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籌劃是什麼

  稅務籌劃,是指在稅法規定的範圍內,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等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儘可能的獲得“節稅”的稅收利益。它是稅務代理機構可從事的不具有鑑證效能的業務內容之一。

  基本定義

  納稅人在不違反法律、政策規定的前提下,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參排和籌劃,儘可能減輕稅收負擔,以獲得“節稅” tax savings利益的行為很早就存在。稅務籌劃在西方國家的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引起社會的關注,並得到法律的認可。1935年英國上議院議員湯姆林對稅務籌劃提出:“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安排自己的事業,依據法律這樣做可以少繳稅。為了保證從這些安排中謀到利益……不能強迫他多繳稅”。

  他的觀念贏得了法律界的認同,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在以後的稅收判例中經常援引這一原則精神。近30年來,稅務籌劃在許多國家都得以迅速發展,日益成為納稅人理財或 經營管理決策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許多企業、公司都聘請專門的稅務籌劃高階人才或委託中介機構為其經濟活動出謀劃策。在我國,稅務籌劃自20世紀90年代初引入以後,其功能和作用不斷被人們所認識、所接受、所重視,已經成為有關中介機構一項特別有前景的業務。

  稅務籌劃是納稅人的一項基本權利,納稅人在法律允許或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所取得的收益應屬合法收益。

  基本步驟

  稅務籌劃的一項重要前期工作,就是熟練掌握有關法律法規,理解法律精神,掌握政策尺度。無論是為企業服務的外部稅務籌劃人,還是企業自身內部的稅務籌劃人,在著手進行稅務籌劃之前,首先都應當學習和掌握國家稅法精神,爭取稅務機關的幫助與合作,尤其是對實施跨國稅務籌劃 業務的籌劃人來說,還必須熟悉有關國家的法律環境。對於承接 業務的每一個具體的籌劃委託,納稅人都應有針對性的瞭解所設計的法律規定的細節。

  瞭解稅務機關對納稅活動“合法和合理”的界定

  稅務籌劃的另一項重要前期工作是瞭解稅務機關對“合法和合理”納稅的法律解釋和執法實踐。但是不同的國家對於“合法和合理”的法律解釋是不同的。就中國的稅法執法環境而言,因為欠缺可行的稅法總原則,法律規定在操作性上也有某些欠缺,稅務機關存在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所以,在中國,熟悉稅法的執法環境非常重要。要了解稅務機關對合法尺度的界定,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 從憲法和現行法律瞭解“合法和合理”的尺度。

  2 從行政和司法機關對“合法和合理”的法律解釋中把握尺度。

  3 從稅務機關組織和管理稅收活動和裁決稅法糾紛中來把握尺度。

  瞭解納稅人的情況和要求

  稅務籌劃真正開始的第一步,是瞭解納稅人的情況和納稅人的要求。納稅人有企業納稅人和個人納稅人之分,而不同企業和不同個人的情況及要求又有所不同。

  對企業納稅人進行稅務籌劃,需要了解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

  1 企業組織形式。

  2 財務情況。

  3 投資意向。

  4 對風險的態度。

  5 納稅歷史情況。

  對個人納稅人進行稅務籌劃,需要了解的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出生年月。

  2 婚姻狀況。

  3 子女及其他贍養人員。

  4 財務情況。

  5 投資意向。

  6 對風險的態度。

  7 納稅歷史情況。

  此外,還需要了解納稅人的要求,比如是要求增加短期所得還是長期資本增值,或者既要求增加短期稅收所得,又要求資本在長期增值。

  簽訂委託合同

  稅務籌劃的一般步驟是,受託方在收到委託單位申請之後,進行前期洽談,然後明確稅務籌劃的目標,並進行現場調查、蒐集資料,再綜合考慮自身的業務能力,決定是否接受委託,如果接受,則需要簽訂委託合同。

  稅務籌劃合同,沒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委託人和代理人的一般資訊。

  總則。

  委託事項。

  業務內容。

  酬金及計算方法。

  稅收籌劃成果的形式和歸屬。

  保護委託人權益的規定。

  保護籌劃人權益的規定。

  簽名蓋章。

  合同簽訂日期和地點。

  制定稅務籌劃計劃並實施

  稅務籌劃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納稅人的要求及其情況來制定稅務計劃。籌劃人需要制定儘可能詳細的、考慮各種因素的稅務籌劃草案,包括:稅務籌劃的具體步驟、方法、注意事項;稅務籌劃所依據的稅收法律法規;在稅務籌劃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等。籌劃草案的制定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操作的過程,包括以下內容:

  分析納稅人業務背景,選擇節稅方法。

  進行法律可行性分析。

  應納稅額的計算。

  各因素變動分析。

  敏感分析。

  控制稅務籌劃計劃的執行

  稅務籌劃的時間可能比較長,在計劃實施以後,籌劃人需要經常、定期地通過一定的資訊反饋渠道來了解納稅方案執行的情況,對偏離計劃的情況予以糾正,以及根據新的情況修訂稅務籌劃的計劃,以最大限度的實現籌劃的預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