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好的十大原因

  孩子學習不好肯定是有原因的。下面小編分析,供大家參考。

  

  1.不努力

  當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常常遇到的難題是什麼呢?很多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孩子如果不愛學習怎麼辦?孩子學習不用功、不努力、不勤奮怎麼辦?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怎麼辦?不理想有幾種表現,比如說,差是一種不理想,不太好是一種不理想,一般還是一種不理想。或者說,還不是最好,也是一種不理想。總之,感覺孩子的學習還不太理想,因為離你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可能你的孩子學習也有興趣,也比較努力,成績也比較好,你可能會提一個問題,如何使孩子更好?面對這些提問的時候,希望家長們能夠沿著學習的內容,比較具體地分析一下孩子的問題。

  以上三個問題是從三個角度提的。家長有的時候說孩子不愛學習,或者說不太愛學習,他指的是孩子的興趣問題。第二是我的孩子學習不努力,這是對孩子學習方面存在問題的第二個大概念。第三是認為成績不理想,成績不好,或者不夠好。仔細分析,在愛不愛學習,努力不努力,成績理想不理想之間,這三個方面非常相關。孩子在這三個方面不是惡性迴圈,就是良性迴圈。一個孩子如果不愛學習,往往學習也不太努力,因為不愛,所以不太努力。而不太努力呢,成績往往也就不太理想。反過來,一個孩子如果學習不努力,成績也不會太好;而成績不太好呢,對學習可能也不太愛。

  2.沒有找到學習的快樂感覺

  家長本身沒有嘗試學習帶來的快樂,自然根本無法傳給孩子學習等於快樂的感覺。對未知的探索,對新知識的渴求,和我們旅遊爬山一樣,登得越高就看得越多越遠,從而充滿著獲得知識的愉快。當孩子嚐到這種樂趣後,即使管得嚴些,孩子也容易接受了,因為孩子從中感到了快樂。

  要想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關鍵就是學會調適情緒。對情緒的認知和表現影響我們做事的方法。情緒不佳可能壓抑思想,並阻礙學習。

  究竟怎樣才能把學習變成快樂的事情呢?

  思想改變世界,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決定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那麼我們就會快樂。利用音樂進行學習,進入自然的放鬆,有意識地試著投入你所有的感官,這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其實音樂的妙用就是表現在它成為靈感的源泉,聽音樂不僅能增加樂趣,更能激發學習的靈感。因為這是一個如何將心靈中潛在的特點浮現成為自己的特質的問題,也是一個如何超越原始思維的阻礙,成為一個最具有創意能力的人的問題。

  3.學習是“太難的事”的思想

  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態度直接影響他們的內在動機。

  如前所述,任務捲入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任務本身,通過對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來發展自己的能力,使得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自我捲入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結果,通過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高低,往往對學生***尤其是對學習困難學生***產生消極影響,也可以說是有為難的思想。我們的研究表明,學習困難的學生對課堂學習任務更多的是自我捲入傾向。這就告訴我們,引導他們從自我捲入轉向任務捲入是改變學生畏學、厭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的重要途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引導學生坦然面對失敗。

  學習困難學生的自暴自棄往往是在失敗的情境下產生的。失敗的資訊啟動其適應不良動機模式,誘發消極的防卸機制——避免失敗。為了避免再次失敗,他們索性採取退避行為,同時對學習任務採取更深的自我捲入傾向。所以,讓學習困難學生對待失敗與鼓勵他們取得成功是同樣重要的。成功與失敗是一對孿生子,“失敗乃成功之母”。因此當學習困難學生學習受到挫折時,教師不應對他們的能力作出更多的評論,而要引導他們從失敗中尋找可以改進的因素,從改進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技能。

  其次,鼓勵學生接受挑戰性任務。

  班杜拉給挑戰性任務下了明確的定義:它是指有一定困難,但經過個人努力能夠解決的任務,也就是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來”的任務。如果教師一味讓學生去應付低水平的任務,是不會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的。過分容易的成功不具有強化的價值。班杜拉認為,容易的成功是一種常規性行為,對常規性行為的獎勵並不反映人的功效,所以不能促進個人的內在動機。而接受挑戰性任務是一種進取性行為,對進取性行為的獎勵能夠證實人的功效。我們在分層遞進教學實驗中實施同卷分層,鼓勵層次較低的學生在完成同層作業的基礎上,嘗試高一層的作業,這便是一種挑戰性任務。實踐證明,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分層教學能達到遞進的目的。

  4.沒有目標

  有成果目標的學習會使孩子感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關於界定一個目標然後設法去實現它,之所以能使孩子為之奮鬥而覺得愉悅,關鍵是由於它能組織起孩子的1000億個活躍的腦神經細胞,在現實與理想結果之間架起橋樑。它極大地促進了理想結果的有形化,以及“用你的思想的眼睛”想見可能有的最好結果。就是這種最好的想見結果,能夠極大地激勵出孩子的熱情,從而使孩子自己從現實的清教徒式的學習中走出,到達樂而忘疲的境界。

