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勵志小故事

  生活中感動心靈的小故事,一個個平凡普通的勵志故事,如野花一般芬芳,如月色一樣柔和,如一縷縷春風拂過我們的心田,使我們感動,於細微處滋潤我們的靈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失敗乃成功之母”稱得上是名言中的名言,意為失敗者只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奮力而為,成功將繼之於後。多少年來,它給失敗者和身處逆境者以信心和力量,成為他們的座右銘。

  然而細細想來,“成功”之中又何嘗不是常有“失敗”的陰影潛伏?

  一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甚至登上了高位,贏得了各種殊榮,可謂“成功”。但成功之後,有些“成功者”不思進取,甚至忘乎所以,或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或者居功自傲,視法律和道德為兒戲,終致淪為失敗者甚至階下囚,先成後敗、因成而敗。

  臥薪嚐膽,逆境求勝,是人性固有的奮進一面,古今中外不乏這樣的例證;勝而怠,贏而驕,成而懈,則是人類心理的劣性,這樣的例子中外古今也比比皆是。失敗往往成為一種力量和強心劑,成功有時則是包袱和麻醉劑。失敗者不吸取教訓加倍努力,肯定無法轉敗為勝,成功者不警覺清醒再上新臺階,必然轉勝為敗。敗中取勝不易,成功之後立於不敗之地更難。成功者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的嘴臉,有時比失敗者的垂頭喪氣還要不堪。

  古語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如此,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朱熹也說“凡人不進便退也”“無中立不進退之理”。在資訊社會的今天,連知識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折舊”,只有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否則時代會把我們拋得越來越遠。當今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只有具備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精進不止的品格,才能不斷前進,在學業和事業上立於不敗之地;只有勝而不怠,贏而不驕、成而不懈,不斷開拓進取,才能走進知識、事業、人格的新境界。

  可見,若說“成功乃失敗之母”,雖有些文字遊戲的味道,卻也不失為一句警策之語。

  以上所說的“成功”還只是側重於事業、學業方面。如果擴充套件到“人生”的層面,基本原理相通,但情況要複雜一些,有其不同的層次和階梯。有人將人生分為生存、生活、生命三個層次。所謂事業的成功、財富的積累、仕途的升遷,大多隻是“生存”意義上的成功,住的房子大一些、高階一些,吃得高檔、精細一點,表面上風光一些、引來的羨慕的目光多一些,也還是“生存”。在“生存”基礎上的“生活”有更多非物質的因素,比如愛情、家庭倫理、友誼等。有些“高官”“富賈”只盯著升官發財之類的“生存”提升,卻因家庭破裂、友誼不再而付出了“生活”上的代價。如果上升到“生命”層次,每個生命來到人間,都是獨特的存在,有其不同於他人的生命肌理。“大美”也好,“詩意地棲居”也罷,都是“生命”的本真需求,是每個生命個體對其各自“生存”和“生活”的平衡和超越,需要人生的大智慧。如果被世俗的“成功學”云云“一葉障目”,“生存”層次上的成功很可能帶來“生活”和“生命”層次上的失敗,一念之間,成敗得失,還需慎之又慎。

  “失敗”無需悲情,“成功”亦不可輕言。人生在世難免幾度浮沉,在心中將這成敗的轉換拿捏得當,生命方能更有光彩。

  篇二

  張謇是清末狀元,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張謇出身寒門,飽受欺凌的父母為了讓他儘早擺脫貧窮的窘境,幼年時就讓他拜頗有名望的宋普齋為師。

  天資不是很好的張謇,學習也不是很用功。第一次參加州試後,一向嚴厲的宋普齋非常氣憤,就把他叫到面前:“你可知道這次考試成績如何?今後又有什麼打算?”張謇知道自己考得很糟,低垂著頭,大氣不敢出,靜候老師責罰。

  過了好一會兒,宋老師疾言厲色道:“要想做個人上人,只有付出超出常人千倍萬倍的努力和汗水。你要時刻銘記,如果有1000個考生,人家只錄取999個,你就要把自己當成唯一落榜的那個。改變危機,唯有勤奮。”

  張謇聽了老師的一番教誨,悔恨交加。家門口,張謇遇到滿臉疲憊的母親吃力地揹著捆柴回來,小山一樣的柴把母親的背壓得很低。陽光下,母親乾枯而零亂的頭髮像下了層霜。張謇不由潸然淚下,心錐軋般地疼痛。

