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城鎮建設中的幾個關鍵問題論文

  基礎設施建設是小城鎮發展的一項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內容。有著良好的基礎設施,才能吸引企業和人口向小城鎮集中;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我國小城鎮建設中的幾個關鍵問題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由於小城鎮建設是複雜、系統、長遠的社會性工程,所以,應當對其中一些內在的並互為聯絡的問題有明確的認識。這些問題主要有: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小城鎮建設的普及性與重點性,承擔小城鎮建設的主體性組織和商業性組織,小城鎮中的主導性產業與多樣性產業問題,實現人口向小城鎮聚集與適宜的政策,等等。對以上問題如能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並正確處理,我國的小城鎮建設就會有大的發展,城鎮化步伐就會大大加快。

  【關 鍵 詞】小城鎮建設/人口/產業/政策

       【論文正文】

我國小城鎮建設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目前,作為有戰略意義的小城鎮建設,已經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全國各地的小城鎮建設日漸升溫,其成果也日益明顯。但是,小城鎮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的、長遠的社會性大工程,僅僅憑熱情和勇氣是不夠的。我認為,要高質量地建設我國的小城鎮,使這項千秋大業健康發展,儘快實現農村城市化的大目標,那麼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各級相關領導,就必須對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具有正確的認識。
 

  一、小城鎮建設目標的階段性與根本性

  目標決定方向,只有目標清楚,才能產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確有效的措施。這是搞好小城鎮建設的首要問題。如果在這個問題上不明確,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證。

  小城鎮建設的目標有階段性與根本性之分,二者絕對不能混淆,這必須有清醒和明確的認識。所謂目標的階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礎條件下、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小城鎮各有不同的建設與發展目標。比如,有的是完成舊鎮改造任務,有的是搞好“幾通一平”,有的是建設安居工程,還有的是抓好基礎建設、解決綠化環衛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小城鎮建設階段性的目標。這種階段性的目標體現的是個性、特性與差異性,是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比較容易明確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這是現在的薄弱環節。所謂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就是不管哪個小城鎮,不管在什麼時期,也不管處於什麼建設階段,都要把吸引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作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這種根本性目標體現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為世界上公認的標準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是否實現了城市化,主要是看這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鎮***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0%,就算基本實現了城鎮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指出,小城鎮“要適應經濟發展較快的要求,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城鎮建設水平,更多地吸納農村人口”。所以說,小城鎮建設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擺設,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農民到這裡安家落戶,其他一切都是為此服務的。

  從我國許多地方的實際情況看,現在有一些領導特別是不少小城鎮的領導對此並不明確,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三個通病:重引進工商企業,輕吸納居民;重工業區開發,輕生活區建設;重經濟效益,輕鎮區居民生活質量。因此,必須向相關領導特別是小城鎮的領導進行宣傳教育,使之明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目標。各級領導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採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圍繞人口向小城鎮集中這一目標服務。同時,各級領導對小城鎮建設工作的部署、檢查與考核,都應當以人口集中這一根本目標為中心。小城鎮建設的根本目標明確了,這項工作就會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健康發展。
 

  二、小城鎮建設的普及性與重點性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普及性是重點性的基礎,重點性是普及性的結果。我國和國外的現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鎮的基礎上選擇發展起來的。同樣,現在的一些小城鎮將來也會發展成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鎮永遠不能成為大中城市,有一些還必然會走向消亡。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要有選擇地、重點地佈局建設小城鎮。

  目前的小城鎮設定確實頗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國共有18000多個,山東省有1000多個,平均每個只有3萬人左右。青島市郊區不足1萬平方公里,卻有111處小城鎮,平均人口只有3.5萬人,而且現在都各自為政,每個小城鎮都進行工業區、住宅區、商貿區、行政區規劃,都進行交通、電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汙、醫療保健等基礎設施建設。既然將來大部分小城鎮不能發展成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麼,現在大家都按城市規劃鋪開攤子搞建設,既沒有必要,又會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務浪費。在這種情況下,當前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點性”。

