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閱讀題答案

  藝術和科學是不可分的的關係,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科學與藝術》閱讀題材料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問月》中寫道: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公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後,蘇軾***公元1037-1101年***的《水調歌頭》寫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詠誦這些詩的時候,它們的相似之點和不同之處同樣感動著讀者。儘管李白、蘇軾生活的時代和今天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了,但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強烈的感情共鳴。

  同樣,我們現在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或者觀賞莎士比亞的戲劇,不論是原文或譯文,也有著和幾百年前英國的讀者和觀眾相似的情感共鳴。

  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範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稱為自然定律。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儘管自然現象不依賴於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是一種人為的,並屬於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在科學中,人們研究物質的結構,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由夸克組成等等。人們認識了物質的基本結構,進而去認識世界和宇宙。

  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髮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並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有兩個關鍵性的發現,它們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一個是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另一個是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前者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實驗依據,後者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鐳射、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越多樣化。

  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儘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

  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係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對藝術的美學鑑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後的感受昇華與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和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意境嗎?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於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

  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科學與藝術》閱讀題題目

  61、根據上文簡要說明科學與藝術在哪些方面本質上是一致的。

  62、作者引用李白的詩歌,列舉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證明了什麼觀點?你還能舉出一個例子嗎?

  63、作者說“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你能舉出例項證明這種看法的正確性嗎?

  64、在同一個自然段中找出與劃線的句子結構大致相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並說明為什麼採用大致相同的句式。

  65、末段“一個硬幣的兩面”比喻什麼?

  《科學與藝術》閱讀題答案

  61.科學和藝術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62.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範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63.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等。

  64.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因為兩句話是比較科學家和藝術家相同的方面,採用大致相同的句式有助於說明問題,便於讀者理解。

  65.比喻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