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建築畢業設計論文

  建築空間與交通空間作為城市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網路的有效組織、城市綜合功能的延續、城市空間資源的綜合利用等方面本應發揮著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現代城市建築創作中傳統建築論文

  一、現代城市建築創作概況

  一現代城市建築體現傳統建築理念的問題經驗

  其實在我國現代建築創作中,設計者們一直都在追求傳統建築文化在現代建築中的成功運用。也有一些成功的建築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齊康先生設計的福建武夷山莊被評為“當代中國建築精品”,其設計順應自然環境,依山就勢,兼具閩北特色與江南婉約風格,頗具地方鄉土氣息,又有濃郁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山水樓閣,建築與自然的精巧契合成功地形成了渾然一體的建築格局。但在大多數的現代建築中,傳統建築的文化理念實質上被忽視,有的只是外在建築上的直接借用。現代建築創作要想獲得發展,那麼就需要設計者真正的理解傳統建築文化的思想理念,而不是當下建築中的照搬照套和成功模式的反覆模仿。

  二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

  1.民族文化精神的摒棄,盲目崇洋媚外:建築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是民族本身精神的一種體現。當下的建築設計者們在進行建築設計創作中,沒有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而是盲目引入西方建築的特色文化,丟失了我們民族建築的優勢。

  2.忽略當地地域文化特色:傳統的中國建築因地域不同各具特色。如北京故宮是皇家園林,氣場恢弘,規模龐大;而蘇州園林地處江南,其設計也充分展現出江南的婉約靈氣,建築精緻頗顯秀氣靈巧。現代建築大同小異,因此地域文化特徵漸漸弱化,難以從建築設計中得以體現。

  3.傳統建築文化的流失:當今社會,現代化程序日益加快,傳統建築越來越少。全球升溫,環境惡化,往昔的建築年代久遠,難免有所毀損。我們在思考運用傳統建築理念的同時,卻沒有注意到傳統建築的急劇流失。這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都是一巨大沖擊和挑戰。

  三漠視傳統建築文化的原因

  1.人才匱乏,大眾文化內涵缺失: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普遍缺乏藝術方面的教育薰陶。大眾在建築方面的審美大都沒有較高的水平。對於建築方面的人才,其對於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沒有深刻地理解和認識,在設計中難以將傳統建築理念的內涵成功運用到建築設計中。結果大多情況下,傳統建築文化也因此而被棄之不用。

  2.西方文化的衝擊,傳統建築理念應用流於形式;:簡便快捷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擠壓,人們精神膚淺。在建築設計中,快餐文化也成為流行。直接將傳統建築的一部分新增到現代建築中,不倫不類,傳統的建築文化理念失去價值,流於形式。

  3.傳統建築文化博大精深,存留少: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我們不能直接照搬照套傳統的建築理念。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這在技術和藝術手段上都有一定困難。傳統建築的流失就是傳統文化的流失,這對於現代建築設計的運用也形成更大的障礙。

  二、傳統建築文化在現代城市建築創作中的應用

  一在現代建築創作中融入傳統理念的必要性

  1.傳統建築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獨具民族特色:建築大師樑思成說,“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意義即在於此,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木質房屋,恢弘殿宇,亦或是精美園林,而是我國曆史長河中人民思想彙集成的實體,是偉大勞動人民技術手段藝術精神的合二為一。現代建築創作中,缺失了我們民族本來的建築風格面貌。將傳統建築文化理念具體應用於城市建築中,既有利於促進城市建築整體的協調美觀,突出城市自己的地方特色,又有利於繼承發揚我國傳統文化,體現我們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藝術。傳統建築的文化理念在現代建築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之大無可替代。

  2.文化傳承需要在建築設計中體現: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使得我國傳統優秀文化被人們有所摒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在方方面面都加以努力,包括將建築文化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現代城市建築創作中,以此集文化建築於一體,向全世界展示我們的中華文化。

  二創作手法的借鑑學習

  1.傳統符號的運用:傳統建築符號本是實物,其價值就在於勞動人民所賦予的寓意。傳統建築觀念在現代建築設計中的成功運用,並不是指將傳統建築中的部分挪到現代建築中,而是將建築符號所代表的意境神韻應用到現代建築中,把握其中的精神韻味進行設計。

  2.傳統形制的運用:傳統建築構造精緻精巧,形狀各異。在現代建築設計中,要敢於創新,活學活用傳統建築的體制,理解傳統建築文化的內涵所在,建造出富含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現代建築形制。

  3.傳統材料的運用:傳統建築大多以木材、瓦片為主。現今社會,新興材料不斷湧現出來。但是傳統材料的適當運用既可以增添文化特色,也有利於節約成本。

  三、思想理念的借鑑應用

  一天人合一理念

  古代勞動人民尊重熱愛自然,在中國傳統建築中,他們追求建築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增強人民生活居住的舒適感和視覺效果上的美感。現代生活中,人們越來越追求簡便舒適,交通便利,健康的生活品質。因此,純粹意味地強求建築與自然配合建造並不現實。設計者在追求這一理念中,應該儘量把握其本質。

