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認準各弦徽位處泛音的方法

  泛音是古琴最富有魅力的音色之一,與按音、散音共同構成古琴的三大音色體系,如用天、地、人三才來寓意此三種音色的話,泛音應位於天,被譽為“天籟之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古琴如何認準各弦徽位處的泛音,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古琴泛音的發生原理

  通過左手在琴絃均分點處的虛按或虛點,以阻止整條弦的振動,只讓部分琴絃振動,部分音段的振動,便產生了古琴的泛音,左手所虛按的地方便是古琴的十三個徽位。

  其實古琴整條琴絃的所有的地方,都能把整條弦平均分成若干份,但我們人類耳朵所能接受的,也只是有限的幾等份。古人將古琴泛音的潛力發揮到了極至,十三個徽位,十三個分音點,恰好好處,不多不少,增之太繁,減之太簡。

  接下來,便從琴的徽位入手,一一解釋各徽泛音

  一、七徽——二分音點

  七徽把琴絃均分成兩部分,也是整條弦的二分音點二分之一處。“倍半相生”是古琴常用的一種生律法,無論是“五度相生律”還是“純律”,都運用到了“倍半相生”這一原理。

  什麼時“倍半相生”呢?

  就是琴絃加倍,則所發音為低八度,弦長減半,則所發音為高八度,故低八度為“倍”,高八度為“半”。以發音中國傳統的律管來打個比方,一個長10CM的管子,此管的音高為“1”,要想找出它的高八度高音“1”,便需把管子減半,重做一個5CM的管子即可此說僅指原理,成律並非如此簡單,管子的口徑、材料、吹奏方法等影響音高的因素有很多,如管子的口徑應隨之而變;反之想要找出它低八度的低音“1”,便需把此管子加倍,再做一個20CM長的管子即可管子口徑也應隨之而變。

  古代的“倍半相生”及“三分損益”便是從古代的管樂和絃樂上發現的,況古琴絃質內實,可隨手右彈左調,安其一弦便能兼取各音,所以古琴較律管用此律也更加清晰。七徽是整條弦的二分之一處,所以此處的泛音的音高便是此弦散音的高八度,以三絃為例,三絃的散音為“1”簡譜記作低音“1”,此處只是做一參照而已,那麼七徽泛音的音高便是其散音的高八度——高音“1”。

  結論:七徽==散音的高八度

  二、五徽、九徽——三分音點

  五徽和九徽是琴絃的三分音點,即把古琴均分成了三等分。先說九徽,《如何定弦》一文中已經提到九徽按音為本弦散音的子音,即與散音成五度關係,如果三絃散音為“1”,那麼此處的按為即為“5”,泛音也由典型的“三分損一”所生,故九徽處的泛音也為“5”,只不過要比按音高一個八度而已,所以九徽處的泛音為高音“5”,與此弦的散音相差一個八度又加一個五度。根據“相同分音點泛音等高”也有特例,下文詳解的原理,所以五徽處的泛音,也為高音“5”,與此弦的散音相差也為一個八度+一個五度的關係。

  結論:五徽、九徽==散音的八度加一個五度

  三、四徽、十徽——四分音點

  四徽、十徽與七徽等同為琴絃的四分音點,即把琴絃均分為四等分。七徽上文已經得出結論,為該弦散音的八度音,此處先放下不提。另外,我們先換個角度來看一下另外的兩個徽,四徽是七徽至嶽山這一部分琴絃的二分音點,也就是四徽又把這一段均分成了二份;同理,十徽也把七徽至龍齦這一部分均分為兩部分,那麼我們再套用“倍半相生”的原理,十徽與四徽便為七徽處的高八度,與該弦的散音也為同一音,只不過又高了一個八度而已,即與該弦散音相差兩個八度,還用上文的三絃散音為“1”舉例,那麼四徽與十徽處的泛音便為倍高音“1”。

  此處又出現一個矛盾,即上文所提到“相同分音點泛音等高”的原理,七徽與四徽、十徽也同為該弦的四分音點,為何音高與四徽、十徽又相差一個八度呢?

  我們也別忘了,七絃不僅為琴絃的四分音點,同時也為該的二分音點,換言之,七徽為該弦的四分之二處,用分數的形式記錄便為2/4,其實在數學中一般是不這樣記錄的,2/4只被記錄成1/2,所以此處要衍成了一個原則:“泛音就近不就遠”,即該徽的泛音,只算第一次均分時的一個分音點,也就是較小的一個分音點,即只算它的二分音點,而不算它以後又被做為新的四分音點及六分音點。

  所以七徽雖與四徽、十徽一樣為四分音點,但他們的泛音音高卻不相同,只不過為同一個音而已。同樣的問題也出在下文琴絃的六分音點上。在六分音點中,七徽、五徽、九徽也與二徽、十二徽一樣,同為琴絃的六分音點,但七徽與五徽、九徽,五徽、九徽又與二徽、十二徽處的泛音也各不相同,原理同上,下文便不一一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