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怎麼寫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初中,希望對你有幫助。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一

  一、對數學學習缺乏鞏固。

  在教學中,我發現好些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較高,很重視數學學習,表現出很多積極的心理。絕大部分學生數學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他們認為自己過去學得不錯,現在只要完成正式作業就行,更有一些同學認為數學家庭作業做或不做沒有關係,反正上課聽懂就行。於是,數學家庭作業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面對這些情況,半學期後,我採取了一些措施,改變自己對家庭作業的檢查方式,和家長一起檢查、批改。現在看來,很多同學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仍有小部分同學我行我素,讓人很是頭疼。

  二、學習數學思想渙散。

  對於初一的學生,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比較守紀律,比較愛回答問題。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學習積極性越來越差,思想越來越渙散,有的同學簡直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還有一種現象,老師提問,下邊就鴉雀無聲,即使有人知道問題的答案,他們也悶著不說,但是一旦教師說一點課外的東西,那他們興致特高。還有就是學生對學習的目的很盲目,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怎麼學習。他們只知道混幾年後就可以去打工掙錢,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在這個人才競爭激烈的年代,知識的重要性。沒有知識,那就等於是文盲,即使打工,別人也只能把你當苦力,而有知識,即使去打工,別人也會把你當有文化的人用。

  三、學習數學耍“小聰明”

  有些同學憑自己小學階段基礎好,到初中後學習就耍“小聰明”,平時做作業時,做題粗枝大葉,回答不完整,考試的時候,不認真讀題,完全沒有弄清楚題意。如,數學選擇題無特殊說明,只有一個答案,但是有些同學選擇多個答案;題目叫選說法錯誤的,有同學就以為是選正確的;解題沒有格式;選擇題留空等等,這些,老師在平時上課的時候都反覆強調,但是還有同學犯這些錯誤。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二

  1.數學活動課的地位、作用與目標

  人們對數學活動課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傳統教育的思想影響下,學校課程以升學為惟一的價值取向,學校開設的是有限的幾門學科課程,音、體、美、勞等科目往往被嚴重忽視,活動課程更是無人問津。部分學生誤認為參加課外活動是浪費時間,糟踏精力,耽誤學業。一般教師更不屑於開展課外活動,認為它是無關緊要的閒事。可見,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活動課的地位基本上是沒有的。

  80年代以來,我國開展了全面的教育體制改革以適應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競爭的需要。針對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國各地開展了教育實驗,大膽進行課外活動的實驗研究,並先後提出了課外活動、第二課堂等術語。但在這階段,活動課程也僅被視為學科課程的延續和有益補充,處於“學科輔助”的地位。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完全改革了過去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的單一課程結構,將實踐活動作為課程的加強內容,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絡,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

  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筆者認為,新增實踐活動課內容,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教育現狀,改“學數學”為“做數學”,與國際教學接軌,是一種全新的課程理念。

  重新審視“素質教育”口號下的中學數學教學,不難發現,我們的數學課堂仍難以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傳統的教學目標、陳舊的教學方法、單調的課堂交流、枯燥的教學訓練,都嚴重地阻礙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實施素質教育,轉變教育理念,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同時也促進教育教學行為的巨大變化。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是外來資訊與學生原有知識和思維結構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的數學能力是通過活動作為中介形成的。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觀念及體驗,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同時也為活動課的實施指明瞭方向,即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活動來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充分而各有特色的發展,而不是片面地強調為活動而活動、競賽而競賽、為發展特長而發展特長。

  2.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活動課的教學設計及實踐

  數學活動課,突出表現為數學教學在活動中進行,即“數學+活動”。活動是載體,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必須貫穿始終。活動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動***動手***,也包括觀念性活動***動腦***,學生通過做一做、議一議、讀一讀等形式,在“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說明了這一道理:“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活動中,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提高。

  實踐與自主是數學活動課的精髓,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是上好數學活動課的核心要素。就活動課而言,學生才是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需根據學生的要求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尊重學生新穎的思維方式,給他們較多的自由,讓他們自主、獨立地活動。

  如:筆者在設計《截一個幾何體》這一活動課時,做了一個前期準備:即在上課之前,便引導學生準備一些易切割的立方體材料,如蘿蔔、馬鈴薯、粘土等。在做立方體的過程中增加他們的空間圖形及實踐操作經驗。在截幾何體的活動中,筆者沒有直接將書上給出的結果展示出來,而是通過學生的切與截,讓他們在操作中尋求結果。然後,再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討論、填寫活動報告,總結活動過程。自始至終,都由學生占主導地位,讓他們在經歷觀察、猜想、實際操作、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歸納能力。

  在數學活動課的設計中,注重形式的多樣是必不可少的,筆者根據新課程理念,結合實際,採用多種多樣的為學生所喜愛的活動形式:

