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圖表題答題思路

  圖表題不僅一直是1994年以來高考政治單科試卷的“常青樹”,也在近幾年的高考文綜卷政治學科綜合題中頻頻“亮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政治圖表題答題分析1:圖表題的特點

  圖表題是用圖和資料表格作為命題材料的一種試題,其中以主觀性試題為主,較多考查經濟常識。以圖表為載體,簡明直觀、新穎活潑、資訊量大、能力要求高的圖表題,已成為高考政治命題的常用形式。與非圖表題相比,圖表題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1.文字閱讀量小,資訊量大,直觀明瞭,便於考生有較充裕的時間思考問題。

  2.圖表之間聯絡緊密,可比性強。圖表式論述題通常由2~3個圖表組成,有的還加註解。表格之間有聯絡,圖表與材料有聯絡,圖表與註釋有聯絡。分析圖表需要認識到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是做好此類題的必要條件。

  3.圖表形式靈活多樣。圖表題可分圖式和表格式兩種,圖式有柱狀圖、折線圖、曲線圖、餅狀圖、扇形圖等;表格式的又有橫向排列和縱向排列之別。

  4.貼近實際,突出熱點。圖表題把時政熱點和教材觀點有機結合起來,所涉及的內容都是當年國內經濟生活中的重大問題、熱點問題,體現黨和政府的經濟政策。試題與黨和國家當年的政策重點相一致,強烈反映國家的意志,體現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5.連環設問,注重能力考查。圖表題往往是一題多問,步步深入,要求考生提取有效資訊,整合處理資訊,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絡。設問的方法新穎、靈活,具有隱蔽性,問題全部從材料本身引出,設問之間形成鎖鏈式,環環相扣,一環比一環要求高,其目的在於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考生掌握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高考試題的區分度。

  高考政治圖表題分析2:圖表題的新變化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政治試題,會發現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圖表題在繼承中有創新,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1.從考查範圍上看,由過去專門考查經濟常識內容轉變為既考查經濟常識的學科內容也考查哲學常識、政治常識的學科內容。如2002年高考文理綜合廣東卷35題,考查的是政治常識內容;2004年高考政治江蘇卷39題,文綜海南、陝西等省卷39題綜合考查了經濟常識與哲學常識的內容;2004年高考文綜湖南、湖北卷38題則綜合考查了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哲學常識的內容。

  2.從圖表的呈現方式上看,由以往單一的統計表格作為背景材料轉變為統計表格、柱狀統計圖、座標曲線圖、扇形百分比圖等分別單獨使用或者相互配合使用。形式新穎、多樣的圖表“聯袂”出現在同一題中是高考試卷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2005年高考政治江蘇卷39題將座標曲線圖、座標柱狀圖、統計表格混合使用。

  3.從題型上看,由以前的單一的圖表論述題轉變為圖表選擇題和圖表簡答題、圖表論述題並存。如2005年政治廣東卷34題打破了政治單科捲圖表論述題“壓軸”的傳統,命制了一套圖表簡答題。

  

  1.讀懂材料,找準信息

  1審清設問,明確題目要求。設問是試題的命題意圖的直接表示,帶有很強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在做題時,最好是先審設問,帶著設問看圖表,這樣做不僅能夠增強讀題的目的性,而且也能節約時間,特別是在圖表和材料較為複雜的情況下。圖表題的設問一般圍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①“是什麼”,通常要求考生回答所列圖表分別反映了什麼現象或共同反映了什麼現象,側重考查考生把數字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的能力;②“為什麼”,要求考生回答怎樣正確認識這些現象,或者回答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絡,或者要求透過現象分析本質、揭示原因,側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③“怎麼辦”,一般要求考生回答怎樣解決圖表中所揭示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或措施,側重考查考生遷移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考生主體參與意識和主動探究意識。

