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培養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

主題詞:兒童美術 創作能力 培養

  小學美術課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對於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六七十年代,蘇聯在許多科技方面領先於美國,出於戰略目的,當時美國總統曾下令調查、反省美國的教育機制,幾千名教育家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調查研究。其中之一是美國與蘇聯的美術教育差別。蘇聯幼兒從小學到大學都必須開設美術課,而美國只有小學到初中才有美術課。為此,美國教育部門重新修改美術課程。美術教育不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對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幾年來我們國家也非常重視美術教育,許多學校在硬體和軟體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學成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有一則這樣的事例:一位國內重點小學的學生,移民到美國,上第一節美術課,教師要求他們畫一顆聖誕樹,這位中國小朋友的畫技讓美國教師和小朋友都很驚歎,因為他畫得太像了,跟牆上貼的一模一樣。可是當教師要求他自己創作一幅時,這位小朋友卻搞了半天也無從下筆。這位同學的美術水平在國內學校算比較可以。人家評價我們“中國小朋友臨摹能力強,但創造能力差。”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有如下幾個因素。一、社會因素:人們習慣以“像不像”來評價孩子一幅畫的好壞,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的關係。只要求孩子們畫得“像”,忽略了對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也扼殺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二、教學問題:許多教師上美術課,因缺乏資料,或圖省事只教學生臨摹作品。還有家長過早給兒童買來臨摹的畫冊,侷限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那麼該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瞭解兒童,轉變觀念,提高審美意識
  由於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有密切的關係,兒童美術是兒童身體發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徵,因而只是一種“階段性”的成果。我們教兒童學美術並不是把他們培養成美術家,而是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多瞭解兒童,尊重兒童的思維表現特點。兒童畫有如下幾個特點:(1)、用色、用線大膽、果斷、單純。(2)、不受物件約束,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帶有很多印象成份。(3)、隨意性大、對比強烈,誇張,無拘無束。在無意中創造奇特的令人驚奇的效果,這正是兒童畫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評價兒童的美術作品時,不能以像不像為準則來評價。而是在畫中是否真實反映兒童的內心感受,是否有獨特性,新穎的表現。兒童眼中的世界,描繪的水平絕對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樣,因為他們所表現的視覺形象多半是直覺與想象的綜合,只有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漸漸使其變為直覺與理解的再現,才有可能變為主動的再創作。也只有瞭解兒童,尊重兒童認知規律,才能正確評判孩子們的作品。
  二、充分利用電教裝置,搞好課堂教學。
  我們的孩子臨摹能力強,基本功紮實,但創作能力比較差,解決問題的關鍵,仍是在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完成教學目標的主要環節,只有搞好課堂教學,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美術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美術課有別語文、數學,它是一種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它首先要求學會欣賞美,學會發現美。小學美術課主要分為四大類:(1)、欣賞課;(2)、繪畫課;(3)製作課;(4)、工藝課。如何來上好這些課呢?
  A、利用各種電教裝置,培養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直接影響教育效果,現在上美術課的一大問題是相關教材資料缺乏。特別是欣賞課。有些課本經過幾次印刷,色彩效果變差,畫面不夠清晰,圖片又不多,很難引起學生的美感。因此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非常有必要。通過自己找些資料,如找一些畫冊、光碟、光碟、網上下載資料儲存在電腦硬碟中等途徑,來製作CAI課件。它通過聲音、影象、音樂刺激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只有通過大量材料,使學生增加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見多才能識廣,才能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例如:在小學美術欣賞課,許多圖片幾次印刷之後,已變得很難看,圖片又少,要老師重新繪製也不太可能,現在有不少光碟、VCD都有這方面素材。老師整理之後,讓學生欣賞,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真正欣賞到美的內涵,同時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

B、利用各種電教裝置,解決課堂難點。
  多媒體電教手段能為學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十分有利。也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的解決十分有利。如教師在講解示範製作表演時,通過攝像機不同角度拍攝,然後投放出來,能解決學生看不清,或不明白的操作過程,也可以多次重複播放,消除學生畏懼情緒。使學生明確、自信、愉快地理解創作過程,學會怎樣去表現美。如:上立體紙工課,教師示範剪法,如果沒有多媒體輔助教學,一節課的時間單教會學生都很難。通過多媒體示範,每一個同學都能夠看得很清楚,教師也可以有多時間去指導學生創作。學生的奇妙構思,也可以及時反饋出來。
  三、加強四個能力培養。
  四個能力的培養即觀察力、形象記憶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良好的觀察力是創作優秀作品的基礎,也是我們教學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現實生活的昇華,有一位著名畫家曾說:“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缺乏觀察力。”可見,觀察力的培養是多麼重要。觀察力的培養,我們主要讓學生多寫生,分低、高年級按不同的要求進行。低年級的主要進行不同類的物體練習,觀察要求低一點。如:寫生一組水果,低年級可以畫一些蘋果、雪梨、香蕉等形狀、色彩不同靜物。高年級可進行同類物體練習。如:高年級可以畫一組色彩、形狀相近蘋果,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通過這種型別的練習,可極大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形象記憶能力的培養可多采用默寫的方式,如:出示一個玩具,讓學生觀察一段時間,再拿走,然後默寫,也可以默寫一幅畫,使學生養成整體意識,對物體能抓住特徵,增強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可多做基本型的新增、變形練習。例如:正方形的練習,對它進行新增,可以變成汽車, 房子, 鍾,手帕, 電視, 對它進行 誇張和變形,可以聯想成魚, 火車, 大橋, 等。 經常進行這類練習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課外多畫日記畫。
  所謂“日記畫”是用繪畫的方式寫日記 ,用線條來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同時也可附以簡短的文字。其實繪畫也同文字一樣,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形式。運用繪畫寫日記的方法可以使學生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得到發展,使眼手得到鍛鍊;另一方面為創作積累題材。許多教師都會感到輔導學生創作時,沒有什麼題材可以畫。往往是學生等著老師叫畫什麼,怎麼畫,採用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樣的作品帶有成份的味道,不符合兒童感知規律。好的兒童作品應反映兒童的內心世界,充滿童趣。讓學生多畫日記畫,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我輔導的學生獲獎作品的題材大多數選自他們的日記畫。如何志鏗同學參加廣東省“迎回歸,慶團圓”繪畫比賽獲一等獎的作品,他的日記畫中記下自己某一天發的夢,夢見自己變成天使與香港的小朋友團聚,想象大膽,構思巧妙,充分反映他對香港迴歸的喜悅心情。在這基礎上,我給他提出了一些意見,便畫了《團聚》這幅畫。
  總之,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讓他們學得開心、愉快,是我們老師追求的目標。

參考:《兒童畫輔導》 湖南美術出版社
《兒童線描畫》 嶺南美術出版社
《美術之路》 遼寧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