  二中庸理念

  中國古代人民講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謂之中,這是中庸的本質所在。在建築設計中,要合理學習應用中庸思想,不過分強調建築的特色風格,要考慮建築的整體效果,在格式色彩上都勻稱的表現出來,因地制宜。沒有一部分凸顯,但各部分都配合得當,整體的效果大氣樸實。同時也要注意現代元素的配置,不固守傳統建築的全部,防止純粹復古,失掉現代建築的優勢。

  三樸實純真理念

  古代的建築之所以能夠成功保留到現在,一方面體現了建築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設計者對於建築負責的態度。現代多數建築工程竣工迅速,簡單卻也粗糙。設計者應該借鑑傳統建築文化中設計者們的樸實純真的建造理念,力求設計出成功的建築作品。

  四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堅持要走的道路。同樣,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建築的設計創造應該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突出綠色建築、綠色文化的設計。在材料的運用上要注意環保節約,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

  四、現代建築創作的前景

  我國現代建築創造的未來在哪裡?樑思成這樣說,“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這位為我國傳統建築的保護作出極大貢獻的偉人為我們指出了我國現代建築創作的前景和未來。傳統建築中體現的文化內涵豐富,值得我們不斷挖掘和學習。盲目地復古和一味地追求西方建築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我國現代建築的未來,就是要不斷學習傳統建築文化中的精髓靈魂,然後將之與現代科技技術手段相結合,建造出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建築工程。

  五、結語

  綜合以上看來,對於傳統建築文化在現代城市建築創造中的應用,不單單是對傳統建築形體的運用,更需要在深刻認識和理解我國傳統文化後基礎上,從建築的思想理念和創作手法等多方面進行學習運用。建築是文化的實物體現,發展發揚中華民族的文化需要我們不斷地在現代建築的設計創作中進行研究學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齊心協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值得我們探索應用的價值,我們一定要合理利用這些豐富的資源,不斷髮展完善中華文化。

  範文二:城市建築退線控制研討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防災救災通道。在汶川大地震等災害事故中,街道兩側建築物倒塌後造成街道堵塞是地震的重要次生災害,對災後的救援工作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適當加大重要街道兩側的建築退線,也是為了確保一旦建築物倒塌後,倒塌建築物不致於阻礙城市應急交通的疏散。建築退線區域為未來城市發生災難時疏散人群提供了預留空間。

  現階段城市交通擁堵已成為各大城市的“通病”,隨著機動車數量的急劇增加,原有的道路往往在短時間內就不堪重負,需要通過拓寬或是渠化、高架等措施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建築退線區域也是為將來城市道路拓寬或升級預留空間。

  事實上,對城市街道日照的考慮源於美國紐約市城市設計中對街道的日照保護控制,重點在於保證城市街道在白天有一定的連續的日照時間。然而,紐約市出臺該法令,源於城市地處高緯度地區,氣候相對寒冷,需要一定的日照時數,避免街道出現24小時的陰影空間。我國南方城市尤其是福建省南部城市,陽光充足,太陽高度角高,氣候炎熱,街道考慮的重點是遮陽而非日照。因此,我國的一些城市並不一定適用該控制要求。

  建築退線控制也是保證城市景觀營造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城市的主要景觀道路上,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控制建築退線,否則失去人性尺度的街道介面往往成為割裂城市空間的鴻溝,對城市景觀的整體性造成破壞。

  現行規劃管理技術規定運用誤區

  一般而言,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對於城市規劃管理起到了規範統一、管理一致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現階段實際操作中由於存在對相關規定的較多誤解,使實際的規劃編制與規劃管理偏離了規劃管理技術規定製訂的初衷。

  誤區一:盲目尊崇管理技術規定的退線控制由於管理技術規定為地方性法規,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很多實際工作中出現盲目按照管理技術規定中的退線要求進行規劃編制及管理的現象,殊不知,這恰恰偏離了管理技術規定製訂的初衷,導致城市出現千篇一律的街道介面。實際上,管理技術規定在制訂退線規定時,考慮到城市建設的多樣性及複雜性,必然會選擇相對摺衷,或者說通用性強的要求。具體專案由於其城市景觀、街道介面、建築功能等情況千差萬別,一味地按照管理技術規定確定退線,反而會對城市景觀造成破壞。如圖1所示,紅框範圍為某專案的擬開發地塊,其周邊已形成完整的“街牆”效果,如一味地照搬管理技術規定中的退線要求,則將對已形成的“街牆”效果造成一定的破壞。