  回到家裡,張謇立馬取來筆墨紙硯,奮筆疾書,寫下了“九百九十九”五個大字,懸掛在房間最醒目的地方,他要時時警示自己,改變危機,唯有勤奮。從此,張謇像變了個人似的,頭懸梁錐刺股,通宵達旦勤奮苦讀。

  幾十年如一日,張謇憑著驚人的毅力勤奮孕育著夢想的種子,坎坎坷坷飽經磨難。27年後,42歲的他終於實現了狀元夢。

  篇三

  佩奇·皮特是美國馬塞爾大學傳播學系的教授。5歲時皮特便失去了97%的視力。雖然將近失明,但他拒絕進入殘疾人學校,並爭取到了在公立學校就讀的機會。他參加壘球隊時,擔任第一壘,憑著壘球在草上呼嘯的聲音設法捕捉球;他踢美式足球時,擔任二線攔截;他就讀大學和研究院時,經常請同學唸書給他聽;當他成為大學教授後,又贏得了頂級優秀教授的美譽。

  一天,一名冒失的學生問皮特教授,什麼是最糟糕的傷殘,失明還是失聰?缺手還是缺腿,抑或其他?當時,場中立時瀰漫著一片凝滯且不祥的肅穆。之後,皮特嚴肅地說:“這些都不是。了無生氣、不負責任、欠缺渴求,才是真正的傷殘。在這一課,若我不曾教你什麼,但能讓你明白與生命密切相關的某些東西——要接受和肯定自己,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這一課將會是莫大的成功!”

  約翰·庫緹斯先生是一位殘疾人,並身患癌症,他沒有雙腿能潛水,沒有雙腳能駕駛汽車,是多個體育專案的冠軍得主,獲得過國家二級教練之榮譽。

  約翰·庫緹斯雖然沒有腳,但他走過了比其他人都要長、都要艱辛的道路。約翰·庫緹斯雖然沒有其他人高大,但是他達到了許多平凡人都達不到的事業高峰。他對人生充滿了愛,用全部的愛對待生活。許多人被他的堅強和不屈不饒的意志所感動,都忍不住好奇地問:你的業績令人不可思議,你是怎麼成功的?約翰·庫緹斯回答說:永遠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正是這種信念,促使了約翰·庫緹斯的成功。

  許多年以前,有個叫麥克法蘭的4歲小孩在自家農莊後面的樹林中玩耍。忽然,一頭野豬在不遠處出現,男孩睜大了好奇的眼睛。然而,他還沒來得及細看,便覺得臉上一陣劇痛,鄰家小孩手裡揮玩著的極熱的燒焊器打在了他臉上,頓時,他的世界成了一片漆黑。經檢查,男孩的左眼球被擊破,6周後,由於嚴重的交感性眼炎,他的右眼也失去了視力。從此,他只能學著用手去撫摸東西,用腳去丈量距離。不久後,他可以在橘樹叢中採摘下那些大而柔軟的果實;可以從屋外準確地走到自己的床前;後來他進了一所盲校,學習了很多知識……

  即便如此,他依然不開心,他覺得自己失去的是最重要的東西,並因此變得自卑。覺察到了兒子的心思,一向嚴厲的父親對麥克法蘭說:“孩子,你的心就是你的眼睛,要用你的‘心眼’來接受和肯定自己,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這樣你才能增強信心、充滿活力!”

  父親的話啟示了他。麥克法蘭不再抱怨,而是下決心要用自己的“心眼”來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他開始學摔跤,連贏20場比賽,他又開始學游泳、學短跑、學標槍鐵餅,都在比賽中獲得金牌。他又學會了吹豎笛、彈鋼琴、吹喇叭。中學期間,先後奪得11項加拿大全國樂器演奏冠軍和6個國際運動錦標賽金質獎章。後來,在全美洲首屆盲人滑水錦標賽中,他又一次奪冠並創下世界新紀錄。到1980年,他成為直屬美國總統“健康與體育”委員會的顧問。此時,他已贏得了103枚獎牌。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他成為從紐約向會場傳遞聖火的優秀運動員之一。

  人或因先天或因後天而造成外表缺陷,這都是自己無法選擇的,但內心狀態、精神意志卻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力量去抉擇。“天生我材必有用”,在當今紛繁的世界上只要你能戰勝自己,就一定會實現自身的價值。請記住: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