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自救自護常識

  自然災害具有速度快、破壞力大等特點,而人類由於長期遠離大自然,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本領已經退化了很多,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自然災害的自救自護常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災害前兆

  災害發生前的一些跡象和徵兆,可以統稱為災害發生的前兆。按照災害前兆的感知來源,一般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人的感覺器官所能直接覺察的前兆,另一類是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察覺,需要儀器測出的前兆。

  一地震災害

  一次地震,特別是一次強烈地震之前,大都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地震前兆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表現為自然界突然發生的某種與地震發生有關的變異,是地震前大自然的警告訊號。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異常現象,例如井水發渾、冒泡、翻花、升溫、變色、變味、陡漲、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湧出;動物習性異常反應,動物在地震前大多有驚恐反應,像遇到敵害,極度緊張,少數表現為抑制型,表現為委靡不振;地聲、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開花結果等巨集觀前兆現象。同時,還可能會出現地面傾斜、伸縮、海平面的升降等,反映地球物理學現象變化的地磁、地電、地溫、電磁波、重力、水氡、水質成分變化等微觀前兆現象。

  出現這些臨震異常現象,應儘可能採取措施避險,增加躲過災難的機會。另外,要特別警惕強烈破壞性地震發生後,短期內很可能還會有較強的餘震,使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壞的建築物再次坍塌。

  二龍捲風災害

  龍捲雲除具有積雨雲的一般特徵以外,在雲底會出現烏黑的滾軸狀雲,當雲底見到有漏斗雲伸下來時,龍捲風就可能出現。

  在家時,務必遠離門、窗和房屋的外圍牆壁,躲到與龍捲風方向相反的牆壁或小房間內抱頭蹲下。躲避龍捲風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電杆倒、房屋塌的緊急情況下,應及時切斷電源,以防止電擊人體或引起火災;在野外遇龍捲風時,應就近尋找低窪地伏於地面,但要遠離大樹、電杆,以免被砸、被壓和觸電;汽車外出遇到龍捲風時,千萬不能開車躲避,也不要在汽車中躲避,因為汽車對龍捲風幾乎沒有防禦能力,應立即離開汽車,到低窪地躲避。

  三泥石流災害

  除根據當地降雨情況來估測泥石流暴發的可能性外,還可通過一些特有現象來判斷泥石流的發生,以便採取快速、正確的自救方法。當發現河溝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或洪水突然增大並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都可確認河溝上游已形成泥石流。仔細傾聽是否有從深谷或溝內傳來的類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音,如聽到這種聲音,哪怕極微弱也應認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時須迅速離開危險地段。溝谷深處變得昏暗並伴有轟鳴聲或輕微的震動感,則說明溝谷上游已發生泥石流。

  四雷擊災害

  雷擊是由雷雨雲產生的一種強烈放電現象,電壓高達1億至10億伏特,電流達幾萬安培,同時還放出大量熱能,瞬間溫度可達1萬攝氏度以上。其能量可催毀高樓大廈,能劈開大樹,擊傷人畜。

  雷雨天氣盡量不要在曠野行走,外出時應穿塑料材質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騎在牲畜上或自行車上出行;不要用金屬桿的雨傘,不要把帶有金屬桿的工具如鐵鍬、鋤頭扛在肩上。遠離建築物的避雷針及其接地引下線,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雷電反擊和跨步電壓傷人。遠離各種天線、電線杆、高塔、煙囪、旗杆,如有條件,應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築物或金屬殼的汽車、船隻,但有帆布的篷車、拖拉機、摩托車等在雷雨發生時是比較危險的,應儘快遠離。儘量離開山丘、海濱、河邊、池塘邊,儘量離開孤立的樹木和沒有防雷裝置的孤立建築物,鐵圍欄、鐵絲網、金屬晒衣繩附近也很危險。如果雷雨天氣呆在室內,必須關好門窗,防止球形雷進入室內造成危害;把電視機室外天線與電視機脫離,而與接地線連線;儘量停止使用電器,拔掉電源插頭;不要打電話和手機;不要靠近室內金屬裝置如暖氣片、自來水管、下水管;不要靠近潮溼的牆壁。

  二、正確預防、識別次生和衍生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匯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發生之後,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他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如大旱之後,地表與淺部淡水極度匱缺,迫使人們飲用深層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從而導致了氟病,這些都稱為衍生災害。

  以地震災害為例,其次生災害種類眾多,包括火災、毒氣汙染、細菌汙染、放射性汙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災;海底發生的地震還可能引起海嘯;冬天發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凍災;夏天發生的地震,由於人畜屍體來不及處理及環境條件的惡化,可造成環境汙染和瘟疫流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新的次生災害隨之出現,如災害導致資訊儲存破壞可能會引起的“數字災難”,巨災還可能破壞災區甚至更大的區域,對整個產業鏈造成嚴重破壞,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

