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院實習心得體會

  在美國是有非常多的醫學教育資源可以學習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你參考!

  篇1

  20xx年5月,剛參加完博士論文答辯的一週後,我前往美國費城天普大學醫院***Temple University Hospital, TUH***進行為期3個月的內科實習。

  我於20xx年進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八年一貫制專業學習。美劇《實習醫生格蕾》***Grey's Anatomy***相伴八年大學時光,這次可以親身體驗美國醫療,身臨其境如美劇中繁忙、充實的醫院生活,還是心懷憧憬的。

  費城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還是美國的工業重鎮,之後的經濟大蕭條和美國經濟中心的遷移使得這座城市在發展上較為停滯,許多工人面臨失業,也為日後費城“臭名昭著的治安差”埋下隱患。TUH是擁有700餘張床位,是天普大學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及教學醫院,位於該城北部,相較遊客常常光臨的市中心老城區,這裡的治安問題比較堪憂。“一半地獄一半天堂”,TUH附近的居民大多是低收入的非裔美國人,***、槍殺、藥物濫用、酗酒等使得該院能收納多源的病種和複雜的病情,該院醫護人員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創傷外科中心、心臟中心在美東享有盛名。三個月的實習時光,每天雷打不動5點多起床上班,平均每日待在醫院12個小時。平日裡打滿雞血、鬥志昂揚,週末躺在床上的時候,才發現肉體之疲乏。如今回味其中些許片段,仍感謝這段充實的時光。

  七月被美國人戲稱為“死亡率最高的月份”,因為全國新一輪的住院醫生恰好此時上崗。同時,我也“圍觀”了美國住院醫的高強度生活。

  每天6點,住院醫開始查房,第一年的住院醫巡視每一位自己負責的病人,回顧昨日檢查,寫當日診療計劃。7點向高年級住院醫彙報。8點或者8點半主治查房開始。12點左右查房結束,下午又繼續完成上午未完成的病史記錄、檢查追蹤、處理患者病情。普通的日班,也有可能晚上6、7點下班。如果值班前夜pre-call,那晚上11、12點才能下班。如果值班call,則是通宵工作,整夜都沒有粘床的機會。

  第一年住院醫也叫intern,他們的高強度工作讓人有“地獄般”的身心歷練。上班期間,他們全身心投入工作,沒見到什麼醫生刷刷facebook,打打私人電話之類。看他們全情投入臨床工作,不擔心醫鬧糾紛,就那麼為個單純地進行臨床工作,好羨慕!而在另一方面,他們每天都在學習在進步,在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病人減緩傷痛、提高生活質量。對於醫生來說,精神上獲益的滿足是不言而喻的,又是謂“天堂”.

  和我同期在臨床輪轉的也有美國第三年和第四年的醫學生。從大學第五年臨床見習進入臨床,一直到第八年研究生臨床輪轉結束,在醫院裡待了四年。除去語言劣勢,竊以為自己比美國第三年的醫學生還是懂得多的。可是,遇到四年級醫學生,他們對疾病診斷的思路、臨床資料收集、整理、再查詢的能力便讓我刮目相看。那第三年到第四年,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內,他們是如何“飛躍”的?

  TUH根據第三年醫學生所在的輪轉科室,每天安排高年級住院醫給醫學生講課。講課的方式也很特別,住院醫首先娓娓道來“虛擬患者”的主訴,醫學生們根據僅有的資訊進行brainstorm,列出可能的鑑別診斷。根據每條鑑別診斷,住院醫會進一步詢問醫學生需要補充哪些病史資料,虛擬患者的現病史也至此逐漸展開。發散思維訓練暫時告一段落,縮小鑑別診斷的範圍,再下一步討論就目前較可能的診斷,需要什麼實驗室檢查,可能有什麼異常或陽性的結果。講課結束前,住院醫會給同學看檢驗報告,揭曉謎底,討論治療方案。每天中午用1個小時進行1個病種的討論。科室裡的所有主治、住院醫都知曉醫學生中午有學習,絕不佔用醫學生的教學時間。“你們是來醫院學習的,不是來打雜幹活的。”足見對醫學生臨床教學的重視。

  美國第三年的醫學生生活比較接近國內的見習,進行各個科室的輪轉,醫學生也會排班,和住院醫一起值班。醫學生負責1-2個病例,在住院醫的指導下完成病史採集、病情分析、治療方案的制定。答案是什麼並不重要,他們更重視過程的完成情況,“how”“why”是上級醫生經常提問的問題,要帶著思考帶著想法去學習、去發現、去完善。

