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環境藝術設計論文

  公共藝術總體設計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共藝術圍繞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公共設施與環境藝術設計,藝術設計,城市公共藝術,大學生公共藝術,公共管理等藝術成為一個整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關於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思考

  內容摘要 “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論壇及方案展在成都舉辦,這是我國環境藝術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次有眾多國內外環境藝術專家和領導參加的高水平的大回顧、大交流、大總結、大提高的學術活動.參加這次學術活動,我總的感覺是: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正在上路,而建築藝術仍處在十字路口、無法選擇。因為環境藝術“有行無思”,還沒有成業;建築業“有業無學”,學科尚未建成......

  “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論壇及方案展在成都舉辦,這是我國環境藝術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次有眾多國內外環境藝術專家和領導參加的高水平的大回顧、大交流、大總結、大提高的學術活動。

  參加這次學術活動,我總的感覺是: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正在上路,而建築藝術仍處在十字路口、無法選擇。因為環境藝術“有行無思”,還沒有成業;建築業“有業無學”,學科尚未建成。

  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在我國的起步和發展

  1981年,國際建築師協會第14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首次揭示出建築學的環境藝術與環境科學的性質。大會的主題是“建築·人·環境”。大會的宣言明確指出:“建築學是為人類建立生活環境的綜合藝術和科學。”

  1985年,中國建築學會在北京召開了中青年建築師座談會,建築作為環境藝術的性質,在會上引起更廣泛的重祝,與會的建築師重溫了華沙宣言,撰文探討有關環境藝術問題。我國環境藝術作為學科和行業就是從這時起步的。環境藝術引入中國只有十幾年的歷史,沒有建立環境藝術學科是容易理解的。

  1987年,《中國美術報》專門召開了環境藝術為主題的座淡會。包括建築師、規劃師、雕塑家、畫家、美術理論家、哲學家等更廣泛的人士參加這次座談會。與會的專家開始籌建中國環境藝術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會長為周幹峙先生。

  1988年,在天津召開了《全國城市環境美》大型學術研討會,與會著名學者李澤厚、吳良鏞等很多專家,從多方面研討環境藝術理論與實踐問題。隨後不久,就出現瞭如深圳“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等環境藝術佳作。

  對建築是環境的科學和藝術的認識過程

  人們認識到建築是環境的科學和藝術,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程序的。建築價值觀的演變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實用建築學階段追求適用、堅固、美觀的建築、藝術建築學階段視建築為“凝固的音樂”、機器建築學階段把建築看作“住人的機器”、空間建築學階段認識到“空間是建築的主角”、環境建築學階段認為“建築是環境的科學和藝術”。現在,建築價值觀已開始進入第六階段———生態建築學階段。我們環境藝術目前究竟達到了什麼樣的水準呢?總的講,近年來我們當然有大量環境藝術實踐,參與這一實踐的人也很多,但是,環境藝術作為一個行業和學科、尚沒有公認的科學的行業標準、行為規範,更沒有進行相應的學科理論建設,它的水準是處於正在上路階段,處於混沌層次,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由於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主角是建築,是城市空間,是構成建築與城市的空間的材料、骨架、立意。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規劃師和建築師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作用。現在,有些重要的環境藝術專案,則因為對規劃師、建築師的作用,重視不夠,所以出現了一些遺憾。

  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創作從哪裡開始

  有人問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大師菲利浦·約翰遜:您的建築創作從哪裡開始呢?約翰遜答:從腳底板開始。真是不愧大師的回答,他是從腳下開始,體驗未來要完成的空間環境的主人角色的。

  中國園林、中國建築是十分重視腳底板的感覺、接觸的感覺的。作為景觀尺度層次來說,這是“零層次”,不是視學的感受,而是接觸的感覺。特別是紀念性建築,十分重視地面的作法,材料的選擇。當你走在天壇、地壇大青石板鋪成的神道上,你會有一種神聖的感覺。天安門前御河橋和北海大橋的漢白玉欄杆,遠觀清晰的輪廓,近看精美的石雕,可依可靠,接觸人的地方都是圓潤的線腳,給人親切柔和的感覺,滿足各種景觀尺度的需要,形成親切宣人,神聖悠遠的意境。

