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成功的案例分析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迅速普及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電子商務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企業的經濟貿易領域。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噹噹網 走自己的路才是對的路

  借用小瀋陽一句話來形容上市初期噹噹網與麥考林的狀況,那絕對是“一樣兒一樣兒的”。2010年剛上市的當當盈利1480萬人民幣,收益還算是不錯。但接下來的兩年卻陷入了連續的虧損狀態。

  但說到虧損的原因,噹噹與麥考林卻是截然不同。

  IPO後的當當立即開始執行轉型預案,力圖從單一的“書商”轉變成“網上超市”。但悲劇的是,轉型轉到一半,卻遭遇了一場飛來橫禍。電商的“燒錢大戰”戰火開始蔓延,噹噹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先是血拼電商3C大戰,後又被拖入電商圖書價格戰。圖書降價導致毛利潤率驟降,而當時噹噹的主要盈利渠道便是圖書產品。銷售品類單一,缺乏縱深防禦,沒有開放平臺支撐盈利,使噹噹步步艱難。“轉型 價格戰”的雙重壓力,讓噹噹網經歷了一段相當痛苦的轉型期。

  但好在,噹噹堅持了轉型的基調,同時走出了一條精細化經營的路子,其實說白了就是精打細算,會過日子。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引進來”比較好理解,就是向第三方商家或平臺開放其噹噹網的流量,這是借鑑了天貓商城的作法。而“走出去”卻需要勇氣,作為B2C第五把交椅的當當網放棄尊嚴,跑到騰訊拍拍、淘寶網上開店。噹噹網這樣的做法相當於是一種變向的獲取使用者的方法,其對財務最直接貢獻應是銷售費用的減少。

  2013年,轉型的當當終於迎來曙光,自2012年Q4季度百貨營收首次超過圖書之後,2013年噹噹網圖書、服裝、母嬰“三駕馬車”都表現出強勁勢頭。產品結構更加合理,低毛利的自營百貨得到優化,轉化率升至全行業第一,自10年後首次實現了盈利。如今的當當呈現出一派大好勢頭。

  儘管如今噹噹10美元的股價大大低於16美元的發行價,市值也大幅度縮水,但噹噹轉型正在逐步深入,今日的當當規模是當年上市時的5倍,有著更強的市場地位和盈利能力。但資本市場自有它的邏輯,噹噹也有著客單價的致命傷,而我們智慧期待噹噹繼續走自己的路,拿出持續超出資本市場預期的財報資料,來證明他們判斷錯誤了!

  篇2:唯品會 流血上市,屌絲逆襲

  短短兩年,50倍的身價增長,這不是屌絲逆襲是什麼?

  從當年的流血破發上市,到現如今市值百億,不得不說,唯品會是一家有實力並且被上天眷顧的公司。

  筆者是通過女友首次得知了唯品會這家公司,此後,更被其強大的客戶黏性以及超高的使用者重複購買率所震驚說多了都是淚。不得不說,這家公司定位極準。主攻二三線城市,賣的產品也是二三線的時尚品牌。二三線城市的好處就在於,眾多消費者對品牌知識瞭解不夠,有一定消費實力,但苦於沒有買時尚品牌的渠道。而二三線品牌的競爭非常劇烈,庫存壓力大,實體店促銷成本高,所以可以給出電商的折扣也多。這是唯品會立身的基礎。

  當然還有許多的企業也在銷售與唯品會類似的產品,但卻沒有唯品會專注,又不如唯品會砸的營銷費用多2011年砸了上千萬美元,難以在消費者面前樹立一個專業的形象。而唯品會找準了這個市場空間,所以生存了下來。

  但唯品會比某些商家聰明,沒在電視和廣告上砸錢,也沒請明星代言,那真是暴發戶和想出名的行為集大成者說的是誰請讀者自行參考第一條,砸來做營銷的資金數量並不總是和效果成正比。唯品會的營銷費用花在哪?在網際網路推廣上,他知道只有那些天天在電腦前發呆但悶騷的宅男宅女才是潛在客戶,所以搜尋、網址導航和關鍵詞營銷才是唯品會的重點,它的線下營銷少得可憐。