  災害資訊員因工作性質需要在災區開展工作,應該掌握一定的次生災害知識,能夠識別一些典型的次生災害。特別是在野外開展工作的時候,有意識地規避次生災害,保護自身安全。

  三、開展有效的現場防護

  無論是自然災害、生產事故還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災害資訊員都有可能在現場開展必要的工作,如何在可能危及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環境中開展有效的現場防護,是保護自身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突發災害事件的現場防護是指為了保護災區現場或者突發生產事故以及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現場工作人員免受化學、生物與放射性汙染危害而採取的措施,以防範現場環境中有害物質對人體生命和健康的影響。

  一自然災害類的現場防護

  經過災害的破壞,災區現場可能面目皆非,千瘡百孔,道路也可能被掩埋破壞,沿途坎坷,行走時極易造成跌傷、磕碰,因此進行現場工作時應注意避免發生各種外傷。洪水、內澇、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時,常席捲、淹浸、淤埋沿途的房屋、牲畜及雜汙物,災害結束之後應對必要的地段進行清理消毒或對人群進行疏散、遠離,避免與防止流行病的發生和傳播,做好衛生防疫工作。

  二傳染病疫情處置現場防護

  在開展傳染病防控時,要按照有關防護技術與規範的要求,根據不同病原體的性質和可得到的防護用具,來決定採用具體的預防措施和方法,以保證自身健康安全,避免在現場工作過程中發生感染。

  標準預防措施具體包括:如果要接觸到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洩物,需戴手套;接觸不同病人時要換手套,脫手套後要洗手。另外,進行任何有血液或體液濺出的操作時,要加穿不透水的隔離衣和鞋套,以減小暴露於經血液傳播的病原體或被其感染的機會及危險性;在進行這類操作時,還必須加戴口罩、護目鏡或者護面罩。對於空氣傳播、飛沫傳播、接觸傳播、蟲媒傳播等需要特殊的預防措施。

  四、選擇正確的逃生與自救方法

  當災害發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爭分奪秒,按照各類災害的破壞特性,選擇正確的逃生方式,爭取儘快脫險,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人員的大量傷亡。

  一旦無法脫離危險,就要選擇正確的自救方式,儲存體力,為救援爭取寶貴的時間。同時,注意採取有效的措施,儘快將資訊傳遞出去,為救援人員提供訊號,縮短救援時間,提高救援效率。

  以下列出了主要災害的逃生與救助方法。

  一地震災害

  在房屋裡,趕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書桌、工作臺、床底下。單元樓內,可選擇面積小的衛生間、牆角,減小傷亡。對於戶外開闊,住平房的居民,震時可頭頂被子、枕頭或安全帽逃出戶外,來不及時,最好在室內避震,要注意遠離窗戶,趴下時頭靠牆,枕在橫著的雙臂上面,閉上眼和嘴,待地震過後再沉著離開。地震時,門框會因變形而打不開,所以,在防震期間最好不要關門。如果你正行走在高樓旁的人行道上,要迅速躲到高樓的門口處,以防碎片掉下來砸傷。汽車司機要就地剎車。如果在山坡上感到地震發生,千萬不要跟著滾石往山下跑,應躲在山坡上隆起的小山包背後,同時要遠離陡崖峭壁,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脅。

  一次大震發生後,在沒有外來人員援救之前,自救是一項與死神爭分奪秒的鬥爭。地震對人身的傷害,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所造成的。地震時,如已被砸傷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如果壓埋較輕,應先觀察周圍環境,尋找通道想辦法出去,地震發生後憑藉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情況,尋找可以自救脫險的通道,盡力自救,完全可以脫險,切忌失去理智地亂喊亂叫。

  若受重傷或暫時不能脫險者,不要亂喊亂動,要儲存體力,首先把妨礙呼吸的部位口鼻胸部附近鬆動一下,或扒開一定的小空間,以利呼吸,等待救援;靜聽外面的動靜,發現有人扒救時,可用喊或敲擊物體的方法為扒救人指明埋壓的位置,以便救援。地震時在戶外的人,千萬不能冒著大地的震動進屋去救親人,只能等地震過後,再對他們及時搶救。

  二泥石流災害

  泥石流衝擊力很大,所以要採取正確的逃逸方法。

  1.當處於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鬆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跑到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

  2.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於一般洪水,其運動中可沿途掃除一切障礙,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

