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備課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說,很多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往往為尋找教學資源或教學素材而苦思冥想,其實好的資源和素材可能就在你的身邊,換句話說,就是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觀察,要善於觀察,觀察身邊的、生活中人物和事物的細節。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今天下午,專程參加了九年級英語備課組的集體備課,並結合自己的一些感受提出了一些建議,現就自己的反思總結如下;備課,是教師創造性的勞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鑽研教學大綱及教材,要查閱資料、要確定教學目的、要選擇適當的課堂教學型別。要考慮教學方法。要設計編寫教案,還要借鑑相鄰、相關學科的教學經驗,更要研究國家教育的全域性形勢……可以說,教師課上的一言一行,是以課下的精心準備為代價的。

  備課是否能達到教學中教師所期盼達到的目的.這就要看教師是否做到了有的放矢。即:是否做到了對學生的思想情況、年齡特點、學科素質、能力水平、班風紀律等情況瞭如指掌。是否有針對性地採取了相應而適當的措施。所以說,備課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不能離開了解學生這個重要基礎。

  在備課中,只熟悉課本教材是不夠的,往往還需要把範圍擴大一些。翻閱書籍、網上查閱一些參考資料及借鑑一些相鄰、相關學科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師用書、教學參考資料等***。參閱相關資料的目的,並不是要擴大教學的範圍,而是要使教師高瞻遠矚,在教學中立於主動、有效的地位。

  分析教材是為了掌握教材的本質、弄清各項教學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絡,探討、確定教學目的。要明確以下幾點:讓學生學什麼?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培養哪些能力?進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

  分析教材也是為了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所謂深入,就是抓住教材的本質及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絡,對關鍵性的問題進行透徹地分析;所謂淺出,就是把深奧難懂、難於掌握的東西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辦法使學生掌握,要做到這一些,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勤于思考,提高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

  篇二

  參加了本次小學語文教研員集體備課,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其中一些啟示對我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有著很大的教育意義。

  就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課,選薦展示新村中心小學李珍老師所撰寫該課的教學設計,我們逐環節地進行討論。討論時人人洋溢著激情,說者意氣風發,不但敢說而且會說;聽者心潮澎湃,不僅善於讚賞更敢於質疑,相互間洋溢著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圍,老師們碰撞出了靈動的思維火花,教師的群體智慧被激活了,教師的生命活力在湧動著。我認為這是一種新型教研文化的結果。

  對李珍老師的《去年的樹》教學設計環節流程的設計,大家各抒已見,但引見較多的還是如何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又如何來落實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策略以及多媒體的使用?對林尤南老前輩、崔傳統、張豔蕾、董徐寧、董愛玲、陳陽以上幾位教育精英,他們對該教學設計以點透面各抒之見,從而引發了我對以往個人教育教學的深度思考。如,對教材的挖掘,對教法、學法的選擇以及對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尤其對多媒體的使用我較頗有同感。其一應該結合學生實際用在點子上,如,是否利於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其二是否節省大量的教學時間,使文字變畫面,抽象為形象,靜變動,提高學習語文興趣。要從實用價值上去考慮,不能“人灌”變“機灌”。這有失於多媒體在教學上應用的價值趨向。

  以下是我個人對《去年的樹》教學設計所抒的一點淺見:

  《去年的樹》本文以誠信為主題,在通俗易懂的語言中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誠信、奉獻、環保三個主題的多元體會又會造成“人文性的厚度”不夠的缺憾。小鳥的執著追尋,對諾言的尊重,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但它的構思卻與眾不同,故事剛交待了鳥兒和樹的友誼,樹就從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敘述主線完全落在了鳥兒身上,讓鳥兒信守諾言,去追尋樹的蹤跡。故事的結局讓我們心靈震顫——鳥兒找到的已經不是當年枝葉繁茂的大樹,而是朋友的軀體點燃的燈火,儘管這樣,鳥兒還是對燈火唱起了歌。這個故事打動我們的不只是鳥兒的信守諾言,而是一種生死不渝的友誼。當友誼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為感人肺腑的永恆情懷,成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覺得這是這個童話人文內涵的主導傾向,它有別於其他歌頌友誼的課文,具有獨到的教育價值。小鳥對著燈火歌唱著,樹變成火柴,這是有形的,可是當變成火光,就是無形的,小鳥為什麼還要歌唱?小鳥對著不可觸控的,已經飄逝的火光唱歌,明明知道它已經不會回答了。這是盡心,這是牽掛,這是深厚的愛意,這是純真的友誼,這是對自己的愛負責。

