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讀書心得體會文章

  在實踐論中提到了感性認識是對於事物的現象方面、事物的側面、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絡;而理性認識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在聯絡。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讀《實踐論》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篇一

  毛澤東同志的這篇實踐論主要論述的是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這篇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觀念和理論,是指導現當代中國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偉大成就的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是科學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同志的實踐思想是我們黨執政的指導思想,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在今天,對於指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堅持科學發展觀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特別是要求入黨的大學生就更應該研讀這篇文章,從中學習辯證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這就告訴我們人類的一切認識都是從生產活動中得到的,然後再用這些認識來解決人類生活問題。這就是人類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比其他理論先進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毛澤東同志正是學習了馬克思的這一基本原則,把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理論相結合,才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在這篇文章中論述到“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人們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觀外界的規律,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要想知道自己的認識或理論是否正確,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就好比如我們做應用題一樣,要想知道我們做的是否正確,就必須把我們的結果代到實際問題中去檢驗。這也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所以,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

  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還論述到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於該覺階段。第二部,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這告訴我們,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實踐。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感性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是認識的深入階段。“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這就教導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從感性的認識經過深入的思考,然後躍進到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的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認識是從實踐開始的,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必須再回到實踐中去檢驗。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於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於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這就告訴我們,要完全的解決問題,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達到預想的目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被成為真理,就是在於它們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更重要的是它們在被後來的革命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實踐中所證實,然後又在實踐中被豐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於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真理一定是符合邏輯的,但符合邏輯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得到最終的證明。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這就是真理的發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迴圈往復以至無窮,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這就是認識發展的總過程。

  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就是我讀毛澤東同志《實踐論》的心得,也是我所領悟到《實踐論》的精華內容。

  篇二

  毛澤東的《實踐論》寫於1937年7月,當時中國共產黨內部存在嚴重的“左”傾和“右”傾的錯誤思想,這些錯誤的實質就是主觀和客觀相背離,認識和實踐的不統一。這些錯誤一旦擴大將導致中國的革命的嚴重損失,問題很嚴重。毛澤東深刻的認識到了這一點,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的觀點去揭露這些錯誤,目的就是要達成黨內思想的一致,進而來指導中國革命,確保中國革命的勝利。

  一、真理的標準和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真理是這樣定義的:“真理”是一個認識論概念,是標誌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①從其定義來講真理已經是對於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是符合客觀世界的。真理的標準是衡量某種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從其定義來看這個尺度就是客觀的外部世界。這絕對不能和檢驗認識是否真理性的標準混為一談。因為“檢驗”顧名思義就是要把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聯絡起來,當然這一點客觀世界是永遠無法解決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離開人的活動而獨立自存的外在客觀世界不會把主觀認識同客觀現實加以比較對照,因而無法判明某種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②。

  從以上的推論,我們得到真理是和外部世界一致的認識,一致性程度和真理是成正比的。那麼,怎麼樣來判斷某一種認識和客觀世界一致與否,一致的程度有多大。這裡就會引申出另外的一個問題――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這當然不是由客觀世界來完成的,這個上一段做過相應的論述。既然不是由客觀世界來檢驗,那麼檢驗的標準是什麼呢?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這是由實踐的特點和真理的本性決定的。實踐具有的普遍性和直接現實性這兩個基本的特徵使其承擔了檢驗認識具有真理性的標準。普遍性很好理解,人們時時刻刻在進行生產活動的實踐,這種實踐貫穿於我們生活的始終。馬克思所說的直接現實性有兩層含義:一是實踐本身就是直接的現實;二是實踐可以使得不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理論變為直接的現實,並檢驗它與客觀世界是否符合和符合的程度。直接現實性有點抽象,舉個很好理解的例子:回到家了,你很想吃媽媽做的紅燒肉,但是在看見真正的紅燒肉之前你對它只是一個印象,想象著它是什麼顏色,什麼味道等等,等到這盤菜直接放到你的面前你就真正的感覺了它。這就是實踐可以把不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理論變為直接的現實。

