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護理的十大誤區

  寶寶生病的時候媽媽最難受,真的希望能夠代替他啊,尤其是那麼小的寶寶難受也不會說,生病的時候不好好吃飯不願意喝水,當媽的心都要碎了。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1、關注體溫多於精神狀態

  溫度高低並不代表疾病的嚴重程度,低燒可以是一場普通感冒,也可以是可怕的細菌感染;高燒可以是紙老虎般的幼兒急疹,也可以是傳說中“燒傻了”的腦膜炎***但並不是發燒引起了腦膜炎,而是腦膜炎引起了發燒哦!***。無需過於糾結傳說中需要喂退燒藥的38.5度,相比溫度計的示數,寶寶如果能吃能睡能蹦躂,那就不用怕;如果精神萎靡,呼吸困難,可能38度就要去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2、酒精擦浴降溫

  千萬不能給寶寶酒精擦浴!不管是工業的還是醫用的,酒精經過嬰幼兒面板吸收和呼吸道吸入都會導致酒精中毒,有致命的風險!另外,溫水擦浴也不推薦,因為寶寶在發燒時候本來就覺得冷了,再脫光了擦身會舒服嗎?

  新聞連結:2015年6月13日傍晚,東莞一名1歲男童被緊急送往深圳市兒童醫院搶救,抵達醫院時孩子已經無法自主呼吸,陷入深度昏迷。醫護人員盡力搶救一夜還是迴天乏力,孩子次日上午在醫院死亡,原因是其父母用工業酒精為他進行物理降溫,一瓶酒精差不多有1500毫升,給男童擦拭身體用了2/3瓶。

  3、自行交替使用退燒藥

  不建議家長自行交替使用兩種退燒藥,有可能導致喂錯藥而導致藥物過量,引發潛在的藥物副作用。記住一點:吃退燒藥是為了讓寶寶舒服一點,不是為了退燒而退燒!

  4、把睡著的寶寶挖起來喂退燒藥

  除非是41度以上的超高熱***極少見***,不需要把睡著的寶寶弄醒喂退燒藥。吃退燒藥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舒服一點,多休息也有助於身體健康的恢復。

  5、貼退熱貼、溼毛巾裹腿

  退熱貼是傳說中的智商稅產品,就這一小塊涼涼的凝膠能退燒?更何況還有導致面板過敏的風險。“德國媽媽都會”的溼毛巾裹腿大法倒不至於過敏,而且還能給家長帶來一種“起碼我做了點什麼”的心理慰藉,只不過……並沒有什麼用。

  6、灌腸退燒

  不要再去小診所給無辜的寶寶灌腸退燒了!!!

  藥物灌腸可能造成穿孔、出血等腸管損傷,還可能改變腸道正常菌群環境,誘發腸道感染,長時間保留大量液體灌腸還可能導致孩子水電解質紊亂,甚至死亡!

  7、為了預防熱性驚厥喂退燒藥

  熱性驚厥和寶寶的體質有關,主要發生在體溫的變化階段。事實上過去“高熱驚厥”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並不是高燒引起驚厥,相關的臨床研究也沒有證據支援吃退燒藥可以預防熱性驚厥。

  8、上醫院要求打退燒針、打點滴

  常用的退燒針有三種:

  ***1***賴氨匹林針,可能導致致命的瑞氏綜合徵***Reye syndrome***。

  ***2***複方氨基比林針,因為潛在的造血系統毒性,大部分國家早已淘汰。

  ***3***地塞米松針,屬於激素,雖然能迅速降溫,但它會抑制免疫功能,使致病菌趁機生長繁殖引起感染。

  @ 和睦家藥師冀連梅 :兒童不要用地塞米松強行退燒。地塞米松屬於激素,它能抑制熱原釋放、降低體溫調節中樞敏感性而降溫。但同時它能抑制免疫功能,阻礙人體自身對抗致病菌的能力,使得致病菌趁機生長繁殖引起感染。另外強行退燒會使體溫驟降,大量出汗易致虛脫,也易損傷腎臟,因此退燒不用指望速戰速決。

  打點滴主要適用於無法進食、嚴重的脫水及細菌感染等情況,輸液不會讓病好得更快,切記: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9、自行購買抗生素服用、吃中藥

  自己購買抗生素餵給寶寶,吃中草藥、中成藥都不可取。發燒不是一種病而是疾病的症狀,很多能自愈的病也表現為發燒,其實並不是中藥起了作用,而是寶寶自身的免疫力在戰鬥。

  抗生素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事實上即使是細菌感染也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而中藥並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和毒理研究,副作用、禁忌、不良反應等都是“尚不明確”,這樣的藥還是不吃為好。

  10、不淡定

  在發燒面前,最重要的其實是保持冷靜,著急忙慌扛起娃就送醫院不可取,去醫院反而可能感染其他病毒。

  國內的實際情況是,到了醫院,人擠人不說,排了幾百號終於等到了,醫生不分青紅皁白就來個抗生素+抗病毒藥+中成藥+輸液***甚至輸中藥注射液***的大包圍治療,花了大筆冤枉錢不說,娃還平白無故受罪,更承受了很多沒有必要的藥物副作用。所以一定要保持冷靜,密切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事實上除了後面說的幾種必須去醫院的情況,大部分發燒都可以先在家觀察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