  3.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淘刷能力,這些地方很危險。

  三火災

  逃生開門前應先觸控門鎖。若門鎖溫度很高,則說明大火或煙霧已封鎖房門出口,此時切不可開啟房門。應關閉房內所有門窗,用毛巾、被子等堵塞門縫,並潑水降溫。同時利用手機等通訊工具向外報警。若門鎖溫度正常或門縫沒有濃煙進來,說明大火離自己尚有一段距離,此時可開門觀察外面通道的情況。開門時要用一隻腳抵住門的下框,以防熱氣浪將門衝開。在確信大火併未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情況下,應儘快逃出火場。遇有濃煙可用溼毛巾捂鼻,彎腰低頭迅速撤離。通過濃煙區時,要儘可能以最低姿勢或匍匐姿勢快速前進,並用溼毛巾捂住口鼻。不要向狹窄的角落退避,如牆角、桌子底下、大衣櫃裡等。逃生勿入電梯,而應該走樓梯。電梯往往容易斷電而造成電梯“卡殼”,人在電梯裡可能會被濃煙毒氣薰嗆而窒息。

  被火圍困時,正確地發出求救訊號,是脫離險境的重要手段。火場上人聲嘈雜,烈火飛騰,這時如果臥著呼救效果比站著好。因為站著呼救,熊熊烈火會把聲波反射回來,外面的人聽不見。臥著呼救時,因火勢順空氣上升,低矮的地方可燃物已經燃盡,或者還沒有燃著,聲波容易穿過空隙傳出去。

  人身上著火,一般是衣服著火,奔跑等於加速了空氣流通,得到了更多的氧氣,因此越燒越烈。另外,身上著火的人狂奔亂跑,勢必把火種帶到別處,有可能引起新的著火點。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脫去衣服帽子,如果一時來不及,可把衣服猛撕扔掉。如果衣服在身上燒,不僅會使人燒傷,而且會給以後的搶救治療增加困難,特別是化纖服裝受高溫熔融後會與皮肉粘連,而且還有一定的毒性,會使傷勢惡化。如果來不及脫衣服,可以臥倒在地上打滾,把身上的火苗壓熄。倘若有其他人在場,可用溼麻袋、毯子等把身上著火的人包起來,就能使火熄滅,或者向著火人身上澆水幫助將燒著了的衣服撕下來。但是,切不可用滅火器直接向著火人身上噴射,因為滅火器內的藥劑會引起傷口感染。如果身上火勢較大,來不及脫衣,旁邊又無人幫助滅火的話,則可以儘快地跳入附近的池塘、水池、小河中,使身上的火熄滅。雖然這樣可能對後來的燒傷治療不利,但是這樣做至少可以減輕燒傷程度和麵積。這裡應指出的是,如果人體已被燒傷,且燒傷面積很大,則不宜跳水,以防感染。

  五、正確識別傷情,採取正確的急救措施

  災害發生後,對於人身受到傷害的人員應採取必要的急救措施,爭取時間,減緩傷情、挽救生命。採取正確急救措施的前提是正確識別傷情。根據傷員受傷程度、部位、生命體徵變化進行分類,有利於按傷員傷情的輕重緩急進行救護和向醫院轉送。另外要注意進行急救時,不論患者還是救援人員都需要給予適當的防護;要注意處理汙染物,注意對傷員汙染衣物的處理,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

  一機械性外傷

  首先要使傷者脫離埋壓。在扒救中,可使用鏟、鐵桿等輕便工具和毛巾、被單、襯衣、木板等方便器材。如傷勢嚴重不能自行出來的,不得強拉硬拖,應設法暴露全身,查明傷情,施行包紮固定或急救。救出傷員後應首先將其頭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內灰土,進而暴露胸腹部。挖出的過程中傷員,注意不要使傷員再度受傷,動作要輕、準、快,不要強行拉。如全部被埋應儘快將傷者的頭部優先暴露出來,清理口鼻泥土砂石、血塊,鬆解衣帶,以利呼吸。

  傷員轉移到安全地帶後,應使傷員平臥,頭偏向一側,防誤服嘔吐物。傷口出血時應用布條止血和淨水沖洗傷口,用乾淨毛巾包紮好以防感染。如有窒息應及時施以人工呼吸;並設法尋找藥物、水和適當食物給以急救,然後轉移和治療。骨折時要用夾板或代用品固定。呼吸停止者,要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心跳停止者,要實行胸外心臟按壓。搬運傷員要平穩,避免顛簸和扭曲。有條件時及早輸血、輸液。

  二燒傷

  火災中的傷員多是熱力燒傷、吸入性損傷、燒傷伴合併傷,應立即有針對性地採取相應急救措施。燒傷的嚴重程度與受傷的面積大小、傷勢深淺有關。燒傷應採取緊急處置,二三度燒傷時,要及時送醫院搶治。途中儘量減少顛簸,注意保暖,進行吸氧和輸液。燒傷採取緊急處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要防止創面再次受到汙染,採取正確的辦法清理創面,用乾淨布包扎或敷病因創面,防止感染,手足燒傷包裹時應將指趾分開,以防粘連。注意清除眼、口、鼻的異物。