  誤區二:按建築高度的比例後退道路紅線按建築高度的比例後退道路紅線如上文所述源於美國,其目的是為了保證街道採光、通風,避免建築物對城市街道造成過多的壓迫感,以保證日照時間。然而在實際中,這一控制卻成為標準規範為我國大部分城市所引用,並逐漸演化為按一定的建築高度後退道路紅線的強制性規定②。這不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浪費,同時也造成了鋸齒形街道介面的出現圖2,與管理技術規定製訂的初衷相去甚遠。事實上,我國大多數南方城市地處低緯度區域,不同於北美高緯度地區需要較多的陽光照射,需要的不僅僅是陽光,而且還需要一定的遮陽場地,因此是否必須按照建築高度的比例後退道路紅線,值得規劃師深入思考,而非簡單地對規定照搬使用。

  正確對待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的運用

  在我國城市建設的初期,由於經費少、建設時間短等多方面原因,城市規劃編制往往無法及時跟上城市建設的程序。在這一時期,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可以保證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專案的審批,並可基本滿足專案建設的要求。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大部分城市中心城區已進入城市化的中後期,建設速度逐漸放緩。經費及建設時間不再成為城市規劃編制滯後的主要因素,各個城市完全有條件針對專案的具體情況,編制規劃尤其是城市設計,來取代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千篇一律的控制。這裡應特別強調規劃的編制應從實際出發,以城市景觀為著眼點,確定退線控制,避免仍按照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編制規劃的情況出現。

  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中對建築退線的控制是針對各大城市較為普遍的情況,無法預料更多、更復雜的實際建設情況。因此,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對於建築退線的控制應兼具剛性與彈性:①剛性控制,即在考慮建設專案的一般情況下,因工程施工、市政管線、道路拓寬等因素所必須預留的建築退線空間。此類控制為最低限度的控制,即一般建設專案的建築退線需至少大於或等於規劃管理技術規定要求的建築退線控制要求。在特定情況下,對於工程技術經過充分論證或採用新技術、新理念的建設專案,允許其在論證後採用較規劃管理技術規定要求低的建築退線控制要求。②彈性控制,即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並不對所有型別建設分建築高度、型別提出具體的建築退線控制要求,而是讓規劃管理者進一步編制具體地塊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或是城市設計,並對具體專案提出建築退線的控制要求。其中,對於城市的重要街道,必須編制城市設計或詳細規劃以指導規劃管理控制。在上述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下,一方面城市重要街道景觀根據彈性的控制要求,不會因為盲目遵守規劃管理技術的規定而被破壞;另一方面,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規劃滯後或是建設時間短,城市規劃者可根據剛性的控制要求提出具體的退線控制要求,以保證建設專案的推進。

  建築退界範圍內的規劃管理與控制

  建築退界範圍是在某種意義上介於城市公共與私密空間之間的空間。在土地權屬上,它歸屬於土地所有權者,同時,其外部屬性又極大地影響著城市的景觀,體現出公共屬性的特點。在城市規劃的編制中,通過建築退線、建築貼線率的確定等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範沿街建築佈局;通過對建築外立面色彩、材料、屋頂等元素的控制,控制街道的整體性。但是,建築退界範圍的規劃設計卻甚少受到關注,一些土地所有者認為該區域為自身所有,便隨意地按照自我意願佈置綠化、停車設施、雕塑小品等元素,導致城市外部空間的無序性。而城市規劃管理者重點關注城市街道、廣場等公共空間,缺乏對該部分空間的重視,認為建築已按規定退足紅線,那麼該怎麼建設就由業主自行確定,缺乏整體性考慮。

  事實上,建築退界範圍是城市外部空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景觀整體性、一致性的重要體現。城市規劃應重點從以下3個方面規定建築退界範圍的控制要求。

  1建築退界範圍內的土地使用要求。建築退界範圍內的土地使用型別大致包括停車、廣場、綠化、車道、步行道五類用地。從城市景觀看,首先,綠化帶應儘可能沿道路紅線一側佈置,以增加城市道路的綠量,同時形成城市道路與建築物間的有效隔離;其次,廣場或是步行道應緊鄰綠化帶佈置,形成舒適的生活步行空間,特別是各地塊的步行道應儘可能連續,避免出現人為的步行障礙;最後,車道及停車空間應儘可能接近建築,並應通過綠化進行遮擋圖3。

  2建築退界範圍內的綠化規定。綠化是建築退界範圍內常見的景觀元素,應相對統一同一街道綠化的佈置模式,有意識地營造連續的綠化景觀,使之成為城市街道綠化的重要補充。

  3機動車出設定的規定。機動車出的設定應儘可能避免對連續步行道的穿越,當機動車出確需穿越步行道時,應採用避讓步行道的做法,一方面保證步行系統的連續性,另一方面也提醒機動車駕駛員在出處降低車速,保證行人安全圖4。

  結語

  對建築退線要求的探討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它看似只是幾個簡單的控制資料,但卻對城市建設帶來重要的影響。事實上,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不可能也沒必要提出簡單、唯一的控制要求,要求各項建設都必須遵守。本文僅對建築後退道路紅線的離界距離與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初步思考,至於如何從建築型別、街道空間、城市景觀等角度更為科學地制訂建築退線的控制要求,還待業界同仁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