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學本科論文

  醫患溝通的橋樑和紐帶就是護理人員,和諧融洽的護患關係可以醫務人員同患兒的親和力,同時能夠消除許多護患間的矛盾和衝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兒科護理學教學質量點撥

  摘要:總之,“思維點撥法”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思維點撥”,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就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由於“思維點撥法”具備上述優點,所以大部分學生歡迎採用這種教學方法。

  關鍵詞:兒科護理學;教學

  1思維點撥法

  1.1質疑點撥學貴有疑,教師通過從不同角度的設疑、質疑、答疑,點撥思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其參與意識,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積極性。質疑點撥得當,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當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時,就加深了對構成問題條件的認識,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這種質疑點撥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轉換思維方式和提高思維水平,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廣闊,也有利於把課堂討論引向深入。

  1.2舉例點撥就是在授課過程中,舉出恰當的例項,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引申到所要解決的比較抽象、難懂的問題上。舉例不僅可使深奧的理論通俗易懂,複雜的問題簡單明瞭,而且有助於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很多抽象的理論,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還是似懂非懂,但一經舉出一兩個典型例子,就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1.3講評點撥錯答講評更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在回答問題、做作業、考試時難免答錯、做錯,關鍵是學生如何對待和處理自己或別人在學習中的錯誤。有的學生為分數而學,認為反正已經錯了,改了也不能加分,因而一錯再錯;有的認為那是別人的錯,與己無關,其結果是別人走的彎路自己又走一遍;有的只是對對答案,而不分析錯誤的根源,就錯論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此,筆者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試卷或分析教學反饋中各種錯答資訊,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整理,利用一定的時間,採取一定的方法和學生一起講評、分析。

  2實驗方法與對比結果

  2.1具體做法

  2.1.1物件2007級高護班。2007級11班46人,2007級12班45人。

  2.1.2內容兒科護理學專科教材。

  2.1.3方法11班為實驗班採用“思維點撥法”。12班為對照班,採用“傳統教學法”。“思維點撥法”的教學模式為:預習—自學—討論—發言—總結—測驗。預習:課前教師按教學大綱要求給學生布置預習題。自學:課上學生按教師設計的問題討論綱要深入自學教材。討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討論。發言:小組派代表回答老師所提問題。總結:教師針對討論發言中存在的問題予以糾正並對本次課的重點內容加以總結。測驗:結合所學內容以筆試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2.2實驗結果

  2.2.1為檢測兩種教學方法的效果進行同命題考試結果見表1。表1兩種教學方法授課考試成績

  兩種教學方法除第一次考試結果經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從表1結果可見,“思維點撥法”教學效果明顯高於傳統教學法。

  2.2.2學生反饋資訊為檢測“思維點撥法”的教學效果,筆者在課程結束時對實驗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贊成者為35人,佔該班總人數的76.1%;不贊成的8人,佔17.4%;沒有表態的3人,佔6.5%。可見大多數同學表示贊同,只有少數人表示反對,這主要與智慧與心理素質有關。

  3討論與體會

  3.1“思維點撥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考試結果可見,實驗班除第一次結果較低外,以後均處於領先,而對照班成績呈下降趨勢。這說明“思維點撥法”的教學效果明顯高於傳統講授法。因為“思維點撥法”注重的是啟發,培養的是自學能力,所以它能調動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習成績顯著提高。最初實驗班成績較低是因為開始實行該教學法時學生不習慣,各方面能力還不適應之緣故。

  3.2“思維點撥法”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運用“思維點撥法”可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提高閱讀、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多年來,傳統講授法給學生養成的習慣是隻注重筆記而輕視書,他們的學習是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目的,很少有人發現和提出問題,不能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思維點撥法”則不然,該教學法通過設疑、引導、啟發、討論等方式,不但能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索和發現問題,而且還能夠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新晨範文網

  3.3“思維點撥法”有助於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我們在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雖然思維能力較強,但表達能力較差,原因是緊張,缺乏鍛鍊。通過課堂討論、發言、提問等訓練,他們克服了緊張狀態,表達能力明顯提高,鍛鍊了日後與患者溝通的能力與技巧。

