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醫患溝通技巧

  “掌握所有的醫學專業知識並不意味著具備臨床溝通技巧,而這不是天生的,很多研究表明有效的臨床溝通技巧可以通過培訓習得與提高,其效果將會持續終生。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01

  1、 患者和家屬,你為什麼總是惱怒?

  當患者和家屬對護理或治療有所不滿時,他們會變得憤怒、焦慮、心煩。甚至在醫療或護理過程一切順利時,他們也可能產生同樣的情緒。這往往反映了他們面對自己或親人的疾病時所感到的無助和失去親人或害怕失去親人的悲傷。同時,憤怒也可能是內疚的表現,例如,長期疏遠的親屬趕來要求醫生用盡所有手段救治患者時可能會表現得非常憤怒。有時,強烈的內疚或悲痛的外在表現就可能是憤怒。患者或家屬很可能會將這些情緒發洩在醫務人員身上,即便他們並沒有犯錯。

  2、醫生,你要穩定局面!

  當人們產生憤怒情緒時,說話往往會提高音量、加快速度。他們似乎在以威脅的方式侵犯著你的個人空間。這時要運用溝通藝術來予應對,而很自然的反應就是跟上他們的語速和音量。  但是當你講話速度相當快時聲音必然會尖厲刺耳也容易讓人感覺你很心煩並且覺得你控制不住局面。然而,如果...你說話...慢下來...,聲音...聽起來...會很鎮定...,讓人感覺...你能...掌控...整個局勢。另外,當你降低語速時,聲音會變得低沉,顯得莊重。快的語速尖厲的聲音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所以,試著保持鎮靜,做個深呼吸,下意識“降低聲音、放慢語速”進行交流。

  3 醫生,要記住這些實用小技巧!

  安全第一。注意患者及其家屬與門的位置關係,確保在他們有暴力傾向的情況下,自己能夠很快離開,防止被困在房間裡。  與患者保持一定距離。這一安全措施也可防止患者產生不舒服或受威脅的感覺。  如果條件允許,離開公共場所,與患者或家屬在安靜的地方進行交流。同時,為了確保安全,告知其他同事自己的去向。

  4投訴,道歉與解釋,一切都沒那麼難

  患者和家屬會因所接受的或未接受的醫療措施產生失望或憤怒情緒,通過有效的溝通技巧,這種情況可以得到控制。有效的溝通技巧包括對情況作出詳細的解釋,真誠地道歉,保證將採取措施確保同樣的事情不會再次發生,等等。如果這些溝通技巧都沒有產生效果,患者可能就會採取正式投訴的手段。投訴經常是針對不良事件,但是並非所有的投訴都是源於不良事件。同樣,也並非所有的不良事件都會引起投訴。

  02

  預防為主的針對性溝通:在醫療活動過程中,主動發現可能出現問題的苗頭,把這類家屬作為溝通的重點物件,與家屬預約後根據其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溝通,例如在晨間交班中,除交接醫療工作外,還要把當天值班中發現的家屬不滿意的苗頭作為常規內容進行交班,使下一班醫護人員有的放矢地做好溝通工作。

  交換物件溝通:在醫生與患者家屬溝通困難時,另換一位醫生或主任與患方溝通;當醫生不能與某位患者家屬溝通時,換一位知識層面高一點的患者家屬溝通,讓這位家屬去說服其他家屬。

  集體溝通:對患有同種疾病較多的患者,醫院可召集家屬,以舉辦培訓班的形式進行溝通,講解疾病的起因、治療及預防知識。這種溝通,不但節約時間,還可促進患者間的相互理解,使患者成為義務宣傳員,減少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

  書面溝通:為了彌補語言溝通的不足,醫院實行了書面溝通,把一些常規問題印到書面上,便於患者家屬翻閱。例如,新生兒病區因無人陪伴,家屬完全不瞭解病兒的治療、生活情況,除有限的探視外,醫務人員還將寶寶在病區一天的餵養、洗換、護理、治療等共性情況以及出院隨訪,餵養護理知識等編成小手冊,發給每位入院嬰兒的家屬,達到溝通的目的。

  協調統一溝通 :當下級醫生對某疾病的解釋拿不準時,先請示上級醫師,然後按照統一的意見進行溝通;對診斷尚不明確或疾病惡化時,在溝通前,醫護人員要進行內部討論,統一認識後再由上級醫師與家屬溝通。

  實物對照溝通:某些疾病,口頭和書面溝通都困難,可輔之以實物或影視資料溝通。比如對先無性心臟病患兒的家屬,醫生可用心臟模型結合畫圖進行講解,家屬就會形象地瞭解疾病到底出現在哪個部位,如何進行手術修補等;再如骨科患者,患者家屬不知道骨病在什麼位置,骨科醫生便拿出人體骨架,用通俗的語言給患者講解。
 

1.醫患溝通技巧心得體會

2.醫患行為與醫患溝通技巧 心得體會

3.學習醫患溝通技巧心得3篇

4.如何建立良好的護患溝通技巧

5.護士溝通交流技巧

6.學習醫患溝通技巧心得體會3篇

7.有效的溝通技巧

8.說話的魅力——35個讓人舒服的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