  另外,還有個財富與環境、生態、學術的關係問題。我認為,生態是環境的生存質量,財富是支援環境質量的物質基礎,只有環境、生態、財富三者共同作用,才能形成更符合生存的環境,存較高的環境藝術建設水平。我曾看到一個環境藝術設計公司,把財富作為x和y軸的原點,把環境與生態作為可以生財的x軸和y軸,我認為,它所表達的環境藝術理念是錯誤的。財富充其量只能是z軸。因為文化藝術代表環境的人文質量,應在以藝術為原點,它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目標。

  成都的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觀感

  環境藝術創作從腳底板開始,也意味著從閱讀大地、體驗環境的需要和可能開始,從研究材料的優勢和特點開始。成都有一種紅砂岩,質地和顏色都不錯,怎麼運用它呢?我看到的是用紅砂岩仿製成木欄杆形狀,給人木不木、石不石的感覺,藝術效果較差,很可惜。在成都活水公園和合江亭兩處的府南河邊,我看到兩處露天劇場,都把舞臺靠河岸擺,屁股對著河心,形成又高又陡的河岸。

  我覺得兩處都沒有很好地發揮當地濱水綠化豐富的環境優勢。我設想,如果能做成水陸兩用舞臺,有時作水陸歌會演出,那將是多麼精彩的情景啊!而且,前一個舞臺用了不少不鏽鋼材料,後一個舞臺造型張牙舞爪,大有壓倒對岸合江亭的氣勢,這些做法都是與環境不諧調的。  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概念

  目前還沒有公認的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定義,也缺少概括性的敘述。1987年,我在《時代呼喚環境藝術———關於環境美的思考與建構》一文中曾提出:“環境藝術是美學藝術、場所藝術、對話藝術和生態藝術”、“環境藝術要解決的問題是更巨集觀的、關乎總體效果的問題,它是總體設計的藝術”、“環境藝術依其具體物件的範圍、層次不同,可以分為許多門類:國土藝術、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建築藝術、園林藝術、室內藝術、傢俱藝術、雕塑、壁畫、工藝美術等,凡需要考慮環境進行總體設計的藝術,可以說都有環境藝術問題”。當時我是從現象學角度考察和分析環境藝術問題的。

  最近,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我認為根據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本身的性質,可以給它下一個廣義的定義和狹義的定義。廣義上講,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是使城市“環境藝術化”的工作;狹義上講,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是環境中的每個“物件”環境藝術“作品”環境化的設計。

  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範疇和特點

  顯而易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範疇、範圍是十分廣泛的。它包括城市公共環境的城市空間、道路、廣場、橋樑、建築物、建築群、園林、雕塑、壁畫、紀念碑、建築小品,乃至櫥窗、廣告、欄杆、花池、臺階、路沿這些人造景觀;還包括天空、山脈、地形、水面、河流、樹木、草地等自然景觀;另外,屬於城市公共環境中起作用的、但不是固定有形的東西,如人們的行為心理需求、習慣模式、人口構成特點、生產、生活、文化、交際要求等,都是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創造時要考慮的因素。因此,有人把環境藝術稱為“無所不包的藝術”、“管閒事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由於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物件、空間、時間上的廣泛性,使得它具有許多其他藝術門類不同的特點。它不等同於某一種藝術,是多種藝術組成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雕塑、壁畫等機械的合成。它最大的特點,是“環境的藝術化”和“藝術的環境化”,是環境與藝術的互動,當這種互動處於最佳狀態的環境藝術作品,方能認為是成功之作。

  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標準和條件

  環境藝術作品的評價涉及多種評價標準,這些標準可能是:社會標準、生物標準、功利標準、民族標準、地理標準……以至於物理上的亮度、噪音、振動標準等等。它具有模糊性和無定性,不能象一幅畫、一尊雕塑、一棟建築那樣有簡單而明確的評價標準。