  2審圖表材料,明確答題方向。要認真審讀圖表,從圖表、資料和材料中提取全面、準確的資訊,主要包括:閱讀標題即看錶格的名稱、閱讀內容、理解表格內容等。

  一審標題。任何圖表都離不了標題。圖表標題即表頭,它提供的有效資訊往往是圖表的中心內容,表明了一定的主體處於怎樣的狀態或是什麼內容。同時,標題也為考生答題起到了提示語的作用。考生一定要明確各圖表的標題,以便於全面理解圖表。

  二審內容,對圖表逐項分析。圖表的內容一般由時間、專案和表現各個專案狀況的資料構成。審內容就是要看在圖表標題統領下的各個專案,在什麼時間處於什麼資料狀態。圖表的最大特點是縱與橫的統一,審內容時不僅要縱著豎著看,還要注意橫著看。通過對圖表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分析綜合,把握其內在聯絡,歸納出圖表的中心觀點或結論。此外,還要注意比較,遵循縱比比變化、橫比比聯絡差距的解題規則,從比較中得出結論,找出資料中體現的規律或共同點,直接得出“圖表之間的共同點、不同點、相互關係、內在聯絡、問題的原因”之類的答案要點。同時,圖表中有的年份具有特殊意義,如“1978年”表明改革開放以來,“1992年”表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答題時若不能揭示這種含義,往往會被扣分。因此,還要注意理解特殊年份的意義及其對準確把握圖表中心觀點的啟示。

  三審附註。附註是對圖表不能直接羅列或體現的內容所作的文字補充說明,是圖表材料的有機組成部分。附註可以使圖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徹底的表達,所以圖表如果有附註,在審題時一定不能忽視。如果忽略了附註,則不能全面把握圖表的中心觀點,不能揭示圖表間的內在聯絡,必然會影響對圖表的分析和理解,在作答時容易丟失要點,影響得分。

  3審聯絡。圖表題所提供的圖表之間或圖表與文字材料之間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絡的。要根據設問、結合各圖表材料,提取有效資訊,分析綜合、歸納比較,把握圖表之間或圖表與材料之間的內在有機聯絡,並弄清這種內在聯絡所蘊含的道理。綜觀近年高考政治圖表題,依據其聯絡的性質,大體能把圖表間的聯絡分為四種情況: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對立統一的關係、前後相繼的關係、原因與結果的關係。

  2.多方聯絡,規範答題

  從近年的高考政治題來看,完整的答案大體是三種語言的結合,一是教材語言即觀點原理,二是材料語言,三是時政語言即黨的方針政策。答案沒有教材語言就缺乏理論依據,沒有背景材料語言就會脫離實際,沒有時政語言就顯示不出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思維品質。有的考生看懂了題目,基本把握了題目要求,卻寫不出答案或寫不全面,主要原因就在於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紮實,不會提煉材料以及時事政治知識薄弱。因此,考生在複習時,一定要加強政治理論和重要政策的積澱,以及個人政治素養的提高。這樣,在根據設問答題時,才能熟練地運用學過的知識,結合材料,較好地聯絡時事知識,恰當地使用政治術語,包括基本原理、觀點和時政語言組織答案,提高答案的準確度。

  所謂規範答題,主要是指答題步驟化和答案語言的規範性,它包括:按設問的先後順序作答;理論與事實相結合,不能脫離圖表,空發議論,堆砌教材原理觀點,也不能照抄照搬圖表的資料或材料而無理論分析,務必運用教材觀點作答,不可像寫作文那樣隨意發揮;要注意辨證分析,有些圖表題所列專案,往往是成績與問題同在,考生作答時必須一分為二;要上升到理論高度,注意綜合概括,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考生在答題時,要注意知識的貫通性,學會綜合運用幾種原理或幾本書的知識,如果不能靈活調遣知識、整合資訊、綜合運用知識,就不可能得到優異的成績。

  3.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許多考生解答政治圖表題,往往多現象性描述,就“表”論“表”,缺少理論的分析。造成這種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做到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有機結合。高考政治圖表題以一定的數量關係反映當前經濟生活或社會生活的熱點問題,要求考生從圖表的數字變化中找出數字之間的內在聯絡,從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解答時,必須做到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強化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深化定量分析,堅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有機結合。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