  除了精準的定位,唯品會第二件令人稱道的決策,就是挖到了關鍵的人。電商要想生存壯大,最主要的環節在物流和倉儲,所以唯品把唐倚智招來絕對是下對了棋,這位曾經在噹噹網和TESCO負責管理物流的同志,有效地幫唯品會開發了一套物流倉儲模式,下降成本的同時也有了好口碑。

  從發行時的6.5美元一股,到上市後跌破發行價,一段時間一度跌到4美元。但隨著幾季財報的釋出,唯品會的股價逆勢上揚,一直逆襲到今天接近百億的市值,這在中概股的歷史上幾乎不曾有過。今天再看唯品會,其商業模式已經並無太多的祕密,但是別人就是很難複製,複製不了唯品會的規模,也複製不了唯品會的使用者黏性……

  篇3

  擁有140家門店、1000多個供應商的民潤超市,其果菜等大部分貨品由中農網網上平臺撮合、配送;去年一年,通過中農網達成的交易額超過5億元。

  中農網構築的“網上布吉農批”突破了深圳農批市場的空間侷限,未來數年,中農網網上農產品交易金額將佔布吉農批交易總額的20%。

  中農網已成為國內農業資訊化的領軍平臺,迄今已為各地政府、企業建設了100多家農業資訊網站,並使之互聯互通,實現網上交易。

  再造電子商務模式

  去年12月下旬,為方便本市企事業單位在元旦、春節期間的農副產品大宗採購,中農網新開農副產品“節日團購”活動,客戶只需在網上提交採購商品訂單,市場將及時按要求送貨上門。

  訊息一出,諮詢電話絡繹不絕。羅湖某酒店當即確認其所有煙、酒、菜等全部通過中農網“節日團購來採購。此前中農網推出的“陽光采購”,反響同樣強烈。長城計算機、鵬基、中興通訊、觀瀾高爾夫球會等近十家知名企業通過中農網選擇自己的農副產品配送供應商。短短一個月,網上成交額超過200萬元。

  中農網總經理齊志平表示,中農網打造的是務實的電子商務模式,針對企業產銷歷史形成的客戶關係,對現有農副產品業務流程中易於採用電子商務模式的部分,來進行改造和提升,從而降低交易成本。農業部市場與經濟資訊司副司長張天佐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未來10年,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方向之一就是在更大範圍實現資訊交換和共享。中農網的“滑鼠+大白菜”務實、有效,提前挖到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真金”。

  “網上布吉”做大農批

  布吉農批是國內農批市場的重量級企業,去年交易額達120億元,批發商行超過900家。

  從空間擴張角度講,布吉農批已漸趨飽和。目前“非專業人士”進入布吉農批已如入迷宮,周圍交通也不堪壓力。布吉農批再擴大場地規模,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惟有在業務創新上想辦法。基於這個考慮,深圳農產品公司於2000年建立中農網,以“網上布吉農批”拓開農批市場空間。隨著場內商戶和消費者註冊中農網的數量越來越多,商品資訊查詢等交易前期工作逐漸移師網上進行,擴充套件了布吉農批的交易空間。

  在陸續推出“價格之窗”、“陽光采購”、“節日團購”等一系列創新業務模式後,網上交易迅速紅火。2001年,部分或全部通過中農網的網上交易額達8000萬元,2002年則超過5億元。

  上月24日,布吉農批與中農網聯合開通“網上批發市場”。市場內有實力的經營戶,在網上有了自己的門店,不受地域、時間的限制,使更多的生產商、經銷商、消費者能與其更方便地聯絡。對於採購方來說,也不用辛苦跑腿,只要上網,就能瀏覽到布吉市場600多家商戶的5萬多件商品,既可比較價格,也可傳送訂單要求送貨上門。農產品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祝俊民說:“未來數年,中農網網上農產品交易金額將佔布吉農批交易總額的20%。中農網將是做大做強布吉農批的一大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