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盟書精選書法作品

  "侯馬盟書"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十項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已成為國寶級的文物。這批文物對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春秋戰國之交的歷史,特別是晉國末期的歷史增添了新鮮材料。而且對我國的書法發展史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侯馬盟書簡介

  侯馬盟書,春秋晚期晉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 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在發掘山西侯馬晉國遺址時發現,同年11月至次年5月發掘。盟書又稱"載書"。《周禮·司盟》"掌盟載之法"注:"載,盟誓也,盟者書其辭於策,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於上而埋之,謂之載書。"當時的諸侯和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這種盟誓活動。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於地下或沉在河裡,以取信於神鬼。侯馬盟書是用毛筆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字跡一般為硃紅色,少數為黑色。字型近於春秋晚期的銅器銘文。它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晉國曆史有重大意義。

  盟誓遺址的發掘 "盟誓遺址"在侯馬晉國遺址的東南部,面積約3800平方米,分"埋書區"和"埋牲區"兩部分,埋書區集中在西北部。在盟誓遺址內共發現坎***埋牲的土坑***400餘個,坎的底部一般都瘞埋有犧牲,大坎埋牛、馬、羊,小坎埋羊或盟書。絕大部分坎的北壁底部還有一個小龕,其中放一件古時稱為"幣"的祭玉,個別坑埋有數件。埋盟書的坎沒有龕和玉幣。這些玉幣和犧牲都是在盟誓時向神或祖先奉獻的祭品。用作祭祀的玉幣有璧、 璜、瑗、玦、瓏、璋、 圭和殘碎玉料塊,都是用透閃巖等石料製成,雕琢纖細,頗為精美。書寫盟書的玉石片,絕大多數呈圭形,最大的長32釐米,寬近4釐米,小的長18釐米,寬不到2釐米。

  侯馬盟書的出土

  1965年12月,在侯馬市東郊澮河北岸的臺地上,距秦村約0.5公里的侯馬發電廠基建工地,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盟書,出土盟書的這片遺址被稱為"盟誓遺址",面積約3800餘平方米。經過鑽探在遺址範圍內共發現長方形豎3800餘平方米。 結實鑽控在遺址範圍內共發現長方形豎坑400餘個,考古發掘326個***包括橢園形豎坑2個***,這些坑就是我國古代瘞埋犧牲及盟書的"坎"。在這些豎坑底部一般都埋有犧牲,大坑埋羊、牛和馬;小坑埋羊和盟書,其中偶有埋牛、馬者。絕大部分豎坑底部有個步壁龕,壁龕中存放一件玉幣。在發掘時可看出,當年瘞埋時先在小壁龕中存放玉幣,然後再埋犧牲。但是,埋有盟書的小豎坑中都沒有發現小壁龕和玉幣。

  考古工作者將盟誓遺址分為甲區和乙區兩個區域。甲區集中在遺址西北部,分佈的豎坑一般都較小,而且密集,有開挖早、晚打破的現象,盟書都是在這個區域裡出土的。在面積約132平方米範圍內,共有39個坑出土盟書。在和盟書相伴出土埋犧牲的坑裡有羊者30具、牛者2具、馬者1具,只有盟書沒有犧牲的坑是6個。這片出土盟書的區域稱為"埋書區"。乙區坑位比較分散,面積稍大,重疊情況少,埋葬的犧牲不僅有羊,還有牛、馬等,唯獨不見有盟書,但發現3個坑的玉幣上有卜筮辭文,這個區域稱為"坎牲區"。盟誓遺址已發掘的326個坎中所埋犧牲有羊177頭,牛63頭,馬19頭,有67個坎沒有發現犧牲骨架。所埋犧牲葬姿不一,有俯身、仰身、側身或左右前後腳分別捆綁在一起的側身葬,也有部分是活埋的。

  盟誓遺址出土文物較為豐富。盟書,是這次發掘中的主要文物,共有5000餘件***包括斷殘、字跡不清和脫落無字者***,其中可以辯識,並能臨摹者有653件。同時,還有數量與種類眾多用作祭祀的玉幣。這些出土的玉幣,按形狀分有壁、環、瑗、璜、瓏、圭、璋、鏟***中間有孔***戈、刀等,還有呈不規則狀,是加工玉器後剩餘的材料,也有長方形、龜形、圓形、角形等。其中製作精美的壁、圭、璋等被切害成薄片,其薄如紙,體現了古人高超的工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