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際交往中的面子問題有哪些

  愛面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國人際交往中的面子問題具體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中國人際交往中的面子問題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中國人際交往中的面子問題

  一、一些關於人際交往中面子的概念

  1.“講面子”

  在中國人們會在任何一個情況下顧及到面子的問題。這一點很好地體現在中國人很重視年齡的差距以及身份地位的不同上。人們總是很在意自己在跟人交流過程中所處的位置。有很多“面子”的人不僅享有別人的尊敬,同時他們還擁有一些特權。

  2.愛面子

  俗話說:樹要皮,人要臉。這對中國人來說是眾所周知的。在中國的文化裡,一個不重視的“臉面”的人是一個有缺陷的人,因為這人既沒有道德感,也沒有羞恥感。同時代的人不願意與他為伍,社會也會把他孤立。因此“不要臉”是一句很嚴重的罵人的話了。

  3.給面子

  人們不僅可以“得到面子”,同時還可以“給面子”。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尊重、恭維奉承、讚賞、認可、好感,實現其願望來“給別人面子”;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比方說不在第三者面前提起別人的錯誤或是無能,或者是乾脆不會在公共場合下做使某人感到難看之類的事情。

  二、三個關於中國人際交往中文化的概念

  1.一致性文化

  《論語》中說:保持和諧是保障社會秩序的第一要素。保持和諧是人際關係中的最高準則。[2]因此,能夠保持上下平衡的和諧型會影響著中國人的性格特點。這也與孔子的思想有關,中庸、有度。孔子認為:人們不是一個個單獨的獨立體,他們生活在一個個不同的關係網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社會的中心,家庭。

  2.地位文化

  中國社會曾經幾千年來都是一個建立在等級制度下的社會。因此等級制度,或是等級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因此一個人的“面子”也是社會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說明,“面子”,是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努力來實現的。在中文裡可以這麼說:某個人面子大,面子小,通常來說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一個人享有的聲望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一個擁有廣泛的人際關係網的人,同樣也會擁有很大的“面子”。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為了保持他在公共場合下的形象、尊嚴、聲望或者是名譽而努力。一個人如果丟了他的“面子”,他同時也會丟了自己作為人的價值所在。

  3.羞恥感文化

  中國人總是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最讓他們害怕的是因為丟面子而感受的羞恥。

  中國文化同時也是個“羞恥感文化”。孟子曾經把“羞恥感”看做是“一個正義之士的最重要的特質”。[3]要求人們有“羞恥感”並且害怕丟失“面子”是調節人們之間關係的最重要的方法。“丟臉”意味著一個團體對一個沒有道德感或是違反社會規則的人的一個懲罰。[4]“臉面”在維護道德和社會和諧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丟臉會導致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下的羞辱。“面子”決定一個人的社會聲望,名譽,而且這種“面子”是可以增加,同時也會因為不珍惜而被丟失掉。所以重要的是:給面子。這意味著,給別人面子也是一個人的社會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因此按照中國人的想法,能夠給別人面子遠遠比保自己的面子更重要。

  關於人際交往中重視面子的一些具體表現

  1.中國人的謙虛

  中國人對面子的重視首先表現在他們的謙虛上。而貶低自己就是中國人謙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對德國人來說,“面子”是一個私人問題,而對中國人來說則是一個公眾問題。一個人丟了他的臉,則不僅僅是丟了他自己的臉,他的家人還有他所在的那個團體的“面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德國文化裡,自己的“面子”由自己決定,自己為自己的“面子”負責,而在中國文化背景裡,一個人的“面子”則是別人給的。自己說自己的好話不會給自己“面子”,人們更喜歡那些謙虛的人,而中國人的這份“謙虛”則被大多數的德國人看作是自我貶低。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我們要對自己所作出的成績謙虛,而多多誇讚別人的成就。我們非常努力獲得的成果在別人面前也要把它說的很微小。比方說我們在做客的時候總是會聽到主人說:“沒什麼好吃的啊,請多多包涵。”在所有的學術著作裡也總能在前言或是後序中讀到,由於知識水平有限,缺點錯誤在所難免,敬請批評指正。

  此外,對權威的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僅是在一個家庭裡同時在學校裡,單位裡。比方說,孩子們要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在公司裡下屬要服從上司。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學歷越高,他們就越怕丟面子。一個年長的、有著很好的教育背景的中國人會很怕自己的權威被年輕人挑戰。比方說,中國的老師很害怕在學生面前丟臉,對他們來說被學生問住是很丟人的事情。

  2.中國式的:是,不是

  中國人認為批評別人是很傷面子的事情,因此人們總是儘量避免在各種場合下的矛盾,即便有時候只是關事不關人的。對很多外國人來說,中國人是害怕批評別人的。中國人愛自己的面子,同時他們也從不會冒危險去傷害別人的面子。很多的外國人總是抱怨說他們的中國同事從來不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即便他們對公司所做的決定不同意或是有什麼不同的觀點他們也很少會說出來。因此,對他們來說猜測中國人的“是,好的,沒問題”之類的話總是一件很費腦子的事情,他們很願意中國人能夠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這對他們來說不會讓他們丟面子,“當我照鏡子的時候我的臉照樣還在那裡”,他們開玩笑地說。可是對中國人來說,他們覺得有些事情不說出來比說出來更好,有些事情說得越清楚越糟糕。而恰恰是在這一點上,使得有些外國人對中國人有了負面的看法:不誠實,缺少開放性並且害怕負責任。在請求別人做事情時,中國人也習慣避免直接說出自己的請求,而是拐彎抹角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而直接的拒絕更是被看作是不給面子的表現,這樣會傷害雙方的感情。中國人的“不”或者是一些拒絕的話有時候則是完全相反的意思。比方說一個外國人為了答謝中國朋友的幫助而邀請他吃飯的話,最好能夠堅持邀請三次。出於禮貌中國人都習慣先拒絕別人的邀請並且說:不用,不用,沒有這個必要,這樣太麻煩了。而這只是中國人的禮貌習慣,不要相信他,而是繼續邀請,最後他就會說:那麼好吧,不過非常感謝你的這次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