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在自然災害防禦上的應用論文

  2010年,我國將物聯網發展問題寫入《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物聯網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之後,2011年,物聯網產業得到政策的扶持力度繼續加大,多項支援方案落到實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物聯網在自然災害防禦上的應用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物聯網在自然災害防禦上的應用全文如下:

  【摘要】: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物聯網的迅猛發展為人民生活帶來了便利,文章介紹了物聯網在各類自然災害防禦上的應用,以及分析了物聯網在自然災害防禦上應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 物聯網 自然災害 網際網路 資訊科技

  引言

  中國可謂是自然災害頻發的一個國家,除了火山爆發,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活動在中國都發生過,1998 年的特大洪水災害,2008 年1 月南方特大暴雪災害,2008 年5 月汶川大地震,等等,自然災害的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據統計,1949 年以來,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4000 多萬公頃,成災人口2 億多,緊急轉移安置人口300 萬人, 因災倒塌房屋300 萬間左右, 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 億元以上,防禦自然災害是當今社會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而作為一個步入工業4.0 時代的世界,物聯網被應用於各大行業,勢如破竹,由此可見物聯網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和創新,那麼在自然災害防禦的領域,我們更應該加入物聯網的應用,來提供更準確的預測和更及時的防禦。

  1 物聯網的概念

  我們都知道網際網路的概念是指計算機之間通過網路互相連線,傳遞資訊,而物聯網,顧名思義,則是物體之間以網際網路為基礎通過某種協議進行連線,傳遞資訊,可以說物聯網是網際網路的升級版,我們將物-物-機連線為一體,達到資訊更充分的互換和處理。1999 年提出的官方概念是:通過射頻識別 RFID RFID+網際網路 、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鐳射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資訊感測裝置,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感測器將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資訊化, 並對資訊加之交換和利用。

  2 物聯網的發展

  物聯網最早起源於1990 年施樂公司的網路可樂販賣機,而後由麻省理工學院相繼提出物聯網的相關概念,2003 年美國提出感測網路技術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為物聯網的興起奠定了技術基礎。2005 年國際電信聯盟正式在資訊社會世界峰會上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由此物聯網正式進入大眾的視線。2009 年歐盟發表了歐洲物聯網計劃,同年,溫家寶亦將物聯網作為我們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性產業之一,為物聯網的發展灑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工業4.0 時代的到來, 作為其重要的技術支援--物聯網的發展更是如破竹之勢,迅猛快速。

  3 物聯網的技術研究方向

  3.1 感測器技術

  感測器技術是從模擬訊號轉換為數字訊號時就有了, 感測器技術分為感測器和感測器網路兩大部分, 感測器是將物品的資訊數字化,然後按照規律將資訊輸出,感測器網路則是有大量感測器節點構成,用於接收,採集,和處理感知物件的的各種資訊,並將資訊傳給使用者。物聯網需要實現物物資訊交換就是一個數字訊號的交換,所以感測器技術是物聯網必不可少的技術基礎。

  3.2 RFID 標籤

  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利用射頻訊號在空間耦合實現無接觸的資訊傳輸,並通過所傳輸的資訊自動識別目標物件的技術。一個完整的RFID 系統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標籤, 讀寫器及應用控制系統,RFID 技術就像物聯網的手, 幫助物聯網探取到每一個物體的資訊,同樣也是構建物聯網的基礎。RFID 的工作原理是,無源的標籤接收到讀寫器發射的一定頻率的射頻訊號而被啟用, 從而將產品資訊傳送出去,而有源的標籤則在不斷髮送射頻訊號,這時讀寫器接收到以後,讀取資訊並將資訊交給計算機,計算機通過運算做出相應的反應與指令,RFID 可以有效的應用於自動識別和人工智慧等領域。

  3.3 嵌入式系統技術

  嵌入式系統技術我們並不陌生, 我們的生活隨處可見以嵌入式系統為特徵的產品,大到衛星系統,小到mp3、手機。我們的生活正在被嵌入式系統改變著,我們的社會也因嵌入式系統技術而不斷進步。嵌入式系統技術是綜合了計算機軟硬體、積體電路技術、感測器技術、電子應用技術為一體的複雜技術。作為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是用於接收資訊並處理這時物聯網智慧的一大體現,如果說感測器技術和RFID 只是單純的的收集物體資訊,形如手,那麼嵌入式系統技術便是物聯網中的大腦,用於思考。

  4 物聯網在各類自然災害防禦上的應用

  4.1 地震災害方面

  一個基於物聯網的地震報警系統的專利中提到, 在車輛上安裝地震探測裝置採集地震資訊, 然後將採集的地震資訊傳輸到物聯網伺服器,物聯網伺服器接收所述地震資訊並進行分析處理,判斷是否發生地震或將要發生地震,如果判斷結果為是,則物聯網伺服器發出報警訊號,否則繼續資訊採集和處理。這個發明充分利用車輛本身的供電系統和資料傳輸系統,並充分發揮了車輛分佈範圍廣泛的優勢。利用物聯網伺服器作為資訊處理平臺, 可以完全發揮物聯網伺服器強大的資料處理優勢。因為物聯網的應用,使得該地震報警系統探測點分佈範圍更廣,資訊獲取分析更加及時,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低。

  4.2 氣候災害方面

  目前,物聯網技術已經被廣泛的用於氣象監測,氣象預報和氣象資訊傳輸等方面,基於物聯網技術,福建龍巖氣象局和中國移動共同搭建了一個“ 災害性天氣監控預警平臺”,同樣的例子,安徽氣象與電信合作,建立了一個綠色通道用於氣候災害預警資訊釋出,目的是促進防災減災工作資訊化。在物聯網改變了人們生活的今天,我們運用物聯網技術將氣候災害的防禦趨向資訊化,趨向敏捷準確化,有效的避免毫無準備下的暴雪或乾旱的襲擊, 從而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

  4.3 洪水災害方面

  通過物聯網結合氣象系統,實現對降雨的時長,強度等資訊的預先採集,建立防洪防汛預警系統,同時在排水管道,雨水泵站,河流湖泊等地方安裝水位監測裝置,隨時採集水位及執行情況,全面而準確的瞭解排水管道網的水量負荷狀況以及排放狀況, 如此以來可隨時採取相應措施緩解強降雨或水位猛漲的壓力, 有效預防洪澇災害;再者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排水管道進行日常監控管理, 可以做到及時維護管道,維修受損管道,防範於未然,加強防汛抗洪能力。

  5 物聯網在自然災害防禦上的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5.1 物聯網的技術支援更加完善

  科技不斷進步,物聯網技術不斷更新,使得物聯網更便捷的用於各類領域中。自然災害的防禦是我們乃至全人類都在關注和研究的領域,自然也不會例外。

  5.2 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資訊的傳遞更加快捷準確

  物聯網的意義就是傳遞資訊, 當我們在防禦各類自然災害的時候,需要的就是氣象,地殼,排水管道等等事物的資訊,而如何快速準確的做出決斷或制定緊急預案, 就在於資訊獲取採集的速度和準確性,今天的網際網路做得到這一點。

  5.3 裝置維護問題

  要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防禦, 那麼需要用到的各類監測裝置都在戶外,這樣裝置的風化老化損壞等問題會更嚴重,所以若要保證物聯網技術能有效的應用,必須時常對裝置進行檢修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