  家庭教育目標

  每個孩子能在認識能力上有所發展,並根據其本身條件使其多方面地發展。 每個孩子被承認具有個人特色的學習風格。 每個孩子得以發展他的一種愛好和學習願望。 每個孩子能養成對個人行為的自律和責任心。 每個孩子能尊重別人的權利和財物。 每個孩子能發展自尊心。

  每個孩子在一天的計劃和經歷上都承擔一份職責。 每個孩子都能發展審美能力。

  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鍛鍊和鞏固朗讀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能通過口語與書寫發展表達能力。 每個孩子都能發展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被鼓勵去發展聽力。

  每個孩子都要學習和應用基礎計算機技術。

  每個孩子都要發展自我理解力和悟性,理解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5.學習無用論的觀念

  最近下鄉時,我在一所農村中學瞭解到,該校僅有1000餘名學生,春季開學時就有37名流失生。從輟學的原因看,流失生分為兩類:一類是因家庭貧困而無法上學,但這類學生僅佔流失生的20%左右。學校採取師生捐資助學的辦法,又讓大多數這類流失生重返了課堂。另一類流失生則是受“讀書無用論”影響,佔流失生總數的80%左右,學校多次安排教師家訪,勸其回校學習,卻發現這類流失生或外出打工,或擇師學藝,或幫家人經營生意,結果無一人重返校園。這種現象並非只是一、二所農村中學存在,而是較為普遍。應該引起教育部門和新聞媒體的關注。

  6.強迫孩子學習

  人一旦感覺被強迫,就產生被支配感,產生痛苦感,興趣就沒有了,主動精神也沒有了,這是第一大殺手。我們平時常說:“複習是學習之母。”當孩子被迫在一天或幾天之內做完曾經在幾個星期和幾個月裡所做的事情,譬如說,一下子要複習10節、20節甚至更多節課所教過的教材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大量的事實和結論一下子壓在孩子肩上,在他的頭腦裡把一切都攪和在一起了。何況,要複習的不只是一門學科,還有其他許多學科,正常的腦力勞動無法進行,學生的情緒力量被使用得過了頭。

  7.沒有準備好,或訓練不足卻被要求考高分

  這是家長的常規做法,孩子達不到標準就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平時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顧,只有到了考試升學時才會注意孩子的學習分數。據統計,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畢業,至少要經歷600-800次考試。面對考試,大部分學生都會感到一種沉重的壓力。作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做好考試準備:一是“複習好”,就是複習好所學的內容。這即是考好試的基礎和前提,同時也是減輕精神壓力,預防怯場的最好方法;二是“休息好”,就是指考生在考試前要保持身體健康,以使有旺盛的精力,清醒的頭腦去爭取最理想的成績。同時,我們家長還要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孩子的每一次考試,給孩子營造一種比較寬鬆的學習的環境,而不是過分看重和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

  8.負面榜樣的作用

  家長平時放縱自己,在家裡經常聚集許多朋友打麻將、喝酒、大聲嚷嚷等,讓孩子感受這種不良生活的方式。父母是通過與孩子點點滴滴的言語行為交流,不知不覺中傳遞著各自的價值觀念。包括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什麼是應該的,什麼是不應該的;什麼是提倡的,什麼是不提倡的等等。

  所以,父母應切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近朱者赤,進墨者黑。”父母學習不輟,孩子勢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9.不良環境

  這裡說的環境是和物質條件沒有關係,是指心理層面的環境,即使擠在8平方米的小屋裡,只要家裡的人認為學習是神聖的,是可以學好的。如果孩子在學習,大家七嘴八舌製造雜音,根本沒有能靜心學習的環境,也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無情抹殺。孩子早期大約有2/3的時間要在家庭中度過,而且完全依賴成人,所以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10.基礎沒打好,欠債太多,積重難返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有絕對的耐心,與其打罵不如和他心平氣和地交談。當孩子在學習成績不好時,家長一定不要掉以輕心,因為孩子在基礎的階段,成績不穩定會影響到他今後的學習。家長應和老師、孩子在一起找出真正的原因,並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家長要多關心孩子,不要等孩子出現成績大幅度下降才想到批評教育孩子。孩子的學習是一天一天地進行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也應是每時每刻的。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成績,更要關心孩子的個性品質、情緒感受等。不管有多忙,家長每天都應抽哪怕十分鐘的時間給孩子,主動詢問一下孩子的思想活動,看看孩子想些什麼,需要什麼,情緒上有什麼變化,孩子的性格有什麼特點等。這樣,你就能及時發現孩子的變化,採取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