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傳統養生文化

  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髮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儘早治療 ,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祕。

  祖國傳統養生之道——“清調補防”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因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防,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執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養生文化 ‘天人相應’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訊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鬆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陰陽五行與‘清調補防’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春清、夏調、秋補、冬防,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的平衡。當今社會環境汙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布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而在吸收營養物質的同時也會吸收有害物質,因此在運用養生保健產品同時,應考慮到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因素的影響,產品運用不能千篇一律。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絡,與精神活動的關係,來溝通 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絡,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乘侮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溼燥寒;五味酸苦甘辛鹹;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

  陰陽五行與自然界的對立統一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絡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養生之道與保健產品

  春清— 春季大地生機勃勃,人體氣血流暢,全身臟器組織功能易於恢復宜用扶助人體正氣,清除一冬所納入的多餘物質。春季易受風邪,五行屬木,迎風流淚 ,傷目,口味發酸易怒傷肝膽,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膽火旺之保健品。以養肝調肝清除肝火為主;輔以增加營養,以養肝調肝清除肝火為主;輔以增加營養。

  “春季清理”建議運用的產品。如甲殼質、靚顏膠囊、清理毒素;高鈣沖劑、維康、益康、活力康、減肥茶、降脂茶、螺旋藻、三高丹舒膠囊,雙纖片、銀杏葉薄膜包衣片清理心腦血管多餘脂類物質;清理身體各部分多餘脂肪;減少肝膽的負擔。

  夏調—夏季溫熱易受暑邪,五行屬火,耗傷津液,常發汗影響小腸吸收,易使心火上炎,面紅耳赤,口舌生瘡,因此宜降心火,調理心志,夏中時節,氣候炎熱,人體出汗較多,食慾不佳,易傷心脾,一般不宜大補,而宜調節元氣,調理脾胃,氣血執行通暢,脾胃之氣充足,因此身清氣爽。

  “夏中調節”建議運用的產品。`如氣血迴圈機、塑身腰帶、穴寶以調節氣血執行,舒筋活絡;鋅補晶、高鈣沖劑調節脾胃有助食慾;此時食用少量螺旋藻、沙棘膠囊調節脾胃增加能量。

  秋補— 秋季氣候漸趨涼爽,燥氣當令,人多口乾咽燥,咳嗽少痰,易傷肺津宜滋陰潤肺,如果經春清夏調之後,身體執行正常,這時需要補充適當的營養,使氣血充盈、陽生陰長、形體壯實,而許多的補養食物中含有過多的糖、脂類、蛋白、激素等,因此選擇上要有尺度,在合理飲食後加服保健食品。

  “秋補潤燥”建議運用的產品。如蟲草、螺旋藻、高鈣沖劑、鋅補晶以補充飲食過程中缺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酶類等物質;同時又可以補肺益肝強腎。

  冬防— 冬季氣候寒冷,體虛不禦寒而傷腎,活動量減少,食入量增多,體內容易積存過多脂類物質,而氣血執行緩慢,心腦血管疾病易發生。而此時經過春清夏調秋補之後,機體就可正常執行,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對於疾病要採取預防的態度,如此才能保持健康的身體而不受外邪侵害。

  “冬季預防”建議運用清調補的綜合協調搭配產品。如高鈣沖劑、蟲草、螺旋藻、甲殼質、鋅補晶雙向調節免疫力;活力康、維康、益康、調節血脂;氣血迴圈機、穴寶增強氣血執行;禦寒防凍,增強體質,輕鬆過冬。

  在瞭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係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延年益壽。這即是獨到之處。

  總之,“清調補防”是一個健康體魄的養生之道,清除體內多餘的物質、調節機體心態的平衡、補充均衡適宜的營養,從而達到預防保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目的,這就是祖國傳統養生之道的奧祕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