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禮儀之邦須知

  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文化知識一直在流傳,那麼你們知道中華民族的禮儀嗎?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中華民族為何被稱為“禮儀之邦”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素以重“禮儀”而著稱。古代時,許多到中國的外國人,看到這裡的人們普遍接受禮儀的教化與薰陶,在言行舉止上以禮儀為美德,以至於人們待人謙恭溫和,相互間關係融洽,心裡欽佩之餘,發出由衷的感嘆,稱中國為“禮儀之邦”!

  歐洲18世紀幾位大思想家,都非常推崇以禮儀為主要內容的孔子學說。坦布林認為孔子學說是一部倫理學,涉及政治道德、經濟道德、公眾道德和私人道德。伏爾泰認為孔子禮儀中所宣揚的都是高潔的道德,非常實際,他要求歐洲人面對中國文化一要讚美,二要自慚,三要模仿。被他們的同胞戲稱為“歐洲的孔子”。

  孔子畢其一生制社作樂,是著眼於社會的穩定和老百姓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為此他要通過禮、樂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他的努力在二千多年後的歐洲得到很多外國同行的高度評價,是其思想魅力導致的結果。由此亦可令我們相信當年他們給予中國“禮儀之邦”的稱譽,絕非溢美之詞,而是對我國古代精神文明所達到的較高水平的肯定。

  中華民族,禮儀之邦:“商務用茶禮儀”

  主人在上茶之前應向客戶徵求意見?

  詢問客戶“想喝什麼”,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禁忌,可以在對方提供的幾種選擇之中任選一種。在一般情況下,向主人提出過高的要求,是很不禮貌的。如果自己不習慣飲茶,應及時向主人說明。若自己尚未說明,而茶已上來了,不喝就是了,千萬不要面露不快,直接因此而責怪主人。

  若主人,特別是女主人或者長輩為自己上茶時?

  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當即身站立,雙手捧接,並道以:“多謝”,不要視若不見,不理不睬。當其為自己續水時,變應以禮相還。其他人員為自己上茶、續水時,也應及時在適當的方式向其答謝。如果對方為自己上茶、續水時,自己難以起身站立、雙手捧接或答以“多謝”時,至少應向其面含微笑,點頭致意,或者欠身施禮同。不喝的涼茶、剩茶,千萬不要隨手潑灑在地上。

  在商務洽談過程中,若正與交往物件在交談時?

  最好不要飲茶。不論是自己或交談物件正在講話時,自己要是突然轉而飲茶,不但會打斷談話,而且也會顯得自己用心不專。只有在自己不是主要的交談物件時,或是與他人的交談告一段落之後,才可以見機行事,喝上一口茶潤潤嗓,細心品味。

  在飲茶時要懂得細心品味。這樣做,不僅體現著自身的教養,而且也是待人的一種禮貌的做法。在飲茶之時,應當小口地細心品嚐。每飲一口茶湯後,應使其在口中稍作停留,再慢慢地嚥下去,這樣品茶才香。飲茶時都不要大口吞嚥,一飲而盡,喝得口中“咕咚咕咚”直響,茶水順著腮幫子直流。以這種方法喝茶,只能解渴,卻絲毫談不上對茶的美妙之處的品味。

  在端起茶杯時,應以右手手持杯耳。端無杯耳的茶杯,則應以右手手握茶杯的中部。不要雙手捧杯,以手端起杯底,或是用手握住茶杯杯口。那樣做,或是動作粗魯,或是不夠衛生。飲茶的時候,忌連茶湯帶茶葉一併吞中,更不能下手自茶中取出茶葉,甚至放中食之。萬一有茶葉進中,切勿將其吐出,而要嚼而食之。

  飲蓋碗茶時,可用杯蓋輕輕將飄浮於茶水這上的茶葉拂去,不要用口去吹。茶太燙的話,也不要去吹,或是用另一隻茶杯去折涼茶水,最好待茶自然冷卻。飲用紅茶或奶茶時,不要用茶匙舀茶,也不要將其播放在茶杯中。不用時,將其放在杯即可。若主人告之所飲的是名茶,則飲用前應仔細觀賞一下茶湯,並在飲用後加以讚賞。不要不予理睬,或是隨口加以貶低,說什麼“沒聽過這種茶的名字”“喝起來不怎麼樣”,“這茶有些走味”或是“沒把好茶泡好”之類讓主人不快的話。

  以茶待客不僅體現著自身的教養,同時也是禮貌待客的一種體現。當然要到達較高的品茶境界,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養成對茶的深厚情感,用心去體驗茶所特有的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