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缺少科幻電影的深刻原因

  中國近些年的電影事業發展還算不錯,有什麼純情的愛情片,大場面的商業片,勵志的文藝片,小成本的搞笑片。唯獨中國科幻片的寶座還是空空如也……沒有比較吸引人眼球的作品。光從文化來分析原因也有不少:比如:一,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保守的,因此無論是電影人還是觀眾都不太能接受科幻電影,人們更喜歡有思想性的電影,而非靠視覺效果堆積起來的大片。二.人們因為文化的影響在特效的需求方向也不同,神話中幻想出來的工具也不能稱為科學,本身文化的不同以至在電影的理念上不夠先進。三.最後就是相關方面的資源不行,資金、技術、市場運作的不足,中國對於電影的一些投資和世界一流的特效技術稀缺,科幻電影的體制也不完善。所以從文化層面上來講中國缺少科幻電影。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集中對宇宙中各種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創造的各種奇形怪狀的外星人與航天器,它所表現的波瀾壯闊的太空場景和星球大戰場面,超出常人所思,一種夢幻般的視覺奇觀。標誌著電影從默片時代進入有聲片時代,又從黑白片時代進入彩色片時代後,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數字化時代。

  中國的科幻電影發展緩慢,而且一開始的時間也遠遠落後於國外。再加上國人保守的思想,對這些巨集大的科幻場面也不是很欣賞,對劇中的服裝,傢俱也沒有很多研究。也導致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而且是各個方面的輸。差距越大以至於越來越落後。

  《第五元素》中我記憶猶新的是那把z140型,由鈦合金製成,由精神念力控制的槍型。以及之後展現出的未來世界人們的出行方式和那些很酷的井然有序的在空中行駛的車。在他們創造莉露的過程中,先是快速地創造出了骨骼,繼而快速的出現了肉體,換上了獨特的衣服。看呆了研究室的所有人。

  《2012》中將聖經中講過的在世界末日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變為現實。在影片中海嘯,火山爆發的災害的特效也做得很逼真,讓人光是看就感到恐怖。

  從以上兩部電影,都是有巨集偉的特效的影片。可以想到中國光是這些製造特效的的道具就不夠好,不夠多。由於從古至今的文化人們的意識裡還是原來的那些魔幻電影,如騰雲駕霧般的特技,雲裡霧裡的場景。所以並沒有太多人和經費花費在對科幻片的特技的機器和技術的研究上,就導致沒導演能有《第五元素》導演這樣的拍攝理念,沒人敢來拍科幻片。要好的特效,又要請國外的團隊,也是筆不小的開銷,久而久之導致中國缺少科幻電影。

  《終結者3》中的特效場面讓人耳目一新。那種重機械所賦予影片的力度感是穿著黑色大氅的救世主所無法企及的。看過關於終結者的訪談節目,製作人說過這樣的話“最起碼,我們得製作出一些人們以前從未見過的新東西”。

  鋼鐵俠講述了史塔克的心臟被換成了一個能量源。還有一副鐵製外骨骼式護甲賦予史塔克巨大的力量與其他能力,不但能讓他的心臟繼續跳動,還可以讓他逃脫。

  在中國,書籍中可以見得,人們設想抵抗侵略的方法並不是高科技槍支彈藥,而是法術或者特異功能。造人的方法也不外於女媧造人或蓮藕哪吒的造法。以至於人們缺乏對高科技的思考和未來生活方式的思考,就如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卻沒動過腦筋,沒想過設想個更科學的出行方式,大家總不能做筋斗雲出門吧。所以傳統文化中對科技的不重視,也倒至了中國缺少科幻電影

  擎天柱會他變身後是一架美國F-22猛禽戰鬥機。大黃蜂的原型為通用雪佛蘭,爵士是一輛漂亮的“龐蒂亞克”轎車。力捷本是一輛救護車,但在電影裡改為通用“悍馬H2”。鐵皮他變形後是一輛通用公司的GMC越野車。威震天能變成飛機、坦克····

  大家從小就看過變形金剛,對他方方正正的外表,金屬的構成,以及機車與機器人之間的轉換都令人驚歎不已!在外國機車發展的迅速,且有很多自己的品牌。這也源於美國的機車文化,從人們對哈雷文化的熱愛,就可見人們有多愛機車,正因為有各式各樣的車種,以至於構思出汽車人。而中國自古講究小農經濟,對工業的發展並不重視。交通工具是越來越先進,可沒有很多自主研發的機車並未形成自身的文化。所以這種機車文化的缺失也是中國沒有科幻片的原因。

  綜上所述,可國人對科幻片的需求不高,但不代表我國就應該缺少科幻片!科幻片是科學的對未來生活的設想,所以有很多原來的科幻片現在成了真,變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的的思想和電影不能向長遠方向看,那未來也不會精彩。缺少科學的引導和大膽想象,就只能一味的抄襲別人,跟在別人屁股後邊走。雖然話說我們的文化是比較傳統的,歷史是悠久的,但也不能原地踏步只知道啃老本吧,這不是藉口,只是我們沒有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已。所以新一代的年輕人接收到了更多知識和不同文化,我們也就更有能力和責任,在至少文化方面做到對科幻片的理解和貢獻。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國產的科幻片,雖然知道旅途漫長······還是期待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