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創新創業專案

  首先是要找個適合自己的創業專案才行,如今大學校園創業商機也有很多,不過最得到大眾認可的,那可是非這幾個大學校園創業專案莫屬的。大學生的創業,主要是積累經驗,選擇一些成本較低,但是符合新的,政府和本地支援的行業最好,堅持自己想要做的。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大學校園創業創新專案:一邊收書一邊賣書

  很多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會將自己的書籍賣掉,但也有一些畢業生因為事務繁忙,只能把自己的書按斤賣給廢品回收站,而一些低年級學生因為學習緊張,也錯過了買到自己心儀的書籍的機會。天大2005級學生侯爵從中發現了商機。

  在賣書活動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在畢業生的宿舍以高於回收站的價格回收他們的書,然後又去廢品回收站與工作人員進行交涉,從畢業生們賣給回收站的書中挑選出較新的、有利用價值的書並買下。大學校園創業專案,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他在校園中擺攤,將回收來的各種四五十元的書以五元一本的價格賣給同學們,這樣也符合環保節約的宗旨。

  侯爵說,上次他回收了100餘本書,在學期初很快就賣完了,淨賺500多塊.他說,他還要積極地發現商機,多做一些生意,這樣既可豐富自己的生活,又能減輕家長的壓力。反正又是自己喜歡做的。

  大學校園創業創新專案:小地攤賺大錢

  一些學生擺地攤,賣起各種各樣的生活必需品。“價格比附近商店的東西便宜,生意還不錯,一天賺個五六百塊不成問題。”從事生活用品校園代理的張同學介紹,他的貨是從批發市場選購來的,質量有保障。張同學還賣穿衣鏡等大件生活用品,價格也不貴,全身鏡才25元。“薄利多銷,量大了還是能賺到一點錢的。”張同學說,玻璃鏡子屬易碎品,搬運很不方便,很少有人做這個生意,所以,他的競爭對手並不多,生意還不錯。

  張同學告訴記者,他家的經濟條件不是太好,由於專業學習需要,一直想買臺電腦,又不好意思向家人開口。“擺地攤的錢,加上週末做兼職工資,買電腦的願望很快就會實現。”他興奮地說。

  大學校園創業創新專案:代理化妝品

  由於化妝品具有短時間不易變質、輕便、不用投入過多資金以及消費群體較為龐大等特點,這些成為交通學院大二男生王大帥做某化妝品代理的理由.

  大學校園創業專案做什麼好?對於一個男生來講,做化妝品代理是對自己的挑戰。因為他既沒有光滑的面板,也沒有突出的相貌。但他有一個信仰、一份真誠,他的幽默健談和細心周到為自己贏得了不少顧客。學習之餘,他經常泡在圖書館或者電子閱覽室蒐集美容知識,彙集列印之後分發給自己的新老顧客,他還會定期為產品做宣傳.通過自己一年多的摸索,他已小有成就。他說,他不圖掙錢,只想賺經驗,當他走出校門的時候會更加自信。

  大學校園創業創新專案:零售衣服

  師範大學的蓉蓉同學大二下半學期開始了她的“商人”生涯。她從北京批發一些款式新穎的衣服,拿到學校出售。每次進貨都是在寒暑假或週六週日,蓉蓉乘火車再轉乘地鐵去批發地點。

  其間,因為地形陌生、經驗尚淺,她有過數次迷路甚至被騙的經歷,但是經歷過這些以後,凡事她都會多加小心,考慮周全再做.出售衣服也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有的同學在試了許多件衣服後一件都不買,或者穿了幾天卻又要求退貨。對於這些問題,蓉蓉總會耐心地滿足大家的要求。

  對於掙來的一點小錢,蓉蓉笑稱不捨得花,就算花錢,也是經過三思之後,畢竟是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將敲門發行堅持到底在校園中,每到開學之時便是雜誌代理們最忙碌的時候.發傳單,貼海報必不可少,但"敲門發行"才是重中之重。

  大學校園創業創新專案:校園代理

  師大2005級旅遊管理專業的小敏已經幹了一年多的雜誌代理,這一年中,她最有收穫的就是增強了心理承受能力。“賺錢不是唯一的目的,關鍵是體會到創業的艱辛和充實,要從100次拒絕後堅持尋求第101位同學的接受。”小敏笑著說.

  中醫藥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05級的戚文威與小敏一樣也是某雜誌的校園代理,不過她已經做到主管一級了。上週三,她從校團委辦公室申請了一個晨讀教室,作為該雜誌俱樂部的會長,她要為自己的會員創造有利條件.。