  二、邏輯證明和人類的感性經驗活動在檢驗認識真理性過程中的作用

  邏輯證明在檢驗認識之真理性的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在數學和科學的領域中,邏輯證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拿數學的例子來說,“在一個平面內,三角形中三個內角和等於180度。”這個定理是靠邏輯推理來證明的。雖然大家都說這一公理是通過人們許多次的實踐活動來證明的,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否認邏輯證明在數學領域檢驗認識真理性比實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這樣的驗證是很簡便的,節省大量時間使得我們可以去從事其他的事情。當然了,我們學生所接受的書本知識也是同樣的道理。書本上的知識從其本質來說是人類通過無數次的實踐活動總結出來的精華,我們後代直接進行學習。

  其次,我們來談人類的感性經驗活動在檢驗認識真理性標準中的作用。我們都知道人類的認識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種。怎麼樣檢驗感性認識的正確與否?大家肯定會回答:當然是感性經驗活動。大家都說頤和園的十七孔橋是非常漂亮的,只要你親自去一趟便知道真偽了。但是,感性經驗活動只是使用於判斷非常簡單的認識正確與否,它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實踐的作用。感覺經驗在一定的條件下很可能是錯誤的,比如說我們看到的筷子插在水中就變彎了,其實它仍然是直的;我們看見的晚上的月亮在不停的移動,其實是我們所處的地球在自轉而已;第二,相對於理性認識來說,感性認識有了自身的許多侷限性。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到了感性認識是對於事物的現象方面、事物的側面、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絡;而理性認識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在聯絡。概念同感覺,不但是數量上的差別,更是性質上的差別。③所以說,歸根到底,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根本的標準。

  三、實踐檢驗認識真理性的過程

  實踐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這一過程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和輕鬆。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實踐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在反覆的實踐過程中檢驗認識是否與客觀世界相一致和一致的程度的。

  首先,我們得確定實踐的物件,就是說實踐來檢驗什麼認識。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的的初期,我們學蘇聯走城市包圍農村的道路,認為這樣的道路可以取得革命的勝利;其次,根據實踐的計劃來實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依據城市包圍農村這一理念來進行革命;第三,分析結果。在實踐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發現:這條道路在中國的這種特殊的國情下是行不通的。分析結果這一步是很關鍵的,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來分析現在的結果取沒有取得最初的預期效果。但是我們並不能果斷的說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就是謬誤,取得了最初的效果才是真理。這是因為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過程的限制客觀過程的方面及其本質尚未充分暴露。④由於實踐中發生了之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問題,致使我們的實踐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第四,就是要根據分析,重新制定計劃。就拿城市包圍農村這一路線來說,中國共產黨經過了失敗後,也從其中得到了教訓,改正了自己的思想使其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轉為“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取得了革命的初步勝利。毛澤東所謂的“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最後,就是要把重新調整後的計劃再次付諸實踐,進行如上的過程,這樣人們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就會更加的深刻。這個過程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以上就是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的唯一的、根本的標準的幾點理解。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的實踐觀,恩格斯稱是“包含著新的世界觀萌芽的天才的第一個檔案”,可見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在整個哲學史上的重要作用。在通過這篇文章我更進一步的明確了:真理的標準是客觀世界,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是實踐。邏輯證明和感性經驗活動在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活動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實踐是其最根本的標準。檢驗認識真理性的過程是一個及其複雜的過程,人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的深化自己的認識,進而提高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篇三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著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為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著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

  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說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內容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一定適用於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區域性性和偶然性:某種區域性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全域性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一定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脫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同,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形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侷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區域性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明普遍結論;而唯有藉助於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區域性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形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明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說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但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群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小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能夠極好的說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我想,犯經驗主義的結果就是,決策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後“鼻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一酸眼淚流下來”。

  實踐要注意總結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為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況,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為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形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迴圈。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