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生長壽

  生命有時,而對美好生活的留戀沒有終點,有人微笑著離開,而更多的人心存遺憾,長壽養生不是沒有規律可循的,飲食、運動、心理三要素的平衡不可少,掌握科學的養生方法、瞭解一些長壽的祕訣、向長壽名人看齊,這些都是長壽養生的必經之路。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養生長壽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百歲老人的養生長壽方法

  當長壽的人越來越多

  “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古人的標準,而今別說八九十歲,就連活過100歲也並非遙不可及。有一項來自美國洛杉磯老年病學研究機構的調查資料顯示,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百歲老人數量與日俱增,尤以美國為最。

  百歲老人最多的國家中,美國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法國、瑞典、義大利等。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長壽的人們是如何活得那麼健康那麼久的。

  指導專家:沈自尹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抗衰老研究泰斗級專家,現年82歲。

  1952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1955年師從上海著名中醫姜春華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中醫補腎與抗衰老研究領域的首席專家。

  1998年,沈院士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並證實了人體“腎虛”及衰老具有特定的物質基礎,為此榮獲“中國科技進步發明”一等獎;因成績顯著,被衛生部授予金質獎章。

  102歲“雕刻大師”:平常心,長壽第一要素

  “從來不想傷心事,凡事平常心”,芝加哥102歲的羅伯特·希克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道出了自己的“長壽箴言”。1957年的一次飛機失事,奪走了其獨子小羅伯特的生命;第一任妻子與希克曼共度30年後,撒手人寰;第二任妻子也在結婚34年後先他而去。

  “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我很少記起。我現在能想到的只是小學時老師的表揚,還有5歲時和小夥伴玩的情景。”他指著自己精心打理的花園說:“我這一輩子都很開心,看看這裡的景色,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而今,希克曼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自己開車去教堂做禮拜,接著看報紙、做飯。

  105歲長壽老人:堅持走路是第二法寶

  105歲的無錫市民王老太太,就是靠著這種堅持不懈的“運動精神”,創造了一個百歲老人30多年來沒有吃過一粒藥的生命奇蹟。

  家住無錫市區,今年105歲的“百歲老人”王老太太告訴記者:走路是最有益於全身健康的運動,既舒筋強骨,又暢通氣血。她年輕時行醫就走路,上午門診,下午出診,不坐車,翻山涉水,一走幾十公里是常事。退休後,她更有時間走路了,每天堅持2個小時,胸背筆挺,雙手輕擺,步子不大但頻率很快,走到微微出汗後再緩步前行。現在105歲了,她仍然背不駝,腰不酸,睡眠也好。

  中國科學院院士沈自尹教授點評:“人老腿先老”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國內外多項研究提示,步行是對付生活方式病、維護健康的最佳良策。

  養腎,長壽第三根基

  “健康”、“長壽”這兩個詞是不可分離的,健康是長壽的基礎,長壽必須以健康為前提。

  說到健康,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亞健康。什麼是亞健康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健康定義,經過嚴格的統計學研究,人群中真正健康者***第一狀態***和患病者***第二狀態***不足人群總數的2/3,有1/3以上的人群處在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渡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稱其為“第三狀態”,國內通常稱為“亞健康”狀態。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對我國上海、北京等地區的人群健康狀態進行雙盲調查顯示,我國人群中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達65%左右。這足見亞健康狀態應該引起國人何等的重視。

  一般來說,心神不寧、睡眠不好、頻繁起夜、易出虛汗、面色憔悴、持續性腰背痠痛、視物模糊等都是亞健康狀態的主要表現。由於這些表現都不甚嚴重,常常被人們忽視。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國民體質呈總體下降趨勢:全國有約2億高血壓病患者,近1億糖尿病患者,每年新增腫瘤患者160萬,慢性疾病患病率快速上升,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這些都和亞健康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

  專家指出:現代醫學上說的起夜、失眠、腰痠、易出虛汗、精力下降等亞健康狀態,從中醫的角度講,多與腎虛密切相關。

  40—65歲,生命的“一道坎”

  調查研究表明:高血壓的易患年齡為40—65歲,冠心病的易患年齡為40—65歲,腫瘤的易患年齡為40—65歲。知識分子階層受這些疾病的拖累尤為嚴重,目前,我國知識分子階層的平均壽命僅為58歲左右,比全國人均壽命約低10歲。

  40歲,常常被人們稱為身體“報警”年齡。40—65歲,被稱為易形成疾病期。因為長期處於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忽視了很多身體的報警訊號,致使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和腫瘤等疾病的形成。

  這時養生的要點:1.定期體檢,即使發現小病也應及時治療;2.聽從專家指導,重視每一個養生細節,積極調理身體;3.調整情緒,保持樂觀。

  專家指出:人如果在易形成疾病期,採用科學的補腎方法及時調理精、氣、神,糾正腰痠、失眠等一系列不健康的現象,壓力再大,活到100歲仍然是可能的。

  為什麼能這麼說呢?我們常說“人活一口氣”,這口氣就是元氣。元氣在哪裡?就在我們的腎裡。人就是靠元氣活著,元氣用盡的一天,生命就終結了,元氣充足,則人長壽。

  帝王養生長壽的方法

  梁武帝蕭衍

  中國三千年的歷史中,歷代皇帝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這209人平均壽命僅為39.2歲。中國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可達57歲。中國皇帝的平均壽命比普通人還要低近18歲。帝王們絕大多數在宮廷內的生活是養尊處優,肉食淫佚,這是促使他們中很多人短壽、早死、夭亡的重要原因。而在這些帝王中,也有少數長壽者,在長壽的皇帝中名列前茅的是乾隆皇帝***89歲***和梁武帝蕭衍***86歲***。