  從現實情況看,要在面上通過“撤鎮建鄉”,減少小城鎮建制來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可行的辦法是,有選擇地建設小城鎮,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礎上突出重點性。基本的選擇思路為:首先是合理確定人口規模。人口密度比較大的區域,可以按10萬左右人口的規模來佈局,人口密度小的區域可以再少一點。其次要選擇那些區位優勢好、經濟實力強,對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現有人口多的小城鎮作為中心或重點城鎮,集中精力進行建設。再次是要儘早把那些沒有發展前途的小城鎮合併到就近的強鎮或重鎮。如果暫時不合並,也不要鋪開基礎設施建設,不再上大的企業專案,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費。這樣,把重點城鎮突出起來了,再加上強有力的工作,小城鎮就能健康發展,農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會大大加快。
 

  三、承擔小城鎮基礎建設組織的主體性與商業性

  基礎設施建設是小城鎮發展的一項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內容。有著良好的基礎設施,才能吸引企業和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但是,基礎設施投資是要花大錢的。根據青島市小城鎮建設的實踐,要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供5萬到10萬人口生活的城鎮基礎設施,需要3億元以上人民幣。這麼多的資金從哪裡來?於是,有的小城鎮繼續沿用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城市建設辦法,投資口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資來源是“國家撥一點、企業拿一點、群眾出一點”,結果很快沒了後勁;也有的小城鎮為籌資,違章提高土地出讓價格、徵收各種雜費,甚至違法集資,結果不僅不解決大問題,還帶來若干負面影響;還有一些小城鎮政府自恃經濟實力強,對各種基礎設施大包大攬,甚至直接投資建設樓堂館所和商品批發市場等,但是當他們難以為繼之時,卻沒有資格向銀行借貸,結果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鎮建設被迫擱淺。

  以上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衚衕,根本原因是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落後,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鎮建設。要進入小城鎮基礎建設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須科學解決投資的主體性和商業性問題。正確的投資主體應主要是企業而不是政府,投資方式應主要是商業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無償性的。小城鎮的各類基礎設施,包括各種商品批發零售市場、學校、幼兒園,甚至道路、供電、供水排汙等等,都應該由企業來籌資建設。建成後,可出租、出賣,也可以自己經營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資。不管是國家、集體還是個人,都可以參與投資,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真正把市場機制引入到小城鎮建設中來,形成開放的多元化投資體制。小城鎮政府的資金則集中用於確實無法實施商業化投資和經營的純公共設施專案,如街道整修、公共場所照明、環境治理等等。這樣做,小城鎮建設的投資就會進入良性迴圈之路。

  在明確了小城鎮基礎建設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的同時,還要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向小城鎮建設提供中長期貸款。具體可以參考城市建設開發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礎設施為抵押物向企業借貸,發揮國家商業化投資對小城鎮建設發展的拉動作用。這樣,企業性的投資主體將更有活力,商業性的投資方式將更有基礎。
 

  四、小城鎮產業的主導性與多樣性

  良好的主導產業不僅有利於吸納聚集農村人口,形成小城鎮發展的雄厚財力基礎,而且它是決定小城鎮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方向、使小城鎮更有生命力和延續性的重要條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鎮和貴州茅臺鎮,就是因為有“瓷”和“酒”為主導產業,其鎮才得以長久延續併名聞天下。但是,從全國的小城鎮看,大部分沒有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構現象非常嚴重。而且,這些產業很不牢靠,隨時都有被市場淘汰的可能。這樣的小城鎮,一般不會有很好的發展前途。

  現在要重視的是,一方面,在選擇重點發展的小城鎮的時候,要考慮有主導產業基礎,而且其產業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續發展前途,這樣的小城鎮才有可能在將來成為一個城市,達到我們建設小城鎮的預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小城鎮,儘早樹立建造主導產業的強烈意識,充分挖掘和發揮當地的自然、經濟、區位、地理、人文、技藝、資源等等優勢,揚長避短,儘快選擇和確立自己的主導產業。同時,還要幫助已經初步形成主導產業的小城鎮,不斷髮展壯大,真正形成有廣泛影響、規模大、質量高、效益好、帶動性強的主導產業。

  為了使小城鎮與小城鎮之間的主導產業不撞車,要注重產業的多樣性,在更廣的產業範圍內進行選擇。從我國的整體情況看,小城鎮可選擇確立的主導產業有以下一些型別:

  一是基礎農業型。主要是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後進行系列服務,形成農產品的貿工農和產加銷城鎮;在平原地區和城市遠郊農業為主的小城鎮可著力向這方面發展。

  二是工業主導型。城市近郊有工業基礎,特別是已經形成拳頭產品或形成工業集團規模的小城鎮,應當以此為重點,培育主導產業。

  三是商業貿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資源的小城鎮,可以通過建設或改善市場設施,拓寬交易範圍,增大市場容量,發展成為區域性小商城。

  四是旅遊開發型。有名勝古蹟、歷史文化遺產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鎮,可加強吃、住、行、遊、購、娛樂設施及軟環境建設,形成休閒、度假、觀光、購物的旅遊型小城鎮。

  五是交通樞紐型。處於交通要道的小城鎮,可憑藉運輸方便、資訊快捷、流動人口多的優勢,建設產品集散基地或運輸量大的工商企業,並搞好三產配套,形成新型城鎮。

  六是海洋開發型。沿海的小城鎮可圍繞海字大做文章,諸如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產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漁業為中心內容的主導產業。

  七是資源採掘型。有礦藏資源的小城鎮,應當儘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以採掘為龍頭,帶動運輸、加工工業共同發展,形成礦務小城鎮。以上主導產業型別,僅僅舉例而已,實際上大部分小城鎮都可以依據各自的優勢,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導產業,關鍵是善於發掘、組織和利用。
 

  五、小城鎮人口的凝聚性與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鎮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島市郊區是我國比較發達的一個區域,小城鎮建設起步也比較早,但現在居住在鎮區的人口平均也不過6000多人,而且絕大多數是當地原有農民,外地遷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鎮人口還呈減少趨勢。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建制鎮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許多所謂的鎮根本名不副實。

  小城鎮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對頭,就不能吸引農民向小城鎮轉移集中。具體表現為:一是戶籍障礙。沒有戶口好多事情很麻煩,而要遷移戶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條件約束,諸如交納增容費、落戶費等。二是承包地與資產障礙。多數農村現行的辦法是,凡戶口遷移後,承包地就要收回,每個農民均有一份兒的集體財產更不能變現付給你。三是宅基地障礙。農民進入小城鎮,等於放棄原來不花錢的宅基地,再花錢購買新宅基地,很多農民認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領導意識障礙。一些小城鎮的領導不懂人口集中能帶來商機與活力,錯誤地認為是增加小城鎮負擔,從而對人口向小城鎮集中採取限制行為。

  增強人口凝聚性,關鍵在於政策要對頭。為了使農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鎮集中,實現農村城市化,應該儘快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大膽改革戶籍制度。對大中城市以下,特別是小城鎮,全面實行按屬地和職業劃分戶口類別,以身份證為合法證件的自由遷移和登記有效政策。農民在任何一個小城鎮,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較穩定的職業,有生活來源,就要允許落戶,並且在子女入托、入學、就業、參軍、社會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鎮居民同等權利。

  第二,改革農村集體財產擁有方式,允許農民將其擁有的已經量化的集體財產變現流動,或者保留其遷移戶口後的分紅權利。這實際上是維護農民自身勞動成果,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的一種改革措施。

  第三,正確處理入鎮農民與承包地的關係。如果農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遷稱戶口後對土地的承包權利。這樣,入鎮農民就不會有後顧之憂,一旦在鎮上的非農產業失敗,可以照常有飯吃,入鎮的積極性就會高漲,但是可以鼓勵他們有償轉讓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

  第四,改革農民的宅基地使用辦法。農民進入小城鎮首先要解決住的問題,而宅基地是一種比較大的支出負擔,這也阻礙了農民積極入鎮。解決辦法是,以縣為單位,統一掌握使用部分農民住宅用地指標,允許入鎮農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標準置換城鎮住宅用地,以減輕入鎮農民這方面的壓力,促使他們積極向城鎮遷移。

  第五,規範收費行為。入鎮農民除了依法納稅外,不得向他們收取增容費、落戶費等五花八門的費用,使農民輕裝入鎮,儘快地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