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連音符號的練習方法

  鋼琴連音符號怎麼彈才是對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鋼琴連音符號怎麼彈

  關於鋼琴練習中到底要不要高抬指?什麼時候要高抬指?

  首先,這裡要強調的是練鋼琴而非鋼琴演奏,高抬指,對於鋼琴入門者非常重要。這裡的練鋼琴,主要是指練手指的功能,通過高抬指來練習來提高,而不是練一般的彈奏技巧。

  那麼初學鋼琴,一定要靠高抬指來靈活手指,使手指關節變得有韌性、有彈性,伸張自如嗎?是的,這是很有必要的。可是,就像上面郎朗老師的鋼琴課裡,和我們看到很多大師在演奏鋼琴的時候是貼鍵在演奏,似乎看不到高抬指的動作呢?為什麼車爾尼也說演奏不用高抬指呢?

  今天我們來解釋一下鋼琴中“高抬指與貼鍵”兩種觸鍵的誤讀:

  請注意,車爾尼說的別高抬指,並不是指在所有的狀態下,例如手指笨拙彈音階都難以動彈的人,如果也不要開發啟迪手指潛能,那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了。高抬指強調手指獨立運動,它有助於手指能力的增長,初學鋼琴者學習高抬指是一個必要的階段,掌關節和手指的肌肉群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鍛鍊。這同時也為以後貼鍵彈奏打下基礎。如果掌關節訓練不好,它必然影響手指的靈活性、獨立性。

  不得要領的高抬指有一下三種現象:

  第一種現象是手指下鍵後,還在加力,使整個手掌、手腕緊張。改正的方法是下鍵後,馬上放鬆,讓手指所用的壓力只須阻止琴鍵彈回即可。同時注意掌關節自然撐起,像一把打開了的"小雨傘"。

  第二種現象是手指過度抬高或過度彎曲,造成手、腕、臂緊張,正確的彈法應該是讓手指抬高時,指型呈天然弧形。

  第三種現象是在很慢的速度中,手指過早地抬起準備,造成下鍵聲音缺少爆發力。所以抬指準備只需來得及從容抬起、從容觸下即可。高抬指訓練並不排斥手臂重量的運用。因為手指的訓練無法真的離開腕、臂、身體的協調配合。

  總結:鋼琴初學者,必須在高抬指訓練過程中,從慢速逐步過渡到中速、快速。隨著速度的增加,相應減少手指運動的幅度,同時保持顆粒性的要求,使手指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一般能在清晰、均勻的基礎上,彈奏速度接近或達到車爾尼299規定速度時,便可有意識地結合臂力運用於彈奏。只有結實的手指尖與手掌關節的靈活性以及手掌相應的穩定性,才能使肩到臂、腕直達手指的重量,通過指尖抵達鍵盤,從而產生洪亮、輝煌、爆發力強、變化無窮的音響。

  而貼鍵彈奏法是高抬指彈奏法的繼承和發展。貼鍵彈奏法強調肩、臂重量的運用。19世紀最偉大的鋼琴教育家萊舍蒂茨基Theodo Leschetizky在教學中提出使用整個手臂,放鬆手指,不用敲擊使手臂重量降落在鍵盤上的主張,追求演奏音色的豐滿、柔潤及華麗,他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鋼琴家。

  戈多夫斯基Leopol Goodowski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他強調彈奏應"指頭緊靠在鍵盤上,儘量保持與鍵盤最小的距離,這就不會產生任何不必要的浪費動作,不僅不浪費而且節約力量,用這樣的方法來彈奏,手、腕是很放鬆的,假如鍵盤從下面移開的話,手就會自然地向下落,因為手和臂都很放鬆"。由此可見,重量彈奏法是孕育於手指彈奏法之中。如果偏於重量彈奏而取消手指必要的訓練,是對重量彈奏法的一種誤解。

  通過上述兩種觸鍵的描述,現在你得到答案了嗎?

  大演奏家彈奏的某些現象與人們現在提倡的高抬指等一些觀點並不矛盾。如有的鋼琴家似乎漫不經心、極為鬆弛地彈奏出非常困難的片段或有時手指離鍵很低,手腕也常搖晃,以示鬆弛,這是因為鋼琴家在彈奏運動中智慧和體能高度結合和絕對的技術控制,高度的整體把握。因此高抬指、重量運用只發生在演奏者的意識中,它們的外在形態很少顯露出來。

  正如學走路的幼兒總是艱難地平衡自己的身體,小心翼翼地先邁出一隻腳,再邁出第二隻腳一樣,鋼琴家在能夠自如地彈奏以前,也必須有意識地,甚至用誇大的姿勢去剖析每一個動作。一旦選擇了適當的觸鍵方式並形成良好的彈奏習慣後,他就可以減少肌肉的動作,使每股肌肉在執行任務時,幾乎使人覺察不到。就像孩子長大後,無須再做那套學走路時的複雜動作了。

  所以,專業演奏者彈奏時,手的動作應當相當平穩。有如克萊德曼等鋼琴家在電視中演奏時一樣,我們是看不出高抬指彈奏的。

  鋼琴的連音奏法怎麼練

  鋼琴,從它的發音方式——打擊琴絃發音和發音不能延續的發音特徵來講,用鋼琴歌唱不是其效能的特長。但由於現代鋼琴製作的先進,尤其是鋼琴演奏技術的改善與發展,用鋼琴歌唱不僅可能,而且其優美動聽的音質可與世上一切擅長歌唱的樂器媲美。然而,鋼琴的歌唱性彈奏和技巧的學習掌握、嫻熟運用是有相當難度的。它必須依靠克服由於榔頭擊弦造成的打擊性來創造一種特殊的觸鍵方式,產生圓潤連貫的聲音,在聽覺上求得柔和、抒情的歌唱效果。

