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真偽鑑別的技巧與竅門

  高古玉是很多收藏古玉的愛好者的喜愛之物,那麼如果在購買的時候你知道應該怎麼辨別清楚高古玉的真偽性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高古玉鑑別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高古玉鑑別技巧

  1.斷新老:器物部分鈣化,沁色過渡自然,並且深入肌理。短時間作假,絕對不會如此。

  2.看包漿:古玉除了被腐蝕外,都會有包漿,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漿應該與外面的包漿一致,並且渾然一體。有的還會有區域性的氧化突起同時存在。

  3.把玉器放進80度左右的溫水中,鈣化的,會從裂縫中連續不斷的冒出細小的氣泡因為鈣化後,改變了內部分子結構,變得疏鬆了。沒有鈣化部分不會出現此現象。

  4.許多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紋,這是由於玉器長期在地下,受地熱、地溼等影響,張裂所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十玉九裂”。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個明顯的特性。

  5.出土玉器都有陰陽面,因為受地溼地熱礦物質等的影響,陽面變化較陰面變化小,也就是鈣化、沁色、腐蝕等比陰面差。

  6.看反光,因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於用力不均,加工面由很多細小的面組成,所以迎光看時,會有不同的反光。

  高古玉的沁色分析

  高古玉沁色種類凡多,有紅沁、硃砂沁、土沁、水沁、金屬沁、水銀沁等等。所呈現的色彩主要有紅色、黃色、黑色、白色、綠色、紫色、藍色及過渡色。沁色一詞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實際上應當是外界化學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現出的色彩變化和狀態特徵。色彩是有別於玉質本色的來自於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互動狀態表現形式為色彩的相對獨立性,沒有與玉的分子結構產生互變。互動狀態表現形式為外來原素與玉內原素產生互變,從而改變玉的本質結構變化,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研究古玉的沁色對鑑別真假古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質、形、工、沁是古玉鑑定的四大要素。隨著科技的發展,造假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形和工本來就是人為的,五千年前的先人們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條件下都能做出來的東西,現代人也同樣做得出來,而且是可以亂真的。所以重點應集中在質與沁的研究上。質也有兩種含意:一是玉本身的質地。玉本身的質地是指它的礦物屬性及產地;二是指質的變化,這就和沁分不開了,有沁才能有質的變化,內因通過外因起作用。古玉在地下埋藏幾千年,不可避免地產生次生變化。其表現形式有:結晶體、竹葉狀次生物、針狀結晶、螞蟻腳、黴點、雞骨白、皮殼、蛀孔等。

  玉的表層沁色有其內在的原因,質地疏鬆、多孔縫隙的玉材比緻密玉質有更大的表面積,經科學實驗測定,表層透閃石屬鏈狀矽酸鹽礦物基本次生變化成滑石屬層狀矽酸鹽礦物而比鏈狀矽酸鹽礦物有更強的表面化學活性,這將加速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學反應。埋藏於潮溼偏酸性土壤中長達數千年的玉器,一方面自身材料中的活躍元素主要為鈣,包括雜質礦物方解石和透閃石次生成滑石後的剩餘鈣會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機物也會吸附於玉器表面。表面較內部的鐵含量增高並呈紅褐色者,應為表面吸附了鐵並生成赤鐵礦和針鐵礦所致,滑石粉片晶之上浮有針、柱狀晶體用40倍的放大鏡可清晰看到,黑色表皮含鐵比內部高,並且出現的元素往往與有機物相關,在紅山古玉黑色皮殼的檢測時,檢測到30多種不同的化學元素,由此可初步推斷黑色的表皮應該是腐殖質類的有機碳引起的人工沁色的化學元素往往比較單一。一些玉器的表層有綠色沁,這是銅器和玉器同時埋藏形成的。竹葉狀紋和草葉紋應是斜黝石在玉表滑石化後顯露出的特徵。螞蟻腳及黴點,在玉表層的出現應是含色的礦物或有機物沿玉的縫隙沁入而未與玉質發生互動作用的現象。

  高古玉紋飾的種類

  一、陽紋

  1、減地陽紋

  又叫真陽紋,通過磨削“地”,使陽紋微微凸起於平面之上,也叫減地隱起或者淺浮雕。

  2、雙勾擬陽紋

  又叫雙勾陽文或者勾撒法,或雙陰擠陽,是商代才出現的表現手法。以並列的兩條陰線使中間凸起部分,看上去像陽線,其實是在凸起部分的兩側雕琢出兩條淺淺的凹槽,它們是斜下的淺溝,並非直下的切壁,所以看上去像陽紋浮雕。看圖,估計那雙勾也就是兩邊用勾砣勾出來的意思。

  3、壓地隱起陽紋

  將雙勾陰線中的一條砣碾成斜面,使主體紋樣突現出陽紋一樣的視覺效果。是春秋及戰國早期常用的表現手法。

  4、剔地隱起陽紋

  在同一水平面上,將紋飾線條以外的地子剔除,以達到表現內容的潛浮雕效果。這是唐宋及明帶板,明清玉牌子較常見的表現手法。通俗叫“磨砂地”。

  二、陰紋

  1、刮刻陰線

  以硬質尖狀物刻畫出來的陰紋,主要見於良渚文化的人面紋,獸面紋的細節,大多清淺曲折。

  2、單陰線

  顧名思義,特別唐朝以單短直陰線為其顯著特徵。

  3、一面坡

  以較大的傾角將陰線一側的地子磨成斜面,使紋線更加明顯。此法又稱“撒”,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期,從商晚到春秋頗為流行,因商代一面坡斜面略帶弧度,不及西周時期寬直,故稱“撒爾不斜“。

  4、雙勾陰線

  又叫雙勾碾法,以商代早期最為常見。因為它給人類似平凸陽線的錯覺,又稱為”雙陰擠陽“,其陰線凹槽表現為兩頭尖淺,中間寬而深。

  5、勾撒法

  雖然也是一種”雙陰擠陽“,但與商代雙勾陰線均細不同的是西周中期以後以勾撒法砣出陰線一寬一窄,窄線用勾,細而深,寬線用撒,靠近陽紋的地方為直岸,另一面砣出較寬斜面。陽線效果明顯,特別漂亮。

  6、遊絲陰線

  春秋晚期出現鐵質砣具後才出現,以其細如髮絲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