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活隨筆感悟之時光公車

  時間的公車載著我們走過人生的四季,從初生走到死亡。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我們,總要學著長大,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去旅行。我們早已習慣了一個人,每一天漫無目地的,從一個終點到另一個起點,來來去去,兜兜轉轉,像一場無奈的輪迴。時間,卻依然堅定地、緩慢的走著,留下我在原地徘徊。不願回頭,也不敢向前。不願回頭是怕看見曾經天真的自己;不敢向前,是怕前路茫茫,不辨方向。

  曾經,愛上了坐公車的感覺。一群不認識的人,搖搖晃晃的擠在同一輛車上,忙亂的擁擠,低聲的抱怨。為了同一條線路上不同的地點,短暫的相遇又分離。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冷淡和疏離。更多的人還是願意注視著窗外,在那裡,有和他們一樣忙碌奔走,為了生活的人們。孩子揹著沉重的書包,為了成績努力;大人揹著沉重的責任,為了生活奔波。他們的臉上都是一樣的神情,焦躁而急迫。在窗外閃過,我們,都沒有時間,為了誰而停留。

  常常搭上公車,在那一小塊玻璃裡看外面的人群。看他們臉上的表情,看他們匆匆的背影。玻璃窗上倒映出我的影子,淡淡的看不出表情。但我知道,窗裡窗外,我們都是一樣的神情,一樣的行色匆匆。直到有一天,當我無意中望出去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孩子。他與別的孩子沒什麼不同,只是年歲較小,更加的活潑好動。我看到他的時候正是車將要開動的時候。那個孩子在路邊奔跑,他將公車作為了賽跑的物件。他緊張的小跑著,不時回頭看公車是否有追上來。他略顯瘦小的身體套在寬大的校服裡,隨著他的跑動,紅領巾也歪在一邊。但他對此毫不在意。看到這一幕,我猛然的笑了,為這孩子的可愛和天真。但公車很快發動,只是幾瞬就將那孩子遠遠落在後面。我努力向後的張望,卻只看到他快速縮小的身影。行進的公車帶著我走向了下一個風景,我知道,下一站會是一樣人潮洶湧。卻再也沒有了那樣的純真可愛的孩子。

  那樣的孩子,恍然讓我覺得他是從我們失落的童年歲月中奔跑出來的。提醒我們那些遺失在角落裡的純真年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總是感慨時間的變化,歲月的流逝。我們更多的是懷念過去。似乎時間越久遠,記憶越是清楚明白。我們記得小時候一塊糖的甜美,一朵花的芳香,一隻冰淇淋的滑糯……對於現在的事情,我們總是選擇忘記。我們總是會為此找尋各種藉口,卻從不承認其實我們都不願長大。我們的心裡其實一直都住著一個孩子——走失在歲月裡純真的自己。

  曾經我們渴望長大,渴望成熟。想一個人去旅行,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有一天,當我們真的走出來了,真的長大了,卻也真的失去了曾經的自己。我們看遍了世上的風景,卻再也找不回當初的自己。其實,我們的生活也像公車一樣,載著我們的,是時間的公車。在耳邊呼嘯而過的不是風,是時間。時間的公車載著我們走過人生的四季,從初生走到死亡。

  在那以後的日子裡,我去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人。他們都長著一樣的面孔,朦朧著,紗似的看不真切。我也見過很多孩子,活潑的,快樂的。但再也不曾見到像那樣的孩子,會傻傻的和車賽跑。再也不曾有過那樣的心境,有點好笑,又有點傷感。那樣頑皮而天真的孩子,又豈會不知他的速度與車無法相比,但追逐的一剎那,他是快樂的——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不是用玩具和美味堆砌出來的,油膩膩,黏答答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純粹的,透明的。

  或許,在那以後,在他長大的日子裡,他再也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他會和周遭的人一樣,帶著模糊的面容,擠上那一塊鐵盒子,搖晃著走向人生的終點。那時候,他自己都不會發覺,他已悲哀的長大。

  但我無論何時,從視窗望去,總會想起那一個孩子。緊張的,擔憂的,而又努力地想超越一輛行駛中的公車。那時候,在他眼中,車只是用來比賽的物件,而不只是代步的工具,死亡的牽引者。

  關於生活隨筆感悟之理性的人最感性,感性的人最理性二

  一個朋友做銷售,工作沒多久就喝出了明顯的啤酒肚。他說,喝酒是工作需要,很多專案,可能談了好久都沒什麼進展,但只要一次酒喝好了,就簽下來了。還有一個朋友很能討女友歡心。大家問其祕訣,答曰很簡單,在每次女友生氣、疑慮或者不開心的時候,無需太多廢話,抱上去親吻就可以了,百用百靈,屢試不爽。

  談判解決不了的問題,喝酒可以解決。爭論解決不了的問題,擁抱可以解決。

  推而廣之,理智解決不了的問題,情感可以解決。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直覺可以解決。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宗教可以解決。孔子解決不了的問題,莊子可以解決。

  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性的人其實最理性,理性的人反而很感性。假如一個人妄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得敗很慘,頭破血流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人類社會永遠都具有一種女性化的氣質——與其被說服,更願被感化;與其相信理智,寧願依賴感覺。

  如果你想說服客戶購買保險基金或者衣物首飾,並不需要跟她們講很明白那些產品究竟好在哪裡,你越努力那麼做,她們越容易覺得你是在忽悠她們,相反,你只需要讓她們從情感上信賴你,事情就成了。

  所以,一個人千萬不要以自己強大的邏輯水平和思考深度而自恃。即便你認為自己的邏輯再正確不過,無懈可擊以至完美,那又怎樣,再雄辯的說理也不如一個真誠的擁抱來得更加單純、更加美好、更加受用。

  一個真正理性的人,必定懂得用感性的手段來化解難題。注意,不是解決,而是化解。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理性思維有太多的侷限,而人是有靈性的動物,需要被感化。

  相反,過於執著自己的理智,以為理效能解決一切問題,這恰恰是不理性的。這種人根本就沒去考慮別人的感受,純粹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以自己的是為是,以別人的是為非。這種人理性的表象下是感性的本質。

  每個人的智力,都有其侷限性。每個人的理性,也都有其邊界。古典經濟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理性人”,如果人類果真有那麼理性,經濟學早就成為物理學的一個旁支了。而現代經濟學早已發展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它承認人類行為並沒有那麼理性。

  沒有誰能只憑借思考就解決這世界上的一切問題。牛頓、愛因斯坦都不行,何況你我。所以,不要試圖去想通一切問題,那樣只會讓自己陷入可怕的理性思維的沼澤。遇到想不通的問題怎麼辦呢?不要去想它,感受它就通了。《周易·鹹卦》曰:感而遂通。

  古時那些詩文寫得最漂亮的人,沒有一個是宅在書齋裡皓首窮經的。他們要麼寄情山水之間,要麼縱橫江湖之上。書上的東西都是死的,而生命是活生生的。他們一定要去親身感受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看秋去春來,冰泮雁回,才能對人世間的諸種美好體驗得無比真切。而不是枯心默坐,冥思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