在這教室裡學習嗎?你不小心踩到了地上的一口痰,你會覺得噁心嗎?你會暗地裡罵吐痰的人嗎?你不小心重重地踢到了一張倒在地上的凳子,你會罵弄倒凳子的人嗎?那麼你會把它扶起來嗎?等等。”

  二、創設教學情境。

  美術是一種偏於視覺藝術而不是客觀事物簡單的再現,大多數學生欣賞作品時,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層次上,體會不到作品內涵。因此,在美術教育中,讓學生了解欣賞一幅作品不是從“像不像、美不美”來看,更多的是從“好不好” 欣賞並體會到它的內涵。單純地講授技能技巧,採用以示範為主的教學方法,嚴重阻礙了學生美術素質的發展,也脫離了美術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欣賞好的作品,鼓勵他們畫出好的作品。要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核心,創設形式多樣、別具一格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薰陶和感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獲得豐富的藝術感受,提高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人格,只要學生在繪畫中有創作、有想法,就要給予肯定。我經常對學生說:“你很棒,你畫得很好。”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表揚。

  這樣才更能啟用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學習積極性。採用多元化的自主型的個性化的美術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教育。例如在上《大提琴》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聽大提琴演奏的樂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示作品的背景內容,讓學生了解大提琴。通過欣賞作品,學生了解到音樂和美術是相通的,藝術是相通的。最後讓學生欣賞幾段熟悉的音樂,然後根據演奏的樂器和音樂的旋律作畫。

  三、努力讓思想美、藝術美在教學內容和藝術形式中體現出來。

  在美術教學中,很多教學內容都可以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美術以形象、直觀、生動、易學的特點,以點、線、面、黑白、色彩等諸多造型因素,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構成了平面或立體的美術作品,通過視覺最直接地傳到人的大腦,作用於人的心靈。促使學生樹立對真、善、美事物嚮往和對假、醜、惡現象憎恨之情。在上八年級下冊第七課《心靈的關愛》時,我先讓學生觀看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的學校、家和穿著圖片。

  讓學生懂得我們的生活很幸福,但是在西部,在一些貧困的地區還有很多的人生活很困難,有很多人念不起書,有的甚至溫飽問題都沒解決,很需要別人的幫助和關心。問學生你願意幫助他們嗎?你想用什麼樣的方法幫助他們?學生會說:“願意,可以捐錢、捐物、送書、送賀卡等。”然後我讓學生自己創作出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能表達對別人關愛的作品。七年級美術課《中國結》,通過編中國結,學生了解中國傳統藝術,可用中國結送給想表達祝福的人。七年級《綠洲》是有關環境保護的主題的,通過這課教學,讓學生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美,並且把它體現出來。

  藝術起源於生活。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身邊事物細心觀察的好習慣,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比如:畫《美麗的家園》,很多學生都覺得自己生活在農村,沒有什麼美麗可言。我先讓學生觀察周邊勞動人民勞動的場景、小商人在做生意的景象、農村的山山水水和梯田,等等。然後讓學生思考你看到的這些美嗎?美在哪裡?先讓學生髮現美、感受美,然後讓學生體現美。上課時我說:“今天我們有美麗的家園、優美的環境,是勞動者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今天我們用自己的畫筆描繪一下自己發現到、感受到的美吧!看誰畫得最好,作品最生動、漂亮。”增強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書的根本是育人。美術教育不但要讓學生學習技能技巧,更要注重在美術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健鵬,蔣光宇編著.心裡的鎖.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8,3.

  篇2

  淺談農村美術教育

  【摘要】學校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其作用已顯而易見。但是,在農村美術學科由於受應試教育深層次的影響並沒有得到真正重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將對當前農村中小學美術課堂的教育研究提出幾點拙見和看法,以作借鑑。

  【關鍵詞】農村美術教育;現狀;認識;師資;對策

  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大家的共識。但當前美術教育現實可以說與我們想象的差距還很大,尤其在鄉村基礎教育中整個美術教育是嚴重缺失的。大多數農村中小學美術幾乎是一片空白,實在令人擔憂。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認識美術教育在科學育人觀中的重要作用

  要改變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嚴重滯後的現狀,首先就要提高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領導對美術教育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的認識,使其明確美術教育是對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是陶冶學生情操,促使學生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其次,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應從農村教育實際出發,端正藝術教育思想,擺正藝術教育位置,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的科學育人觀,並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支援農村藝術教育事業,對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使美術課真正成為一門不可取代的必修課。

