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勵志對聯精選

  在中華五千年浩瀚文化中,流傳著許多古人經典的對聯,激勵著世代人發奮圖強。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古人勵志對聯,希望大家喜歡。

  古人勵志對聯之讀書聲與天下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明代學者、東林黨首領之一顧憲成為無錫東林書院所題聯語。在中國楹聯史上,這是一幅最著名的楹聯之一。

  無錫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1111,後廢。明朝萬曆三十二年1604,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

  作者顧憲成,字叔時,號涇陽,學者稱涇陽先生,明無錫今屬江蘇人。萬曆進士,官至吏部文選司郎中。後因違帝意,削籍歸裡。與高攀龍等在東林書院講學,諷議朝政,學者聞風響附,形成集團,被稱為東林黨。後來東林黨被昏庸的政府鎮壓下去,顧憲成也因此死難。顧有《顧端文公集》傳世。

  這副楹聯以對讀書致用的期望以及對於國家大事的關切而被廣泛傳誦。上聯的風聲和雨聲既表示自然界中的風雨,同時也暗示了社會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生動地描繪了當年東林黨人在那風雨交加、國難深重的時代,堅持讀書治學的情景,也表現了作者對於學子們學好知識以經世致用的期望。下聯中“家”、“國”、“天下”層層遞進,表現了作者作為讀書人所具有的強烈的責任感,也明確地指出了他們的學習態度——既要認真讀書,還得關心時事,表達了東林黨人心憂天下、關心國事的思想。聯語樸素無華,平中見奇。全聯將“聲”和“事”有規律地五次重複相對,彌補了“讀書”對“天下”的不工整;以“入耳”對“關心”,則工巧異常。此聯屬於一字反覆,上下聯節奏點均平仄相對,無懈可擊,別具匠心,因而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聯。

  後來,有許多仿照此聯而作者,比如南京燕子磯旁永濟寺有一聯:“鬆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廣寺原有一聯:“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唄聲總合三百六十天擊鐘聲無聲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以上兩聯與第一聯採用相同的藝術手段,表達絕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古人勵志對聯之攻心審勢垂名聯:

  在四川成都南郊武侯祠正殿掛著一幅著名的楹聯,原文如下: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聯語上款題“光緒二十八1902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下款署“權四川鹽茶使者劍川趙藩敬撰”。

  作者趙藩1851—1927,雲南劍川縣向湖村人,白族,清末民初雲南著名學者、詩人。曾任四川鹽茶使,因同情同盟會而遭貶,任永寧道地方官,後被解職賦閒。1911年10月參加辛亥革命,被舉薦為眾議院議員。1913年,趙藩入京主持袁世凱操縱的臨時議會。後辭職離京,出走上海,支援蔡鍔領導的護國討袁運動。曾作為雲南軍政府代表,出任孫中山領導的護法軍政府七總裁之一兼交通部長。1920年下半年,趙藩協調滇軍聽從孫中山的命令,打敗了桂系軍閥。之後辭職回鄉,任雲南省圖書館館長,晚年悉心編篡《雲南叢書》,對雲南文史資料的整理保護功不可沒。圖三十七

  該聯內容非常值得稱道。上聯借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雲南的歷史故事來說明“攻心為上”的道理,下聯同樣用諸葛亮的一則典故來說明“審時度勢”、採取相宜措施的重要性。三國時,諸葛亮治蜀,刑罰嚴峻,老百姓時有怨言。下屬也有不同意見,問及諸葛亮,諸葛亮說:“劉璋統治西川時,法律鬆弛,老百姓對法制掉以輕心。現在我來治蜀,必須改變這一局面。”聯語的意思是:在處理軍政事務中,若能採取攻心戰術,以德義服人,那麼,懷有二心、疑心的對立面便會自然消除,自古以來,深知用兵之道的軍事家,並不是單純憑藉武力、愛好打仗;如果不能審時度勢,把握事實真相,那麼,政令無論是寬還是嚴,都會因與實際不符而導致失敗,後來治理蜀地的人對此要深深的思考。

  清末岑春煊、劉炳章先後任四川總督,其一寬一嚴、盡失其度,終至失誤的教訓。尤其是岑春煊曾用武力鎮壓川民參加的義和團起義。趙藩為岑春煊老師,又是岑的部下,趙藩曾極力勸戒岑為政宜借鑑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不要濫用殺伐,應以攻心為上,以德懷民。相傳一年冬天,趙藩得知岑春煊要來視察武侯祠,就連夜趕寫製作了這副對聯懸掛在正殿大門上。該聯借托諸葛亮的治蜀之道,一語雙關,明寫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過,針貶時政,頗有餘味。據說岑看過該聯之後,心有所動,使得岑後來迷路知返,後來再任四川總督時,頗注意調查研究,提出合適的政策來,這也顯示出此聯的魅力所在。

  這副楹聯既概括了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點,又總覽了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藉此提出自己關於正反、寬嚴、和戰、文武諸方面的政見,極富哲理,蘊含深刻的辯證法,發人深思,乃聯中稀品。此聯問世以來,好評如潮。人們看中的,正是此聯的深刻性和嚴肅性。毛澤東1958年參觀武侯祠時,對此聯看得很細,予以高度評價。

  古人勵志對聯之板橋壽聯自慰情:

  鄭板橋過六十壽誕時,他給自己寫了一副著名的壽聯: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甕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葉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閒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楹聯叢話》卷十二這副對聯,雖系述懷言志,卻寫得輕鬆愉快,生動活潑,極為有趣,傳神地表達出鄭板橋灑落自在的風度和落拓不羈的胸懷,以及老年養生的經驗之談,表現了他作為一個文人才子的高雅興致和獨特性格。上聯是說人生如做客一樣短暫,何必奢求康壽、安寧?只要有錢可用,有酒可飲,有米下鍋,能攤開幾頁遂心的舊紙,無拘無束地吟詩著文,興趣廣闊,脾性純真,使五官的靈敏勝過多種感覺器官也可理解為“勝過做任何官”,因此活到六十歲還如同少年一般。下聯是說如果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成仙引申為目標過高,不切實際,豈不是作繭自縛,空生煩惱。只要不被世俗的聲音干擾,不為世俗的物慾誘惑,不為世俗的事情拖累,以自然為題材,常有畫作,晚睡早起珍惜時光,這樣的清閒日子一天可抵兩天,這樣即使活到六十歲已相當於一百歲還多了。

  鄭板橋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知縣,頗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竹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寫詩作聯也一如其書畫,佳作中多見奇趣。人稱“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為人疏放不羈,性情開朗,豁達樂觀,詼諧幽默。卒年七十三。

  板橋的這幅對聯,不就是一個很好的養生健身之道嗎。不戀富貴,求於心安。不計得失,得以清閒。情於詩畫,興趣廣泛。擺脫世俗,少生煩惱,晚睡早起,郊野徜徉。玩的平淡,悠閒恬娛。像這樣的修身養性,那一個不能活到一百歲呀。平平淡淡、清清閒閒、與事與人無爭的生活,真像神仙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