  乾隆皇帝弘曆

  一、為什麼君王多短命

  皇帝壽命短的原因除了被人謀害***宮廷鬥爭***和過大的壓力外,主要是不健康的飲食方式。

  身為帝王,如何在飲食上凸顯天子之尊?中國的飲食文化是與權力掛鉤的,史料顯示,先秦時期的飲食禮政已經相當完備了。從餚饌品類到烹飪品位,從進食方式到筵席宴饗等等,都對等級之別有著嚴格的規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帝王統治之下任何想要吃的東西都可以擺上餐桌。以皇家宴為例,皇帝宴桌有菜餚40品;皇后的頭等宴桌膳品減少為32品。在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後的第13年,有人抄到一張“皇后”婉容的日常早餐膳單,尚有菜餚16道,基本上是以肉食為主。有限的幾個蔬菜都是炒菜,沒有一點綠葉菜和水果,可以看出婉容的飲食極不健康。與此相應,這位婉容終年只有41歲。

  先秦以來的帝王將相也都是以肉食為主,往往越是等級高的人,食肉越多,只是在家畜家禽肉以外,又平添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動物肉而已。至於蔬菜,被當作庶民的低賤的食物,不屑食之。可以想象:現在開始困擾中國國民的三高富貴病,在當時的帝王中是普遍存在的。至於現在被稱為“亞健康”的狀態,在當時是應該伴隨著帝王們終生的。這是帝王的平均壽命比普通百姓還低的一個重要原由。

  康熙皇帝玄燁

  二、長壽的皇帝愛食素

  長期的素食使得有少數幾位皇帝得以長壽,且在位時間也長久,這在封建帝王當中,確實是不多見的,成為中國曆代皇帝的典範。

  梁武帝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不僅自己信佛修佛,過佛教徒的生活,吃素斷酒肉,絕房事,遵守佛教戒律,而且大力倡導僧人素食。

  梁武帝在研讀經典過程中發現,大乘經典明確提出,佛子應斷除肉食。梁武帝根據這些大乘經律撰寫了《斷酒肉文》,勸勉四眾弟子勿飲酒食肉,並明令出家眾必須戒除酒肉:“若食肉者,障菩提心,無菩薩法,無四無量心,無大慈大悲。以是因緣,佛子不續。”認為酒是“惡本”,酒是“魔事”,葷食是“一切眾病”的病因。長期吃素食的人,榮衛流通,身體發熱,氣力充足,說明蔬菜等素食性不冷,並有補益作用。吃素食的人,身體強壯,頭腦清爽,很少有昏沉的感覺。

  明太祖朱元璋

  佛教在西漢哀帝時傳入中國,當時來華的印度僧人並未嚴格吃素,經過樑武帝的大力倡導,漢傳佛教開始形成了素食的傳統,素食才成為僧人必須遵循的行為規範,並延續至今。

  與梁武帝蕭衍一樣,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燁和乾隆皇帝弘曆也是比較虔誠的佛教信徒,也有吃素的習慣。

  清朝十二帝平均壽命52.8歲。康熙活了69歲,是清朝皇帝中壽命僅次於乾隆的。康熙帝受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影響信奉佛教。同時他對醫學頗有造詣,他的飲食觀,到今天仍能給人以啟迪。康熙非常強調飲食對健康的作用,反對隨意攝取,主張合理飲食。他強調適可而止。其次是慎飲食。他主張老年人飲食宜淡薄,多吃蔬菜、水果對身體有益。他說,他之所以到老而猶健壯就是這個原因。

  乾隆皇帝與前兩位皇帝相比在膳食上要浪費一些,但他在吃葷的同時仍然繼承了滿族傳統的習俗,經常食五穀雜糧、豆類、小米等粗糧以素膳為主,設有專門烹製素膳的廚匠。據當時《膳單》記載,新年伊始正月初一早膳,乾隆就食素餡餃子。四月初八浴佛節要宮內食素一天。臘月初八為“臘八日”,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於是日成道,這天要煮粥代佛,還要吃素一天。到初八日這天,乾隆食素膳之心更加虔誠。

  據說乾隆曾到江蘇揚州天寧寺,住持讓他吃素菜,乾隆吃得很滿意,對住持說:“蔬食殊可口,勝鹿脯、熊掌萬萬矣”。另有資料記載,揚州某古寺有一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種豆腐素菜,特別是用嫩豆腐、金針菜、木耳等原料做成的豆腐湯,味道鮮美,受到乾隆讚賞,一度把“文思豆腐”列入宮廷選單之中。

  明朝16個皇帝中,最長壽的是開國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做了3l年皇帝,活了71歲。而明朝其餘各代皇帝平均壽命只略過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