  大學校園創業專案,現在,俱樂部正式成為學校社團之一,會員一百餘人,利用會費已組織多種活動。她坦言,這個工作不僅使她的意志和能力得到鍛鍊,也讓她賺了千餘元。

  創業經驗材料篇1

  劉金秀今年29歲是史家村普普通通的人,但她卻做出不同的事來,現是乾聚有限公司總經理。現座落在史家村,公司可容納20多人工作,幾乎都是史家的留守婦女,起初她們白手起家,一無所有她和他的丈夫經人介紹在2002年11月結婚,回想她的丈夫創業非常艱難,丈夫宋文平初中畢業後,學業無望的他早早地外出打工學習廚師技術,一晃就是兩年,兩年中雖沒有掙到多少錢,但他為以後的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9年在親朋的幫助下在興隆臺自己開飯店,起初生意還勉強維持生計,這一干就是兩年,雖後來生意還可以,但由於競爭厲害,後期生意不算好,於是關門了,他的創業夢想還沒有實現,經過市場考察,深思熟慮後決定回於樓開驢肉館。我和丈夫一干就是六年,這些年有了一定積蓄,於是萌發一個想法,為家鄉做些貢獻2008年他們回到老家建起公司,經過預算需要60萬元,面對這樣一筆不少的資金,家人勸他要慎重,他沒有選擇退縮,說幹就幹買了一輛微型麵包車,敢想敢幹的精神也深深地鼓舞著村委會,村裡得知後為我們解決了一部分的貸款,大約投資60萬在自家建900平方米的廠房,內部裝置齊全有拌陷機和麵機速凍機,而且有紫外線消毒.

  在廠房裡主要生產加工驢肉餡餃子,一邊摸索一邊做,先做出的餃子因為口感和知名度影響小,經過幾番周折,委託親朋好友才賣出去。我們對此沒有氣餒,我他們決定要從技術、服務和廣告上下功夫,他們招收學員培訓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她們懂得了技術,生意明顯有起色,那段時間,她們廢寢忘食,連夜趕做,也許是我和丈夫的精神感動了上帝,有一天晚間她在睡夢中做好了這道工序。後來就連天加夜的生產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年底有了可觀的收入。

  創業經驗材料篇2

  姜渭新做為一個普通再普通的前勤黨員昔日的生產勞模,雖然今年只有41歲,但幾年前,如果把純樸、厚實、傳統、守舊、貧窮和依賴這些詞都用在他身上卻也不為過。也正是這樣一個人,在全民創業“兩帶”奔小康的大潮中,變中求生存,變中奔小康,不但思想觀念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三年邁出了二大步。如今的他,敢想、敢闖、敢幹,而且有技術、有理想,在小東溝林場全民創業舞臺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成為創先爭優的排頭兵。

  做為前勤一線工人的姜渭新,過去靠單一的木材生產為家庭經濟收入來源,近幾年卻遇到了林業工人普遍面臨的問題——木材產量越來越少、活越來越少、收入越來越少、生活困難卻越來越多。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四處打工來貼補家用,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為生活所迫、為了求生存,姜渭新在XX年初不得已走上了創業之路。在無資金、無技術的條件下,籌藉資金購買了一口生產能力400袋的小菌鍋和生產原料,開始嘗試種植地栽木耳。夫妻二人起早貪黑、邊學邊幹,飽嘗了初次創業的艱辛。由於不懂技術,缺少經驗,生產的一萬袋木耳菌質量不過關,有三分之一感染了綠毛菌,木耳產量明顯降低。秋後盤點,扣去成本,所剩無幾,與自己付出的勞動不成正比,明年幹還是不幹?各種顧慮在他們夫妻心中揮之不去。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在姜渭新夫妻猶豫不定的時候,局黨委向全域性職工發出了全民創業的號召,黨組織為黨員搭建了創先爭優“兩帶”創業的平臺。“變則通”。在支部的帶領下,他認真學習了全民創業和諧致富的新理念,思想開始了轉變,逐漸地認識到,只有走全民創業之路才能擺脫貧困,才能致富奔小康。況且,自己又是一名黨員,“兩帶”創業致富義不容辭。他耐心說服妻子,打消了她的顧慮,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一輪創業中。

  XX年,在支部的關心幫助下,姜渭新籌資新建了40平方米的菌房,置換了一口生產能力1800袋的大菌鍋,生產了2萬袋木耳,比XX年產量翻了一番。在培植管理過程中,夫妻倆常常是“足蒸暑溼氣,背灼烈日強;披月出工去,歸來踏夕陽”,像哺育自己的嬰兒一樣培育著地栽木耳。幾多汗水、幾多收穫。通過夫妻二人的辛勤努力和場領導的關心、同行的幫助,他終於迎來了地栽木耳第一個豐收年。木耳純收入2萬餘元。夫妻倆喜出望外,因為這是他們參加工作以來最大的一筆非木材生產收入,而且是自己年木材生產工資的幾倍。喜悅之中,單純依靠木材生產收入的時代已遠離他們成為歷史,全民創業為他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

  高興之餘,環顧左右,與那些創業大戶比較後,他又陷入了沉思。特別是年度雙文明表彰會上,那些披紅戴花創業標兵的事蹟,深深觸動著姜渭新的心。這位昔日的前勤工隊長、木材生產勞模,隨著木材產量的減少,在人們視線裡已漸漸淡去,勞模的光環已黯然失色。在全民創業的新戰場上,他落伍了,變成了“老末”。

