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的鑑別真假的方法與技巧

  高古玉具有很長的歷史了,這也使得高古玉變得極為有價值,由於收藏家的紛紛收藏,使得很多造假分子開始對其進行偽造,那麼對於假的高古玉你知道該怎麼鑑別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高古玉的鑑別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高古玉的鑑別方法

  1.看器物的鈣化程度,氧化程度雞骨白,沁色過渡是否自然,是否深入肌理。由此來判斷玉器的新老。玉器在底下長期深埋,表面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仿造的。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會形成白斑雞骨白,氧化程度輕重不一,都是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區域性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最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那麼火燒高仿玉器就不會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高仿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真正的高古玉盤玩時,有鈣化的地方會慢慢的變回玉的本性,根據鈣化的輕重,時間有長有短,高階仿品就不會這樣了!

  2.看玉器的工藝痕跡:主要是看古玉加工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鑑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 以後穿孔則較規整,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因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於用力不均,加工面會有很多細小的面組成,所以迎光看時,會有不同程度的反光。區別於機械拋光的高階仿古品,這種工藝是鑑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

  3.看包漿:古玉除了被腐蝕外,都會有包漿,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漿應該與外面的包漿一致,並且渾然一體。有的還會有區域性的氧化突起同時存在。

  4.沁色鑑定:沁色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叫 “沁色” ,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叫“滿浸沁”,在盤玩之後沁色顏色會逐漸鮮亮,顏色會逐漸變淺,但不會消失。完全變化後,玉器會很潤澤。高階仿品則絕對不變。最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如果是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那麼就值得懷疑了!

  5.裂紋鑑定:高古玉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紋,這是由於玉器長期在地下,受地熱,地溼等影響,張裂所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十玉九裂”。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性。

  6.氣味鑑定: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只針對剛剛出土的玉器,由於玉器埋藏底下的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 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仿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 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不過這種鑑定方法真的很難掌握!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

  高古玉保養的技巧

  一、怕油:出土古玉有異味之油如機油、柴油,生坑之玉不怕臉上汗油,因為生坑之玉表面還有熟。較熟之玉最好不要用玉擦臉上汗油,因為汗油會堵塞玉肌,不利於出土古玉吐灰恢復。

  二、怕腥:出土古玉靠人汗精氣、盤燙髮熱使出土古玉新陳代謝,如出土古玉碰到有腥味之物玉會吸收,這樣會影響玉的氣味。

  三、怕汙:出土古玉的本身玉的肌理有土中侵入的“汙泥濁水”,靠人盤玩使玉吐灰,如再遇汙泥濁水會延長盤玉,使玉恢復脫胎的時間,出土古玉中的汙泥濁水已演變為微量元素不但不會給人帶來不利反而會使人吸入本身缺少的某元素。

  四、怕冷水:出土古玉靠人氣汗水、靠盤玩摩擦發燙生熱吐灰,如遇冷水玉肌會緊閉,會影響吐灰,會影響出土古玉恢復變熟復原脫胎。

  五、怕冰:出土古玉怕冷水更怕冰,冷水使出土古玉受傷,冰會使出土古玉受傷,使古玉玉質開裂,影響出土古玉的質量。

  六、怕火:出土古玉受土中自然地火蒸燒玉會變白,這是長期土中地火慢慢蒸燒而成的。如出土古玉遇明火玉會變白帶黑,這會使古玉受傷,又給一塊真正的出土古玉帶來偽造地火的假成份。

  七、怕墜地:玉墜地要裂要碎,出土古玉生坑時玉質鬆,墜地更易碎,出土古玉難得,難得的出土古玉也最怕墜地。

  八、怕化學物:化學元素多種多樣,地下土中的自然的固有的物質和化學元素可使出土古玉產生色沁,而市場上的化學晶會使玉腐爛、變色、變形和發生異味。

  高古玉的收藏價值

  高古玉通常指漢代及漢代以前的玉石器,時間約在距今2000年至8000年。新石器期間的玉器用料多為就近取材,主要用於祭奠,有著神祕的宗教顏色;商周至戰漢期間的玉器多為帝王、皇家及達官貴人運用,玉料以和田玉為主,製造技術和藝術氣息都覆蓋著威嚴氣氛。由於高古玉閱歷了神玉、王玉以及禮制用玉等時期,並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形態有著嚴密聯絡,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目前已成為國度重點維護文物。

  中國文物學會珍藏審定委員會副祕書長王學鋒是一位高古玉珍藏家。他以為,高古玉的價值包括四方面:一是歷史價值。高古玉的歷史價值是很多東西無法替代的,經過它的外型、紋飾、沁色,包括它所處的天文環境,就能理解歷史當時的現狀。二是藝術價值。但凡唐代以前的玉器都是官玉,高古玉在漢代以前可稱為“官玉”,件件都很寶貴。那時只要皇室和區域性制玉世家有做玉的工具,每件作品都有很強的藝術性。

  漢代玉器在拍賣會中,普通質量的玉器拍賣價錢都在萬元以上,中檔品在10萬元以上,精品的價錢在幾百萬元。在倫敦佳士得2009年秋拍中,一件中國西漢時期的黃玉帶鉤,拍前估價為10萬至15萬英鎊,而經過現場競拍者劇烈競爭,最終的成交價到達了82.525萬英鎊,創下了漢代玉器拍賣的最高紀錄。 古玉之所以“能動人之心”,就是由於它在公開沉睡幾百年、幾千年之後,會由於受公開各種化學物質的影響,從而產生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顏色、質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古人稱之為“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