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寶寶愛打人怎麼辦

  其實,寶寶打人只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感情。這種行為叫作攻擊性行為***或稱侵犯性行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也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嬰兒生氣、情緒發作時,會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鐘,寶寶會一把推開水瓶……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攻擊傾向可以轉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化為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

  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攻擊和工具性攻擊。敵意攻擊是指有意傷害他人的行為;工具性攻擊是指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個寶寶,惹他哭,這屬於“敵意攻擊”;如果丹丹在爭奪玩具的過程中打了他,則屬於“工具性攻擊”。

  當出現爭端或為達到某種目的向父母示威時,兩三歲的寶寶通常採用踢打對手的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這種身體攻擊越來越少,會逐漸改為戲弄、奚落、說壞話或叫綽號。3歲左右的寶寶還不能判斷對方的意圖,只是簡單地將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當成對手。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為什麼愛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成長髮育的一些因素導致打人

  1.寶寶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幹,於是動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打。  2.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要”,於是就打人。  3.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說不清楚、別人沒有照做,情緒不好,就打人。  4.喜歡看別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後哭的樣子,缺少同情心。  5.看電影、電視上有大人打人的鏡頭,很好玩,於是就模仿。  6.尋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時候,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打,來引起注意。

  二、身體、環境發生變化導致打人

  1.一些生理因素導致煩躁,比如在餓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況下,打人就比較多。

  2.生活變化大,不適應。比如,搬遷、換保姆、上幼兒園等。不知怎麼回事,又不會表達,於是揮動手臂,無目的地亂打。

  三、父母的態度也決定著寶寶的行為

  1.對寶寶冷漠、經常拒絕他的要求、無視寶寶表現出的“暴力”衝動,這樣的父母容易培養出帶有攻擊性的孩子。因為他們總是挫傷寶寶的需要,在幼小心靈中埋下了對人漠不關心的種子;  也有的父母過於嚴厲,靠體罰來約束寶寶,更讓他懂得了如何才能傷害他人;  或者有的父母過分溺愛,寶寶開始打人的時候沒有嚴厲制止,甚至覺得被寶寶打不算大事,一味縱容寶寶,使寶寶形成了打人習慣。

  2.家庭成員間發生分歧時互相攻擊、哭叫、打鬧、吵架也會對寶寶產生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寶寶樹立正確的榜樣。

  那麼,寶寶打人後怎麼辦呢?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能對寶寶的“暴力行為”視而不見,要立規矩,這並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要告訴他打人不好,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反覆地講,具體地講,會有效果。  如果寶寶打人了,應立刻抓住打人的那隻手,同時嚴肅、堅定地直視他的眼睛,讓寶寶感到自己錯了,等寶寶情緒平靜後,再和他講道理。要嚴肅地告訴他打人是不可以的,孩子會懂得不可以的含義,出現孩子打人情況時,可以有一些懲罰措施,例如告訴孩子因為打人別人不再理他,可以5-10分鐘不理他,但不要大聲訓斥或打罵孩子,孩子打人時也不要笑或作出誇張的動作,以免孩子誤認為好玩兒而強化其行為。  其次不要體罰寶寶。當寶寶打人時,父母千萬不能用打寶寶的方式來懲罰他,最好“冷處理”——把正在哭鬧的寶寶放在一邊,告訴他父母很愛他,但必須等他哭完後再和他說話。這樣的話只說一遍即可,不要多說,更不要向寶寶過多解釋為什麼。當寶寶情緒激動時,應避免出現越講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況。  如果寶寶能表達,就要鼓勵他說出打人的原因。也許他說不清楚,大人要幫助他表達清楚,然後幫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積木,他要不回來,就打小朋友。這時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禮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請他還回來。  第三,積極的鼓勵不可少。父母應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寶寶的良好行為給予鼓勵。尤其是那些平時習慣打罵、呵斥、批評寶寶的父母,更應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要給他模仿的“榜樣”。鼓勵能夠強化寶寶的良好行為,使寶寶表現出積極、正面的情感,促進向上發展。父母應對寶寶充滿信心。

  第四,父母應注意自己的反應。當寶寶在家裡打人時,父母要表現出應有的尊嚴,不能對此一笑了之,甚至開心地享受寶寶發脾氣時別樣的可愛之處,更不應主動逗寶寶發脾氣、打人。讓寶寶感受到,自己出現攻擊性行為時,他人正常的反應是什麼。時間久了,寶寶明白這種行為不被人接受,自然會有所改變。

  第五,為寶寶提供非攻擊性行為發生的條件。如果明知寶寶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點與其他寶寶的長處相比;多瞭解寶寶的需要以及獨到之處,從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寶寶;讓寶寶獨立做事情,擔負一定責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經常說“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媽媽為你驕傲”之類的話,以此開啟寶寶的心扉,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感到被愛,被注意,幫助他成長。

  第六,平時多關注寶寶的需求,一是要關心他的病痛,疲倦,飢餓,儘量替他解決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提高他的能力。由於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圖拼不上、踢球踢不準等。這時可以幫助他做好這些事情。並在以後著意訓練。他能力強了,事情做好了,高興了,自信心強了,也就不會去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