  3.4“思維點撥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中採用“思維點撥法”雖然講的內容少了,但並非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該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師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加強相關學科的研究,擴大知識面,不斷提高自身水平,這樣課前才能制訂出適應學生能力的討論綱要,課上才能出色地指導學生討論並及時準確無誤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4小結

  總之,“思維點撥法”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思維點撥”,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就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由於“思維點撥法”具備上述優點,所以大部分學生歡迎採用這種教學方法。實踐也證明運用該法確實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它不但開發了學生智力,也為培養開拓型、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成都市各級醫院兒科普通病房護理人力資源配置現狀調查萬興麗; 馮先瓊中國護理管理2013-02-15

  2、高等護理教育中兒科教研室的建設馬蔭楠; 李文霞; 孫榮中華護理雜誌1995-08-05

  範文二:多媒體兒科護理學教學作用

  摘要:多媒體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是現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起到了傳統教學難以達到的效果,深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關鍵詞:多媒體;兒科護理學;教學

  隨著多媒體、網路技術的普及應用和學校硬體設施的發展,護理教育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護理教師採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能使課堂衝破時空的限制,豐富了教學內容,為學生個性、素質發展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對改革教師教學方法和應用現代化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近年來,該教學模式已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手段,並在兒科護理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比以黑板加粉筆為主的傳統教學有著諸多優勢,但同時也存在需要注意的問題。

  1多媒體課件在兒科護理學課堂中的優勢

  1.1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兒科護理學的興趣。多媒體技術能綜合、及時地處理多種形式的資訊,如文字、圖形、影象、動畫、音訊和視訊等,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及授課要求,事先將授課過程設計編排好,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裡,將板書、掛圖、錄影等集中到課件裡,使內容豐富而詳實,節省了板書、幻燈、掛圖的時間,緩解了學時少、教學內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識傳遞速度,加大了課堂資訊量。同時多媒體課件在以教學大綱為基礎的同時,隨時更新,穿插本學科新技術、新知識,從而增加學生學習興趣[1]。

  1.2圖文聲像並茂,通過多感官刺激提高學習效果。人的學習過程是通過自身的眼、耳、手、鼻、舌身等感官把外界資訊傳遞到大腦,再經過分析、綜合,從而獲得知識與經驗的過程。有研究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70%[2]。使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聲音、圖片動畫、視訊等使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形象生動,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學生得到視覺、聽覺的聯合刺激,使一些難點知識變得容易理解。這樣的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人們喜歡看電視畫面而不寧願聽電臺廣播就是這個道理。如法洛四聯症患兒出現的青紫、生長髮育明顯落後於同齡兒,杵狀指趾,喜蹲踞等臨床表現,經下載相關圖片插在課件上,學生就很輕鬆地理解和掌握,而且印象深刻。這與傳統教學中把相關教學電影在課後集中放映比較,多媒體課件展示得更及時更有效。

  1.3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若沒有感性認識為基礎,學生只能紙上談兵。多媒體教學可以將臨床的實際標本圖片、患者的典型症狀、體徵直觀地展現在同學面前,提供了大量具體的臨床資訊;對教學中機制複雜、難度大、實驗成本高、罕見和難以實體操作的內容,都可以通過教學課件中逼真的實物影象、三維動畫模擬演示等,使學生很快地將理論聯絡實際,獲得感性經驗[3]。如在小兒靜脈輸液的教學中,將小兒靜脈輸液的操作錄影匯入計算機,分解動作講解,使課堂上難以表達的重點內容真實、直觀地再現出來。

  1.4轉變了教學模式。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自己控制學習進度,按需所取,靈活選擇,同時可以加強教學中對“重點”、“難點”問題的輔導。如在講授“藍光療法”的操作時,教師先進行集體播放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對藍光療法有一個全面的瞭解。然後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對藍光療法中的重點、難點部分進行反覆播放,強化記憶,直至掌握,學生不再為跟不上教學進度而擔心,也不用死記硬背,學習效果明顯提高,為臨床見習、實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5提高了教學滿意度。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受到了學生的一致歡迎。我們曾用不署名問卷調查向學生蒐集反饋資訊,結果表明,學生對應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滿意度達98%。

