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築防火與自救知識

  一、火災特點

  1、受氣壓和風速影響,高層建築內空氣流動快,那些在普通建築內不易蔓延的初起火災在高層建築內部卻可能釀成火災。

  2、高層建築設有較多的樓梯井、電梯井、管道井、電纜井、排風管道等豎向管井,一旦室內起火,煙囪效應就會使煙火迅速由建築物下層蔓延到上層。

  3、火災時,大量煙氣從視窗噴出,在風力作用下,容易烤裂上層玻璃窗,引起上層室內可燃物燃燒。如此層層蔓延,使高層建築形成立體火災。玻璃幕牆建築遭受這種危險可能性更大。

  4、普通電梯沒有防火、防煙、防水等措施,火災時必須停止使用。室內疏散樓梯很難在短時間內將人員全部撤離。慌亂中人們還難免發生摔死、摔傷、跳樓等慘劇。

  5、在豎直方向上,煙氣流動速度是人員疏散速度的6~10倍。如果樓梯間不能防煙,人們不得不在煙燻和熱氣烘烤中疏散,往往會被煙火薰倒、薰死或燒死。

  6、高層建築功能複雜,用電裝置多,用電量大,漏電、短路等故障的機率增加,容易形成著火源。

  7、高層建築內部人員多,人為因素引發火災的機率也相應增多。

  二、撲救難度大

  1、登高困難。消防隊員攜帶裝備徒步跑上6、7層,體力已消耗到基本喪失戰鬥力。出於對經濟等因素的考慮,高層建築內消防電梯的設定數量有限。

  2、登高裝備受限。目前登高消防車一般也只能達到五六十米,無法滿足不斷增高的建築火災撲救需要。超過一定高度後,風力、作業空間等影響因素將嚴重製約登高車輛的滅火和救援。

  3、供水困難。高層建築火災實際用水量每秒需要上百升至幾百升。目前高層建築消火栓系統的供水量普遍無法滿足救火實際需要,只好藉助消防車輛往高樓供水,由於受水帶耐壓強度和消防車供水高度的影響,常因供不上水而貽誤滅火戰機。

  三、防火措施

  目前,我省消防部隊配備的最大工作高度的舉高車僅達54米。超過54米以上的高層建築火災主要立足於自救。因此首要是增強高樓自身防火“本領”,強化自救措施來保障安全。

  1、加強防火分隔。建築設計人員應針對所設計建築物的具體條件,靈活運用防火設計,加強防火隔斷,增加滅火手段。

  2、做好防排煙。火災中死亡的人員中只有20%是被火燒死的,80%是因為煙燻中毒或者因煙燻中毒後無法逃生而死亡的。因此,建築設計應充分考慮防排煙,將火災煙氣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並及時排出,為人員安全疏散和火災撲救創造條件。

  3、室內裝修阻燃。在建築中消除火源是不可能的,但是多采用阻燃材料或將裝修裝飾材料進行阻燃處理後,可避免或減少火災傷亡以及財產損失。

  4、高層建築的使用單位應成立消防安全組織,確定消防安全責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落實防火安全責任制,確定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做好每日防火巡查,定期組織開展消防宣傳、培訓,加強用火、用電管理和建築防火管理。

  5、高層建築發生火災時,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疏散人員對減少傷亡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高層建築要制定疏散預案並實施演練,使人員熟悉疏散路線,瞭解疏散計劃和各自的行動要求,掌握防煙防毒知識。

  四、逃生要領

  1、快速逃生。冷靜觀察火情和環境,迅速分析判斷火勢趨向和災情發展的可能,選擇合理的逃生路線和方法,爭分奪秒地逃離火災現場。千萬不要遲疑或又返回搶拿財物,以免貽誤最佳逃生時機。

  2、防煙氣毒害。可把毛巾浸溼再擰乾,疊起來將口鼻捂嚴,防止火災中產生的有毒煙氣讓人窒息中毒死亡。無水時,乾毛巾也可以。餐巾布、口罩、衣服也可以代替。

  3、在房內獲悉起火後,開門前先用手觸控門把鎖,若溫度很高,或有煙霧從門縫鑽進,則千萬別貿然開啟房門;若溫度正常或沒有煙霧鑽進,可開啟一道門縫觀察外面通道情況,視情逃離。若大火和濃煙封閉通道無法逃離,宜退守房內,用溼布條堵塞門窗縫隙,用水澆溼門窗以降低溫度。

  4、著火點在本樓層時,應儘快跑向就近的安全出口,及時關上防火門。若樓道被煙氣封鎖或包圍,可彎腰或匍匐前進逃離火場。若必須經過火焰區,切記要將衣服用水澆溼、用溼毯子裹住全身或用溼衣服包住頭部等裸露部位。萬一衣服著火則要用打滾等方式撲滅火苗,不宜帶火奔跑。

  5、著火點不在本樓層時,仍應儘快撤離。若著火點位於上層,要向樓下逃去;若著火點位於下層,煙火已封住向下的逃生通道時,應儘快往樓頂平臺逃生。若向樓頂平臺逃生時發現向上的通道被煙火封鎖時,要果斷改變逃生路線,從另外的疏散通道逃生。

  6、若被大火包圍,所有安全通道均被切斷,也沒有任何逃生設施的情況下,最好退到衛生間暫避。進入衛生間後將門窗關緊,用毛巾等堵嚴縫隙,擰開水龍頭放水,不斷往門上潑水降溫。危急時還可躺在浴缸中暫時躲避,提高獲救的可能性。

  7、底層可跳樓逃生。如果被困在三層以上,千萬不要急於跳樓。若住二層樓,在不得已情況下可跳樓逃生。先向地面扔些棉被、床墊等柔軟物品,或將床單、窗簾等織物撕成布條連成繩索,系在窗戶或陽臺的構件上滑到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