  2.輕度燒傷者可飲1000毫升水,水中加3克鹽、50克白糖,有條件再加入碳酸氫鈉1.5克。嚴重者按體重進行靜脈輸液。

  3.要清除呼吸道汙物,呼吸困難要進行人工呼吸,心跳失常者進行胸外按壓等。

  4.被液體燙傷後,立即剪去被浸溼的衣服,如某處衣肉粘連太緊時,不要強行撕下,先剪去未粘連部分,暫留粘連部分。剪刀不要碰到傷口、水泡,不塗紫藥水、紅藥水和其他藥膏,以免影響創面觀察。

  5.大面積燒傷超40%嘔吐者,在24小時內禁食,口渴時可用小量水溼潤口腔。

  三窒息

  對於因溺水而造成傷害的的傷員應採取以下急救措施:

  1.立即清除口鼻內汙泥、雜物、假牙,保持呼吸道通暢。

  2.迅速進行控水:把溺者放在斜坡地上,使其頭向低處俯臥,壓其背部,將水控出。如無斜坡,救護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將患者腹部橫置於屈膝的大腿上,頭部下垂,按壓其背部,將口、鼻、肺部及胃內積水控出。

  3.對呼吸已停止的溺水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方法是:將溺水者仰臥位放置,搶救者一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孔,一手掰開溺水者的嘴,深吸一口氣,迅速口對口吹氣,反覆進行,直到恢復呼吸。人工呼吸頻率每分鐘16~20次。

  4.如呼吸心跳均已停止,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急救者將手掌根部置於胸骨中段進行心臟按壓,下壓要慢,放鬆時要快,每分鐘80~100次,與人工呼吸互相協調操作,與人工呼吸操作之比為5﹕1,如一人施行,則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之比是15﹕2。

  四電擊、雷擊

  首先正確判斷觸電者傷勢的輕重,輕者心慌,頭暈,面色蒼白,噁心,神志清楚,呼吸、心跳規律,四肢無力,如脫離電源,安靜休息,注意觀察,不需特殊處理。重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下降,昏迷,心室顫動,呼吸中樞麻痺以至呼吸停止,面板燒傷或焦化、壞死等。

  電擊或雷擊的自救應遵循以下步驟:

  1.火速切斷電源。立即拉下部閘門或關閉電源開關,拔掉插頭,使觸電者很快脫離電源。急救者利用竹竿、扁擔、木棍、塑料製品、橡膠製品、皮製品挑開接觸觸電者的電源,使觸電者迅速脫離電源;如觸電者仍在漏電的機器上時,趕快用乾燥的絕緣棉衣、棉被將觸電者推拉開;未切斷電源之前,搶救者切忌用自己的手直接去拉觸電者,這樣自己也會立即觸電。

  2.傷者脫離電源後,應就地平臥,鬆解衣釦,乳罩、腰帶等。確認心跳停止時,在用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後,才可使用強心劑。心跳呼吸停止還可心內或靜脈注射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血壓仍低時,可注射阿拉明、多巴胺,呼吸不規則注射尼可剎米、山梗菜鹼。觸電灼燒傷應合理包紮。

  遭遇自然災害的自救方法 野外篇

  自然災害雖然種類繁多,乍看很可怕,但其實在速度快、破壞範圍和致命力度三方面不至於同時具備,因此我們不必盲目恐懼,要學會抓住自然災害的漏洞,爭取一線生機。

  不要驚慌失措。

  面對殘酷無情的自然災害,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刻把目光從自然災害區轉移開,快速深吸幾口氣,讓頭腦不至於在驚恐中失去清晰和敏捷的思考能力,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必須快速反應。

  我們的自我鎮定和快速反應兩個步驟必須一氣呵成,只要趕在災害到達前找出逃生路線和方式就可以,例如泥石流的破壞力巨大但範圍有限,我們就應該避開鋒芒往高處逃生。

  遠離覆蓋層疏鬆區域。

  對於覆蓋層疏鬆的地理環境,我們應該要麼遠離,要麼減少振動,降低表面壓強,避免引起自然災害比如干雪崩,如果已經遇到了,護住頭部,橫向逃生是最好的辦法。

  準備好求救訊號物。

  當我們已經暫時避開自然災害的鋒芒倖存下來,但是處於受困狀態時,必須準備有效的求救訊號物,優先選擇手機,其次白天可以選擇大紅色物品,晚上應該選擇亮黃色光源。

  多回想開心的往事。

  在後果未知的情況下,等待救援的過程也很容易摧毀人的意志,這個時候必須不斷回想開心的往事和美好的憧憬,用精神力量來支撐自己保持清醒不能昏睡,否則容易功虧一簣。

  正確配合救援。

  救援人員趕到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被強烈的求生慾望擾亂了心智,過分主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脫困,而是應該控制好情緒,按照救援人員的要求進行操作,減少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