  再次,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現狀,制定相應措施,加強對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的監督檢查,改革舊的教育評價體系,消除學科間的主、副之分,建立健全教育機制,儘早制定出一套操作性較強的、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以引導和促使學校教育朝著素質教育方向邁進。

  二、穩定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加專業設施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薄弱,專業人才匱乏,業務素質低下,是制約農村美術教育發展的一大因素。有專業的美術教師或受過專業培訓的兼職美術教師,能有效地開展好美術教育教學活動。教學設施是保障學校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針對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不足、教學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的現狀,各級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切實重視,把美術教育與主科等同對待,逐年增加對美術學科的經費投入,從實際行動上消除主、副學科差異,並根據《新課程》要求,按普九標準配齊美術教學所需的各種教學裝置,改變以往教師僅以粉筆和黑板進行教學的落後狀態,從根本上改善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辦學條件,使美術教學活動在農村中小學得以順利開展。教育主管部門也要充分發揮其監管職能,對各學校器材配備使用情況進行檢查落實。

  而對於那些受客觀條件限制的,一時難以按標準要求配齊各種教學裝置的偏遠、貧困地區學校來說,也應根據自身條件,想辦法改變過去那種一窮二白的現象,逐步提高美術教育設施,因地制宜地創造相對較好的美術教學環境,為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教學保障。當然,由於各地區在經濟、文化、歷史等因素上的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各地辦學條件的差異性很大,要想在一夕之間讓所有學校都改善辦學條件,配齊學科所需設施,顯然是不現實的,但也不能以此為藉口,就此無所作為。

  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開發美術教學資源

  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首先應突破各種瓶頸限制,以學生實際為基礎,勇於創新,靈活運用現有教材,大膽改革教學方法,根據學生興趣特點與認識規律,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於趣味的、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針對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現狀,擺脫傳統教材的束縛,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民族民間鄉土資源,以豐富教學內容,彰顯美術教育的區域性特徵,使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事物和活動中,充分感受民族精神,瞭解民族文化,以此增強學生對家鄉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實踐感悟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在更為直觀和形象有趣的教學活動中,接受教育,增強學習興趣,使教與學更好地融為一體。此做法既可豐富和彌補原有教材在農村中小學教學中適應性不足的特點,又可解決學生因經濟條件限制而無力購買學具的情況,使學生在無需投入太多財力的情況下,即可愉快地利用身邊隨處可見的、豐富多彩的資源來接受美術教育,進行經濟實用的美術教學活動。

  四、克服兩種極端傾向,認真鑽研美術教材,提高教學效果

  由於美術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實際比重和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克服兩種傾向。一方面,不能因為它課時少,對升學率無多大直接影響,或得不到某些學校領導的重視,就採取放任自流,馬馬虎虎的態度:另一方面,不能因為強調了美術課的重要作用,就把它放到不恰當的位置,擠佔其它課時或過分的佔用課外時間。美術教育要根據中小學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根據教材中不同內容和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做到課時少,質量好,教學效率高。長期以來,由於受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美術教師的授課基本上停滯在一張嘴,一支筆的傳統方式上,教師的主動性差,課堂氣氛又如一潭死水,如何改變,給這潭死水注入活力,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在教學之餘深挖教材,認真備課,多準備一些和課堂內容相關的教具,一刺激學生的感官世界,激發學習興趣。其次,有意識降低作業的難度,教學中,把該掌握的知識講深,講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有規律可循,有原則可依,切勿好高騖遠、勞而無功。再次,教師要多接觸有關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理論,要敢於嘗試、善於學習,解決農村學校美術教研改革跟不上的問題。

  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一次次教學課堂探索中我們總感到有許許多多的不足與遺憾!我覺得,美育是一門即遺憾的又很美的藝術,在一次次的遺憾中我找到美的不足。如果我們的“美”育能夠實現平等對話、民主融洽、師生互動的心智對流,那麼,一顆顆跳動的活潑的火花瞬間就會被點燃。教師用愛心施教的同時,要給學生創設適宜的人際環境,給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給學生提供自我發展的舞臺,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

  【參考文獻】

  1、《美術報》【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2007年3月31 第12版

  2、《美術教育學》***作者:尹少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3、《美術新課程標準解讀》

  4、現代教育技術,[Z] 西北師大教授楊改學教授講稿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