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應該怎麼做

  麵包,是一種用五穀一般是麥類磨粉製作並加熱而製成的食品。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以酵母、雞蛋、油脂、果仁等為輔料,加水調製成麵糰,經過發酵、整型、成型、焙烤、冷卻等過程加工而成的焙烤食品。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以下怎麼做麵包吧!

  一、麵包製作的基本工藝

  打面→分割搓圓→靜置→成形→裝盤→最後醒發→烘烤→冷卻→切片→包裝

  下面對每步做一下介紹:

  二、麵包製作的基本配方

  麵粉100%、糖16%、油脂8%、鹽1%、奶粉4%、安琪高糖酵母1%、安琪麵包改良劑0.4%、水50-55%視麵粉吸水量而定。

  三、麵包製作的基本製作

  1打面

  加入所有的原輔料油脂不加用慢速攪拌3分鐘,高速1分鐘,然後加入油脂再慢速3分鐘,換成高速攪打至麵筋完全擴充套件。攪拌適度的麵糰,可用雙手將其拉展成一張很薄的薄膜,整個薄膜分佈很平均,光滑,無不整齊的裂痕。打出來的麵糰溫度應控制在26-28℃。攪拌適度的麵糰才能做出最好的麵包。

  2分割搓圓

  把大塊麵糰分切成所需重量的小麵糰後,通過手工或特殊的機器搓成圓形。

  3靜置

  也叫中間醒發,是指搓圓後到整形前的這一段時間,通常10-15分鐘.其目的是為了使麵糰重新產生新的氣體恢復柔軟性,便於成形的順利進行。

  4成形

  是把麵包做成產品要求的形狀.以圓麵包和方包最為常見。

  5裝盤

  即把整形後的麵糰移放到麵包盒或烤盤內,送去醒發室醒發。

  6醒發

  最後醒發的目的,是使麵糰重新產氣、膨鬆,以得到製成品所需的體積,並使成品有較好的食用品質。溫度控制在36-38℃、溼度80%左右。醒發時間的長短依照醒發室的溫度、溼度、麵包配方、酵母用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發酵程度的鑑別方法採用插手指法:用手指插入麵糰頂部,拔出後,麵糰不向凹處下落也不立即恢復原狀,表示麵糰發酵恰當;如在手指離開凹處時,麵糰繼續下陷說明麵糰發酵過度;如手指離開凹處時,麵糰逐漸恢復原狀,則表示發酵不足。本配方在溫度36-38℃、溼度80%的條件下發酵時間約2個小時。

  7烘烤

  烘烤是麵包變為成品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較為關鍵的一個階段,在烘爐內熱的作用下,生的麵糰從不能食用變成了鬆軟、多孔、易於消化和味道可口的誘人食品。生產時的烘烤溫度在190~230℃範圍內。一般70克麵糰在上火190℃/底火200℃時烘烤12分鐘左右即可成熟。

  8冷卻

  冷卻是麵包生產中不可少的生產工序。因為麵包剛出爐時,溫度較高,表皮乾脆,包心則很柔軟,缺乏彈性。此時如即進行切片,由於麵包太軟,沒有一定的機械承受力,容易破碎,增加損耗,且很難順利進行,切好後面包兩邊也會凹陷,若立即進行包裝,則因麵包溫度過高,容易凝結出水珠,導致麵包容易發黴。

  9切片

  吐司和方包要進行切片處理方便消費者食用。

  10包裝

  包裝是整個工藝的最後一道工序。要等麵包完全降至室溫後方可進行包裝。總的要求是:即要有效、迅速地降低麵包溫度,又不能過多地蒸發水分,以保證麵包有一定的柔軟度,提高食用品質和延長保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