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歷史故事

  在失意的時候,不妨看看勵志的歷史故事,從這些故事裡尋找啟發,繼續努力奮鬥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趙國有兩個出名的將相--廉頗和藺相如。在廉頗以軍功升為大將軍,成為趙國重臣的時候,藺相如還是趙國宦者令繆賢家裡的舍人。公元前283年,秦國提出要以十五座城來換取趙國的和氏壁,藺相如因此而出使秦國,他經過機智巧妙的鬥爭,挫敗了秦國巧奪和氏壁的陰謀,完壁歸趙。接著,他又在公元前279年的澠池會上智鬥秦王,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澠池會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地位比廉頗還要高。

  這樣一來,廉頗惱火了,他對人說: "我為趙將,有攻城戰野之大功,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況且他是個出身低下的人,我實在感到沒臉見人。"並揚言說:"我見相如,必辱之。"

  藺相如聽說以後,便處處忍讓,儘量不和廉頗碰面。上早朝時,他經常推說有病,躲在家裡不去和廉頗爭位次。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碰巧遇上廉頗,相如連忙吩咐車伕引車避開。對此,藺相如身邊的人很生氣,紛紛對藺相如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而來侍奉您,是欽慕您的高義啊。如今您和廉頗同為國家重臣,他口出惡言而您卻一味畏避,害怕得如此厲害,就是平常人也感到羞慚,何況身為國家重臣呢?!我們不成器,請求離開您。"

  藺相如堅決不讓他們走,並解釋說: "你們想想看,是秦王厲害呢,還是廉頗厲害?秦王那樣的威風,我還敢在秦國的朝廷上當面斥責他,我雖然不中用,也不會單單懼怕廉將軍。我所顧慮的是: 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國,僅僅是因為我們將相和睦。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我和廉將軍好比兩隻虎。我所以採取忍讓態度,正是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把個人恩怨放到末位呀!"

  不久,廉頗就知道了這些話,對照自己的言行,他深感內疚和悔恨。為了表示自己認錯改過的誠意,廉頗脫去上衣,揹著荊杖,由賓客領著來到藺相如家裡請罪。一見到相如,廉頗就懇切地說: "我這個粗魯的人,只顧使氣任性,不知道您竟能這樣寬巨集大量地對待我。"於是,兩個人重新和好,結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

  :蘇武牧羊

  西漢時,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派漢朝叛使、被單于封為丁靈王的衛律前來誘降。衛律說:"蘇先生,我從前背叛漢朝歸降匈奴,受到單于大恩,封我為丁靈王,擁有數萬奴隸,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樣富貴,若白白地流血犧牲,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怒斥道: "衛律,你身為漢民,不顧恩義,叛國投敵,你雖然能得逞於一時,最終卻逃脫不了天地良心的審判。"

  衛律見蘇武不屈服,只得向單于報告。單于見蘇武很有氣節,十分欽佩,更想招降他。於是把蘇武囚禁在一個大地窖裡,不給飲食,蘇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氈毛充飢。後來單于又將蘇武移到北海荒無人煙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蘇聯境內的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蘇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對他的食物供應,他只得覓野鼠掘草根充飢。在這荒漠上,除了叢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風雪,終年見不到一個人影。蘇武抱著代表漢廷的旄節牧羊,無論坐臥行走都拿著漢節。歲月一天天流逝,節杆上綴的三重旄牛尾都落盡了。

  十九年過去了,蘇武歷盡艱辛,終於回到自己的祖國。他出使還是壯年,及至歸國,頭髮鬍鬚全白了。歲月改變了他的容顏,卻改變不了他忠於祖國的赤子之心。

  :楊繼宗做官不愛錢

  明憲宗成化初年,嘉興知府楊繼宗為官廉潔剛正。一天,監察御史孔儒來到嘉興,藉口肅清匪源,到處清鄉,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寧。有的老年人經不住折騰,頂撞幾句,就被指控為匪類,輕則毒打,重則喪命。楊繼宗見了十分氣憤,命人張榜通告說: "誰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屬可以到府裡來報名。"孔儒見嘉興知府不買他的帳,便找到楊繼宗責問為什麼干擾他清匪。楊繼宗說: "治理國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級官吏有不同的責任,孔大人身為監察御史,就應努力舉劾不法,剔除奸弊。至於挨門挨戶清查戶口,維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專門糾察官吏的監察御史,所到之處,地方官莫不奉迎,沒想到被嘉興知府搶白了一頓,大煞了威風,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孔儒臨走時,沒抓到楊繼宗任何把柄,他想,當官的沒有一個不愛錢,楊繼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還能不刮點地皮,不如開啟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給他一點難堪。於是帶著幾個隨從,藉口告辭,直入楊繼宗住處。他見室內空空,惟有床頭放著一個箱子。心想;知府的貴重財寶一定都在裡面。便讓人開啟箱子,一看,只有幾套破舊衣服。孔儒無奈只好懷慚而去。

  有一年,楊繼宗進京朝見皇帝,明憲宗問宦官汪直:"最近來京朝見的地方官員中,哪一個比較廉潔?"汪直答道: "天下不愛錢的官吏,惟楊繼宗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