  連奏、從聲音效果到觸鍵方式與非連奏恰好是一個反方向。它對手指的觸鍵方式的要求不是爆發性的快擊揮動,而是訓練有素的緩慢觸控,其觸鍵要點是:

  1改變手指的觸鍵部位。不以指尖,而以柔軟的指面肉墊部位觸鍵。用手指肉墊處觸鍵會形成一種受力的緩衝,這對於鋼琴發音的音質會產生非常微妙的影響,有助聲音的柔潤。

  2改變手指觸鍵的高度。觸鍵高度對於手指揮動的速度有積極意義,是明亮的顆粒性聲音的觸鍵方式,連奏不需觸鍵的高度而要求以下平穩的貼近鍵面的方式觸鍵。

  3改變手指的觸鍵速度。緩慢的觸鍵是創造柔和歌唱性連奏聲音的關鍵因素。一方面觸鍵速度快慢與聲音力度強弱成正比,另一方面觸鍵速度影響著聲音的音質,決定著聲音的明暗、剛柔、顆粒性與連貫柔和性等等。

  4改變觸鍵的用力方式。在鋼琴觸鍵的用力形式方面,原則上是兩大類:或垂直方向用力,或水平方向用力當然,兩者之間會有多種交融變化形式來產生千變萬化的音色層次。柔和、連貫而圓滑歌唱的連奏需以水平方向可以使琴鍵以一種緩衝的方式受力,造成琴鍵的導傳系統改變鍵錘的擊弦方式,這將大大減少榔頭擊弦方式,這將大大減少榔頭擊弦的打擊性,從而改變發音的音質。水平方向用力方式體現於具體彈奏是一些類似推、來、掛、摸的觸鍵形態。

  5連奏要求更多地運用手臂的重量和尋求重量在指間平穩的流動轉移。重力從一個音一個手指平穩地移向另一個音另一個手指的連貫性和圓潤性的好壞優劣。

  6特殊地注意觸鍵後保持上部重力的傳導轉移,讓上部重力從一個音手指移向另一個音手指,務求聲音圓潤連貫。

  鋼琴的連音的練習技巧

  連奏要求交好的控制技術,要求手、腕、肘、臂等各活動部位的圓滑、平穩、協調。因此,對於幼兒學琴入門來說,的卻是十分困難的。過去的訓練程式就把這一訓練課題放到較晚的時候才學。儘管困難,哪怕僅僅是“胚胎”,僅僅是“雛形”,對連奏彈奏法的學習也要放到第一階段的“基礎底面”內容中去。

  輔導幼兒學習連奏,最要緊的是強調連貫如歌的聲音效果,啟發孩子對歌唱的想象,讓他們自己去追求想象中柔和優美的歌唱性聲音。急功近利,一味關在房子裡,撲在鋼琴上,並不一定就能學得好,如果把視野開啟,帶孩子聽音樂會、演奏家演出或錄音、錄影,在孩子的內心聽覺中樹立起優美動聽的歌唱性聲音概念,就遠遠會比非常孤立地去練習某種方法受益更大。

  但是,這決不是說手段上的嚴格練習不重要,相反,手段是通向目標的橋樑,必須從嚴訓連。學習連奏輔導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

  1 讓手指展平、貼鍵。

  從入門的落指、基本手型到基本彈奏動作,我們都一直強調著手指自然彎曲,保持半圓的手型。現在學連奏,突然又要求孩子把手指放平,我們一直在要求他們作基本彈奏動作時要注意抬起手指,現在卻又要求他們貼鍵,孩子們會感到不習慣。可彈琴不能只用一種方法,得給孩子們講清楚,這是連奏的要點,不會就得學,就得練,一定得嚴格做到。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只要認真要求,嚴格聯絡就能掌握。

  2 用緩慢的速度下鍵。

  要彈歌唱性,慢下鍵是求得柔和歌唱的聲音的最關鍵的一環,抓不住這一條就不會有歌唱性的聲音。練了音,丟了方法,實質上等於白練。家長的輔導在這些關鍵處顯得格外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把孩子們自己把不住的關把好,把孩子們自己要求不到的東西堅持到;把孩子們自己不夠嚴格的習慣堅持培養成嚴格的習慣。

  3 引導孩子改變非連奏中垂直用力的擊鍵方式,培養起水平方向的觸鍵用力方式來。

  觸鍵的用力方式關係到鋼琴發音的音質、音色、音量、在觸鍵技巧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事實上觸鍵速度是同觸鍵的用力方向直接相關聯的,慢下鍵同水平方向的用力形式緊密聯絡在一起,因此,要做到柔和歌唱的慢下鍵,最根本的一點要從改變用力方向的訓練上著手。

  4 強調連奏運用手臂中立。

  由於慢下鍵的控制很容易造成僵硬緊張,單單依靠手指是奏不出圓潤而有共鳴的歌唱性聲音的,這時手臂的運用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5 強調從一個手指到另一個手指的重量轉移。

  這是聲音圓滑連線的關鍵。倆系時要特別冷靜而有耐心,要細細體驗,專心傾聽。下面的練習對於圓滑連線和重要轉移可能會有益:

  6連奏的學習可從兩音的連線開始。

  手指上也可選在比較好控制的二、三指上先練。待有了體會再擴大到三音、四音、五音,逐漸把大指、四指、五指包括進來。另一方面,則是先作相鄰的音的連奏連線,再作相間音或遠距離音程之間的連奏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