  為了能在多種評價標準下做出適當的選擇,我們必須有多元化、多樣化與一元化、主流化辯證統一思想。千標準、萬標準,以人為本是第一標準、主流標準。和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一樣,城市公共環境藝術也會由實用層次、千篇一律的克隆層次,提高到有特色的優美和崇高的審美層次。錢學森先生提出中國園林是景觀、園技、園藝三個方面的綜合,具有不同的觀賞角度和層次,可以滿足不同條件下的多種藝術追求。依此思路、方法,我認為可以補充“零”層次和“無限大”層次,“零”層次即指人與景觀的距離為零,是人用身體接觸物件的感覺和體驗;“無限大”層次指景觀的意境能引起觀賞者產生無窮的想象,不僅能超越幾何空間,而且能超越歷史時空。

  著名的城市設計專家諾伯特·舒爾茨提出的“城市意象”,我國建築學家樑思成提出的“建築意”,都是對環境藝術綜合效果提出的高層次的目標。我們的環境藝術不能只為了滿足“藝術的環境化”,更要追求“環境的藝術化”,即不但要有“境意”,更要有“意境”,達到“精神家園”的層次。

  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現狀與展望

  創新是藝術的靈魂。但是真正屬於原創性的創新是十分罕見和殊為珍貴的。藝術創新有不同層次,有克隆或移植型、二次創作或模仿型、原創型三個不同層次。客觀上一件作品三種層次同時存在,但側重不同。即使是移植、克隆、模仿也應當有所選擇,在判斷優劣的前提下進行。

  目前的問題是,許多藝術上的等外品被大量炒作、模仿、克隆,成為視覺上的汙染、環境中的敗筆,造成建設性的破壞,浪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土地等資源。為了提高我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建設的水平,建議與會的專家、領導和各界的朋友們,以此次大會為起點,做一些具體的建設性工作。中國申奧成功,對我們是極大的激勵和挑戰。我們要發揚奧運精神,發揚科學民主精神,團結一致、埋頭苦幹、努力奮鬥,從思想觀念、理論概念、人才培養、隊伍建設、規劃設計等方面,在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建設上,實現新的突破,達到新的高度。

  範文二:淺談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與城市形象的構建

  【摘要】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行為物件是城市中的人,行為主體則是城市。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共環境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對城市的文明和發展起著推動作用,並在我們的生活中越發突出和重要,因此城市公共環境設計將是今後環境設計的關鍵和重心。

  【關鍵詞】城市形象 公共環境 環境藝術設計

  城市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城市公共環境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它包括城市公共環境的空間、道路、廣場、廣告、臺階等這些人造景觀,還包括天空、山脈、水面、河流、樹木等自然景觀。另外,那種在城市公共環境中起作用的,但不是固定有形的東西,如人們的行為心理需求、習慣模式、人口構成特點等,都是進行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城市是人類現代文明的巨大載體,是人類科技成果的聚集中心,城市公共環境設計將是今後環境設計的關鍵和重心。

  一、環境藝術設計與城市形象的概念

  許多現代設計家藝術家把環境藝術同西歐、北美城市的公共藝術或街道藝術有機聯絡起來。認為環境藝術是指與環境有關的環境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其實這樣去理解人類的居住環境是達不到提升環境藝術質量的,環境藝術是廣義的具有多種不同層次的。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新興學科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涵蓋了城市及地區規劃設計、建築設計、園林、廣場等公共空間設計、景觀設計、雕塑、壁畫等環境藝術作品設計以及室內設計、設施設計等。它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從巨集觀到微觀的整體設計,是人們生活方式的協調設計,又是社會和人類行為的設計和引導。根據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本身的性質,可以給它下一個廣義的定義和狹義的定義。廣義上講,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是使其環境藝術化的工作;狹義上講,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是使該環境中的每個物件進行環境化的設計。

  二、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和城市形象的關係

  探索城市的個性,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就必須突出城市的地方精神。應從社會、經濟和自然等方面,以歷史為軸線,探索和分析城市的地方精神,深入探索那些存在於城市空間背後的規律和實質。只有這樣,城市特色的塑造才不會流於形式而得以持續發展。