  2.1寓教於樂,增強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識和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數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使他們感到參加數學活動能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例如:在教“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筆者設計了一節《24點遊戲》的活動課,要求學生分別抽取四張1***A***— 13***J表示 11,Q表示12,K表示13***的撲克牌,其中,紅色撲克牌代表負數,黑色撲克牌代表正數,請先算出±24點的同學任意抽出四張撲克牌,然後當眾公佈,想好24的同學馬上到黑板寫出過程。也可組織活動比賽,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進行小組比賽,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級的擂臺賽,學生經常玩這種遊戲,對他們運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在遊戲過程中,快樂、競賽的氣氛,使他們覺得樂趣無窮,學得輕鬆,玩得愉快,同時還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勝心,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故事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講故事不但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促使他們學習數學家嚴謹、刻苦、勤奮的作風,激發他們的創造慾望。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和現有的知識水平,配合已學過的數學基礎知識,設計“數學故事會”活動,向學生介紹中外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有趣的數學知識及好的學習經驗。如“棋盤上的學問”、“代數的由來”、“七巧板的來歷”、“瞎轉圈的道理”等,都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2精選內容,注重普及性。

  數學活動課既然列入了課程計劃,就應當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因此所選的活動內容既要拓寬知識面,突出重點,又要結合學生實際、注重普及性;內容既要有科普知識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動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動手做一做,又要有階梯性,以利於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學了《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係》後,筆者安排了一節電腦操作的活動課,讓每個學生自己上機操作“七巧板的拼圖”及“圖案設計”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並把他們的作品張貼在教室的“創造園地”,讓同學們及教師進行投票評價。由於注重普及,激發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學活動課中,也應考慮到非同步性原則,提倡保留“非同步”。數學活動課不象數學學科課,要求學生考試成績至少“及格”,最好“優秀”,師生都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分數”包袱。活動課師生均可“放開”,同一年級同一內容,在培養層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許差異,發展上不受限制。根據學生的個性差別,允許學生在活動中興趣轉移,以滿足學生多種興趣愛好的需求,適應每個學生不同發展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有所得。

  2.3精心設計,滲透創新性。

  “思維就是操作,思維是內化的動作——在頭腦中進行。”思維的發展必須通過有效的訓練和實踐操作,才能樹立清晰明確的具體思維形象,使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發展。例如:筆者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圖形》時,精心設計,力圖實踐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創新意識。例如:

  問題: 從一個多邊形的同一個頂點出發,分別連線這個頂點與其餘各頂點,可以把這個多邊形分割成多少個三角形?本環節設計三道思考題:1.通過動手,你得到了怎樣的規律? 2.從一個圓的圓心出發,引n條不重合的半徑,圓被分割成多少個扇形?3. 動手設計、創意:用圓、多邊形等你所熟悉的圖形拼成一個漂亮的圖案,並寫出貼切的解說詞。學生經過動手操作,發現了幾個規律:如①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邊形的邊數增加一邊,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個;③分割成的三角形個數=多邊形邊數-2等。學生想象豐富,設計作品多達30餘幅,解說詞更是各有千秋,如:“寧靜的夜晚”“魚兒你慢些遊”“爭分奪秒***沒有時針的鬧鐘***”等。整堂課學生學得既活躍又有創意。因此,要訓練學生的思維,既要重視抽象思維的發展,更要重視形象思維的發展和深化。

  數學活動課,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維訓練內容和動手操作內容,通過這些充滿了數學邏輯的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激勵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勤思、善思,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三

  一、課堂教學的思索

  一節課45分鐘,單位時間內能傳輸多少資訊。我應從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出發,切實把握知識的深淺和學生實際接受程度,特別要注意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提問,獲得真實而準確的反饋資訊。

  近年來,數學試題的靈活性越來越強,我平時花了不少精力在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相對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導致學生的基本知識失分嚴重。

  二、備課的修正

  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之為演奏一首優美的樂曲,那麼備課就是譜曲了。反思一下,著重修正三點:

  1、備教材。進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學處理教材。課本中的例題***習題***往往顯得層次不強,對照例題***習題***精心設計一些鋪墊或引申的題目,形成例題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節課的理性審視工作,今天的課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敗了,哪些地方還需改進。不斷總結成敗得失。

  2、備學生。我感覺備學生是備課的難點,難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參差不齊的思維體。

  3、備練習。要從鞏固教學成果、檢測教學效果的前提出發,精心選擇作業。具體做好三點:①與本課密切對應的最能強化教學重點的練習;②要符合本課的練習,需要以前學過的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在學生腦海裡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樣誘導;③針對學生出錯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反思解題過程中的易錯點,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重新理解的機會,從而深刻理解基礎知識。

  三、數困生的轉化

  數學困難生簡稱“數困生”。本班情況顯示,數困生佔30%。這些數困生的存在,給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而我在這個學期中非常重視數困生的轉化。青年數學家魏書生說得好,“學困生”不缺批評,不缺訓斥,缺的是鼓勵、表揚和感化。首先我給每位數困生找了一個同學當小老師,分層要求,給每個人訂了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一週一小結,達到目標給予加分,彌補前段時間的低分狀態。平時加強指導,注意心靈溝通,使數困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並得到收穫,感受到老師和同學都在關心、期望著,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在教學中我體會到,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大膽探索,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