  “不進則退”。2011年初局裡又相繼出臺了許多有利於全民創業的優惠政策,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掀起全民創業大熱潮的討論在全域性展開。“三創三爭四比看,黨員兩帶譜新篇”已成為創先爭優工作重心。是小進即滿、小富即安、小成則喜,還是幹大事、創大業、立大功、奔小康?通過學習討論,姜渭新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他不僅意識到了局“班子好,優惠政策佳”、此時“最是發家好時機”,而且感受到了小東溝林場“沿溪灘塗正利用,車如流水馬如龍,創業正春風”和諧致富的良好氛圍,也重溫了自己創業“初具規模見成效”的喜悅和妻子“忙點鈔、開心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家庭快樂。自己做為一名黨員,昔日的生產勞模,沒有理由不去創大業,沒有理由不發揮“兩帶”模範作用。他不再有絲毫猶豫,而是抓住機遇、充滿自信地踏上了創業征程。

  姜渭新做為一個普通再普通的前勤黨員昔日的生產勞模,雖然今年只有41歲,但幾年前,如果把純樸、厚實、傳統、守舊、貧窮和依賴這些詞都用在他身上卻也不為過。也正是這樣一個人,在全民創業“兩帶”奔小康的大潮中,變中求生存,變中奔小康,不但思想觀念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三年邁出了二大步。如今的他,敢想、敢闖、敢幹,而且有技術、有理想,在小東溝林場全民創業舞臺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成為創先爭優的排頭兵。

  做為前勤一線工人的姜渭新,過去靠單一的木材生產為家庭經濟收入來源,近幾年卻遇到了林業工人普遍面臨的問題——木材產量越來越少、活越來越少、收入越來越少、生活困難卻越來越多。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四處打工來貼補家用,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為生活所迫、為了求生存,姜渭新在XX年初不得已走上了創業之路。在無資金、無技術的條件下,籌藉資金購買了一口生產能力400袋的小菌鍋和生產原料,開始嘗試種植地栽木耳。夫妻二人起早貪黑、邊學邊幹,飽嘗了初次創業的艱辛。由於不懂技術,缺少經驗,生產的一萬袋木耳菌質量不過關,有三分之一感染了綠毛菌,木耳產量明顯降低。秋後盤點,扣去成本,所剩無幾,與自己付出的勞動不成正比,明年幹還是不幹?各種顧慮在他們夫妻心中揮之不去。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在姜渭新夫妻猶豫不定的時候,局黨委向全域性職工發出了全民創業的號召,黨組織為黨員搭建了創先爭優“兩帶”創業的平臺。“變則通”。在支部的帶領下,他認真學習了全民創業和諧致富的新理念,思想開始了轉變,逐漸地認識到,只有走全民創業之路才能擺脫貧困,才能致富奔小康。況且,自己又是一名黨員,“兩帶”創業致富義不容辭。他耐心說服妻子,打消了她的顧慮,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一輪創業中。

  XX年,在支部的關心幫助下,姜渭新籌資新建了40平方米的菌房,置換了一口生產能力1800袋的大菌鍋,生產了2萬袋木耳,比XX年產量翻了一番。在培植管理過程中,夫妻倆常常是“足蒸暑溼氣,背灼烈日強;披月出工去,歸來踏夕陽”,像哺育自己的嬰兒一樣培育著地栽木耳。幾多汗水、幾多收穫。通過夫妻二人的辛勤努力和場領導的關心、同行的幫助,他終於迎來了地栽木耳第一個豐收年。木耳純收入2萬餘元。夫妻倆喜出望外,因為這是他們參加工作以來最大的一筆非木材生產收入,而且是自己年木材生產工資的幾倍。喜悅之中,單純依靠木材生產收入的時代已遠離他們成為歷史,全民創業為他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

  高興之餘,環顧左右,與那些創業大戶比較後,他又陷入了沉思。特別是年度雙文明表彰會上,那些披紅戴花創業標兵的事蹟,深深觸動著姜渭新的心。這位昔日的前勤工隊長、木材生產勞模,隨著木材產量的減少,在人們視線裡已漸漸淡去,勞模的光環已黯然失色。在全民創業的新戰場上,他落伍了,變成了“老末”。

  “不進則退”。2011年初局裡又相繼出臺了許多有利於全民創業的優惠政策,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掀起全民創業大熱潮的討論在全域性展開。“三創三爭四比看,黨員兩帶譜新篇”已成為創先爭優工作重心。是小進即滿、小富即安、小成則喜,還是幹大事、創大業、立大功、奔小康?通過學習討論,姜渭新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他不僅意識到了局“班子好,優惠政策佳”、此時“最是發家好時機”,而且感受到了小東溝林場“沿溪灘塗正利用,車如流水馬如龍,創業正春風”和諧致富的良好氛圍,也重溫了自己創業“初具規模見成效”的喜悅和妻子“忙點鈔、開心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家庭快樂。自己做為一名黨員,昔日的生產勞模,沒有理由不去創大業,沒有理由不發揮“兩帶”模範作用。他不再有絲毫猶豫,而是抓住機遇、充滿自信地踏上了創業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