  1.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來源於城市。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範圍十分廣泛。有人把環境藝術稱為“無所不包的藝術”、“管閒事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行為物件是城市中的人,行為主體則是城市。

  2.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作用於城市。從廣義上看,城市視覺形象的塑造包含著整個城市生活,它涉及城市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

  1廣場。廣場型別多種多樣,一般有休閒、文化、集會、紀念等功能,多數廣場均是上述功能的複合。廣場在城市中有特殊地位,而城市中心廣場又被喻為城市的客廳,是一個城市對外展露的視窗,因而也是城市形象表達的關鍵。廣場的形象意義已不在於廣場本身,而是城市整體形象及面貌的客觀反映。這正是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用武之地。

  2步行街。這是另一個重要的城市形象表演舞臺。步行街商業繁榮、人流密集,既是城市中的磁性點,也是行為主體和行為物件之間的一個極佳的互動場所,是城市標誌性的空間,具有形象的傳播意義,而這正是城市公共環境設計所涉及的內容及要達到的目標。

  3濱江、濱湖、濱海地段。這些地段均為城市的重要展示介面。江河湖海為城市提供了一個全景的空間場所。城市音樂化的輪廓、萬家燈火的氣度、充滿神祕幻想的空間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現。

  4城市軟硬質景觀。軟質景觀為城市植被。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歷來好以植物作為頌詠的題材,久而久之使很多植物均具有人文色彩。而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則是一個城市靜態的識別符號,是城市形象設計的外在硬體部分,也是城市形象設計最外露的最直觀的表現,它來自城市又作用於城市。可以說,利用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來提升城市及人格化意義。所有這些均是城市環境設計的資源。   三、城市公共環境設計對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意義

  就應用層面而言,狹義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最具有現實意義。狹義的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即城市視覺識別系統,主要處理城市的公共介面,如廣場、街道、濱湖濱海地帶、公園和綠地等城市景觀。這種景觀大可至城市或街區,小可至建築或軟硬質景觀。廣義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除囊括上述所有狹義內涵外,還是對該地城市環境、城市活動、城市構成、城市規模等各類要素的總體概括。由廣義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所形成的理念可以成為一個城市追求和奮鬥的目標,是城市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的總體反映。因此廣義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對城市總體形象的營造具有戰略意義,狹義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對下列所述的城市內容在總體形象方面有實踐指導意義。

  四、個人思考與總結

  既然公共環境藝術對城市形象的構建具有如此重大意義和作用,那麼,目前公共環境藝術究竟達到了什麼樣的水準呢?總的來講,近年來雖然有大量環境藝術實踐,參與這一實踐的人也很多。但是,環境藝術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尚沒有公認的科學的行業標準、行為規範,更沒有進行相碰的學科理論建設,所以說公共環境環境藝術“有行無思、有行無業”,遠遠尚未成熟。形象地講,它的水準處於正在上路階段,處於混沌層次、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狀態。由於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主角是建築和城市空間。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規劃師和建築師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作用。現在,有些重要的環境藝術項日,則因為對規劃師、建築師的作用重視不夠,所以出現了一些遺憾。而且我也覺得現在的公共環境藝術在設計中還存在著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設計缺乏個性化,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公式化、概念化,存在照搬、照抄的現象。現實常常令我們遺憾,以城市公交站牌為例,全國許多大城市都“千篇一律”。如何能體現個性,如何能傳達城市形象這樣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與城市形象構建的地位和作用,也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發展的需要。通過公共環境藝術的作用使居住在城市的人與環境產生共鳴。城市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城市公共環境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對城市的文明和發展起著推動作用,並在我們的生活中越發突出和重要,因此城市公共環境設計與城市形象的構建設將是今後環境設計的關鍵和重心。

  參考文獻:

  [1]傅崇蘭.中國城市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馮驥才.手下留情——現代都市文化的憂慮[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3]王志傑,閆廣道.鄭州“溝災”[N].大河報,2004.

  [4]楊瑛.城市形象與市民社會地空間權利[J].建築學報,2000, 9.

  [5]李長春.城市公共設施形象與識別系統設計[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00,1.

  [6]陳果.東京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特點[J].新建築 2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