  2使用多媒體課件應注意的問題

  2.1重視課件,輕視教法。許多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再注重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導致課堂應變能力差,一旦電腦異常,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教師過分依賴課件授課,完全放棄了直觀的形態教學模具、板書,使得課堂教學缺少新意,接觸久了,學生新鮮感少了,收效就減弱了;少數教師把以前做好的課件拿來使用,課前不再注重教學內容的演練,導致課堂上出現教學錯誤;有的教師為了把課件做得漂亮,在課件的製作上付出高倍的時間和精力,相反忽略了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對教學模式的選擇,本末倒置,以至於取得的效果並不與其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成正比,失去了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2.2師生交流減少。課堂上的師生交流是教師掌握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基礎,是教師把握課堂授課節奏、臨場授課效果的基礎。使用計算機後需要教師操縱演示進度,教師被侷限於電腦前控制滑鼠,過多地注視顯示器,與學生眼神交流相對減少。這樣,一方面不易及時瞭解學生的反應,另一方面學生的注意力因缺少與教師的交流,降低了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是事先做好的,在課堂上容易把學生的思路往課件的模式中拽,讓課件“統治”課堂,限制教師根據學生學習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和因材施教。教師應銘記“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不應只注視顯示器,而應根據課堂情況適時離開電腦,適當採用教鞭提示,穿插提問,調節課堂氣氛,充分發揮教師這一主導作用,防止忽視學生這一學習主體。這樣才能保證師生之間的交流,不致於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

  2.3學生易產生視疲勞。多媒體課件教學,大多數時間裡學生得注視著電腦顯示器或大遮蔽,易產生視疲勞。為了減輕疲勞,教師在製作課件時,除了插入必要的聲音、圖片、動畫、視訊等檔案外,文字內容應少而精,簡明扼要,待上課時教師離開電腦展開講解,並用形體語言吸引學生視線,穿插提問等讓學生的視線得以調節。另外,課件的文字與背景色對比應鮮明。

  2.4課件容量過大,學生難以接受。使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節奏加快,知識容量增多,過多的知識點以及多媒體圖片播放較板書速度快,使學生應接不暇,學生難以深入思考。這樣,學生無法把教學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課堂教學更不能由傳遞知識向培養能力轉變;也造成課堂教學主次不明,學生學習不知該掌握什麼,從而降低學習興趣。為避免這種情況,在製作課件應根據課時定量,在講課時應把握好節奏,多作講解,適當板書,留給學生記錄的時間和思維的空間,多做一些交流和討論。

  2.5課件製作質量有待提高。一個高質量的課件包含文字、影象、動畫、視訊和聲音等內容,這需要製作者掌握足夠的計算機知識技能方可完成。有些教師製作課件的資料來源侷限,把從網上下載的相關資料或課件進行簡單的修改,造成課件重複混亂,不倫不類。在課件中加入一些不必要的聲音等,一味追求新穎、花哨、動感,卻忽視其內在的知識性,教學內容被淡化,致使課件質量偏低、製作水平不高。所以教師都應該參加培訓,掌握製作技術後方能製作出自己滿意的課件。而高質量的課件,並非因參加了培訓就能在短時間內製作出來,而是要在常年的工作學習中不斷總結和收集素材,加以分析和選擇,才能使課件越做越好。

  3結論。多媒體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是現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起到了傳統教學難以達到的效果,深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有一定的侷限性。只有正確的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兒科護理學教學中,才能真正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的做到了計算機多媒體與兒科護理學教學的整合,才有可能讓計算機多媒體裝置服務於教學,給學生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

  參考文獻

  1、護理系本科生的兒科實習教學施德真; 劉國橡中華護理雜誌1992-11-15

  2、我國護理本科生臨床實習基本要求的研究胡愛招第二軍醫大學200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