  在本課教學中, ,我認為應以讀促悟,並做到入情入境。抓住三個主要場景,分別是鳥兒和樹告別的場景,鳥兒千辛萬苦尋找大樹的場景和鳥兒對著燈火給樹唱去年唱過的歌的情景。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感悟文字。那麼學生在朗讀時,我思考的是教師的評價語.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組織者, 引導者,更是學生生命潛能的激勵者。

  這篇課文我教學的難點是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出一種感動,為小鳥和大樹之間那份帶著淡淡傷感的友情,更為作者為我們設下的那麼多的情感空白。小鳥的那份執著和忠貞,友情和誠信,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東西,而我們強調與文字交流對話在交流中感動著自己。因為我們明白, 只有先感動了自己,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當我們的學生學會了感動,學會了"用眼睛吃東西",用精神來營養自己。那麼看到真,會去追求,看到善,會感動,看到美,情感就豐富了,心靈就充實了,趣味就提高了,素養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語文學習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統一了。或許正因為這樣,使我們常犯了一個隱形的錯誤,自己課堂上說的話太多了,教師引導這個度沒把握好,導的太多,使學生的思維跟著我們走了。應該明白,我們的語文課堂是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是教師思想的櫥窗。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作用,並把對話模式的優越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篇三

  四月二十二日,第三次數學集體備課。窗外,雨點兒沙沙,不停地下,窗內,大夥兒你問我答,你言我續,交流激烈。此時此刻,思維在碰撞,智慧在流通,成功在共享。

  回到自己的學校後,又一次欣喜地發現,收穫不小,反思總結談一二。

  一、重視課本閱讀。很多時候,往往為了提高學生的上課注意力,總是聚焦小黑板、大黑板、投影儀、大螢幕。一堂課下來,發覺書本幾乎沒怎麼利用,更別談自主閱讀了,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自主閱讀能力可能因此會下降,所以適當的時候,留一些時間給孩子自己閱讀還是很有必在的。閱讀例題,閱讀一些法則、定律,閱讀書本的“你知道嗎?”給學生數學學習的喘氣的空間,也可拓寬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創設情境助教學。原先在《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中,因為想不出合適的匯入,我準備直接揭題進入主題。可後來集體備課時,有老師談到猜謎引入揭示畫圖法這個情境的創設效果不錯,使我深受啟發,修改了教案,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匯入:請兩位同學上臺,教師依次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的卡片,倆人一個人想辦法告知對方,但規定不能說話,另一個猜。很顯然學生會用手劃出圖形的形狀,進而教師指出:用畫的方法最能讓人瞭解各種圖形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運用畫圖的方法解決發生在身邊的數學問題。這樣的情境花時又少,又富有趣味性。在玩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又很自然地引入今天的主題。可是,難道情境創設只能適用於匯入嗎?練習中可否創設一些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又進行了嘗試。在教學《倍數和因數》這一單元中,設計了小遊戲,充分地利用了學生的學號。如***1***請學號是偶數的同學舉起學號牌;請學號是奇數的同學舉起學號牌。有沒舉過學號牌的嗎?這說明了什麼?從而強調了在非0的自然數中,不是奇數就是偶數。***2***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學號牌;學號是5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學號牌,為什麼有的同學舉了兩次?把你們的學號讓我們看看,從而發現了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的數特徵。***3***素數與合數中,學號最特殊的同學先出教室,再請學號是素數的同學走出教室,最後請學號是合數的同學走出教室。***4***數學說話訓練:說說自己的學號。最後發現,這樣的遊戲活動的創設,既鞏固了所學的新知識,又大大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效果還真不錯。由此看來,創設情境,不只是一節好課的引入,而是既可以分散於不同的教學環節之中,也可以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