  除了醫生個體的成長和培養,他們醫護人員的團隊合作也十分高效有序。在美國醫院有許多code,其中code blue最為人所知,即cardiac arrest或medical

  emergency. 有一次值班,正值凌晨,on call的住院醫身上尋呼機都響起,有code blue,當時我們在8樓,病人在2樓,為了省下等電梯的時間,快速走樓梯跑下去。我們團隊趕到的時候,已有更靠近該樓層的其他值班醫生趕到,只見有1位醫生已在進行胸外按壓,還有幾位醫生在他身後等著替換,另有1位醫生負責計數胸外按壓的次數和時間,是否注射藥物,他的聲音會比較洪亮,別的人只有輕聲交流,另有人負責記錄。病房內自覺地空出一條道,供醫生、護士進出。我估摸地數了一下,房間內有20多位醫護人員。最後經過大家的奮力搶救,病人血壓、脈搏恢復,大家自覺依次退出病房,參與搶救的醫生留下來再補充一些醫學文書。這位患者當天晚上一共有3次code blue,每一次搶救都井然有序,大家快速進場,默默退場。在這裡,你看到一個團隊在緊急情況下的排程、合作和訓練有素。

  醫學院學習八年,對它的熱愛是與日俱增的,回顧漫漫學醫路,我深切瞭解我的大學同窗們和我對這份職業的執著和付出。在美國實習,看美國醫生辛苦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對患者的重視、對生命的尊重,讓我體會到對這份職業更強烈的熱愛。“一半地獄,一半天堂”,生命如此美麗,為了那一半“天堂”燦爛,值得我們盡一切可能的努力,去呵護它。

  篇2

  暑假為期21天的美國遊學之旅精彩紛呈,日程緊張豐富,涉獵超乎想像的廣泛,學習強度高,思考時間長,老師同學交流充分,我們囫圇吞棗般審閱著美國,但大家普遍收穫很大。回南京已經十天了,我試著沉澱幾天,捕捉自己短暫的收穫,拉拉雜雜的幾點感悟不成系統,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

  一.景與人-----美滿真誠,有愛相隨

  在美國這麼多天的旅行中我最想說說華盛頓,華盛頓很小,他不屬於任何一個州,而是被捐獻出來單獨設定聯邦政府的一小塊土地,因此我們的遊覽也很輕鬆,基本圍繞在以地標華盛頓紀念塔為中心的四周遊覽華盛頓除了“首都”這個頭銜,和北京毫無相同。這裡沒有燙黑字的金屬招牌,這裡沒有疊三明治一樣的高速公路,這裡沒有永遠望不到頭的汽車長龍,這裡沒有修剪得一樣平的灌木叢。 沒錯,這裡沒有擠滿的人群與汽車,卻負載著每一秒的歷史。這裡有越南戰爭、朝鮮戰爭的紀念地,這裡有林肯、傑弗遜紀念堂,這裡有白宮和國會。在美國人眼中,自由永遠是王道。因此,才有了“Freedom is not free.”,才有了對種族歧視的宣戰。也許只有在幾十年前硝煙瀰漫的戰場上,一個人才會用盲目卻仇視的眼光隨著瞄準的槍口去看另一個人。他們都有著相同的目的——為國家而戰,他們卻也並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為什麼要扣動扳機,為什麼要鮮血四濺,為什麼要同歸於盡。除了一兩個人大笑,其他人都在無盡地流淚。但卻沒有一個人清醒,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慾望與貪婪。有的民族攻擊,便有的民族自衛。我們都說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對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俄國„„又何嘗不能說是屈辱,我們被人抽打、折磨,讓鮮血一寸一寸滲進黃土。而侵略者的醜態被人奉承,被人觀看,被人恥笑,被人咒罵。若說前者的恥辱會成為一種精神,那麼後者的恥辱將永遠是恥辱。

  在美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公共場合接觸的外國人。他們大多友好、文明,表現得文雅而有修養。我們在自由女神像***排隊時發現,雖然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到處都是一幅和諧的景象;在美國的十字路口,司機們會遠遠地停下等你穿越馬路;汽車道上雖然車子很多,但在二十多天的遊學旅途中,沒有看到一次司機間的爭道搶行;在商店、在機場,所有工作人員都很耐心地解答遊客的問題並始終面帶微笑,不會有任何的不耐煩;旅行中看到的高速公路是那麼的整潔、乾淨、寬闊,兩邊的綠化鬱鬱蔥蔥; 在自助餐廳,咖啡館,顧客總是會自己收拾桌上的殘餘垃圾,無需提醒„„

  相信通過這些生活細節表現出來的,美國人對環境的愛護,文明謙讓的行為,和尊重信任他人的精神素質也會慢慢地影響中國孩子們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