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設計論文

  近幾年來,環境藝術在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於藝術和審美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環境藝術的設計的需求意識也逐漸增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人性化處理分析

  近些年由於我國建築事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室內設計也隨之發展起來,在眾多室內設計中有很多設計都表現出了強大的美學效果以及實用性,讓消費者都讚歎不已。因此,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逐漸成為設計師們關注的重點問題。而人性化的設計主要就是將人性、藝術設計有機結合在一起,實際上就是一種設計理念,主要是從以人為本出發,在整個設計的過程中都圍繞著這個主旨進行,不斷滿足人們在心理上以及生理上的需求,為消費者們創造出一種優雅、舒適的居住環境,使得整個空間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人性化,進而豐富人們情感、心理內容等,實現空間與人的有效結合、統一、和諧。

  一、人性化處理的內容

  在整個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進行人性化處理,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裝修設計以及室內的裝飾。在這方面的人性化處理就是進行合理的建築結構的設計,進而滿足人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對空間的使用能夠得到最實質、最有效的環境滿足;其二是設計室內的物理環境。主要包括了調節溫度以及調節整個室內空間的環境,其中主要的有室內溫度的調節,保暖、通風等方面的人性化設計處理;其三是陳設設計。主要包括了對室內所陳列的傢俱、相關裝置、藝術品、照明等相關的設計。所有的人性化處理都需要從這三個方面來考慮和把握。

  二、人性化處理的具體要求

  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在構思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人性化,隨著近年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心理豐富起來,對自己的居住環境、工作環境等的主觀要求越來越高,在其所提出的室內設計的要求之後也顯示了其多樣性的特點,也展示了生活與藝術設計的有機結合的一種新的高度。對於整個設計過程中的人性化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室內環境在處理時需要有理論性

  實際上就是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進行人性化處理的主要理論基礎。人們追求舒適的居住環境在很早就開始了,也對人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提出了重要的理論闡釋,在該項設計中有效開展人性化的處理工作,實際上就是在追求人類需要與環境的一種協調發展。隨著這一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整個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得到了新的發展、有了新的規劃方向。即實現“以人為本”和美學設計的有機結合和和諧發展。

  2.對室內環境需要有創造性

  一般對室內環境藝術的設計有要求的人,都不是簡單的要求滿足自身的居住或者是對身體有利的生活或者是工作環境,而是在這些需求滿足的基礎上再去追求具有美觀、有個性、舒適的環境。因此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需要保證室內空間的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再充分利用透視、光線、陰影的效果來展現藝術的魅力,此外還可以利用顏色上的變化、設計的結構、光線的反射等對整個室內進行改造,達到美學需求,進而保證室內環境體現出人性化的特點。

  3.需要提高該項設計的實用性

  對於實用性的需求使得設計師們在設計室內環境時用高要求來約束自己,實際上就是將設計實踐和能力結合起來。在該項設計的人性化處理方面來看,首先從事室內設計的工作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設計經驗、綜合素質、高學識等,以能夠滿足室內環境美學設計所提出的較高美學需求,提高整個設計的實用性;其次需要設計人員具備較為細緻、敏銳的觀察能力,結合對消費者的特點的分析,在實際的設計中正確的理解其使用的需求,進而保證該項設計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審美,也能在實際的使用中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三、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人性化處理的發展趨勢

  1.從自然中來,回到自然中去

  隨著城市化建設程序的不斷加快,使得人們的居住環境充滿了人工製造的環境,在無形中就減少了人們居住、生活、工作空間中的自然環境,而回歸到自然環境逐漸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而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人性化處理能夠有效的實現人們這一方面的需求,具體的就是在設計中通過設定一些自然的景觀,如盆栽、盆景等,雖然這些不能完全的取代現實中的自然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緩解人們的緊張情緒和生活的壓力,可以簡單的對迴歸自然進行滿足。

  2.地方氛圍

  地方氛圍最早被提及是在國際主義風格較為氾濫的時期被提出來的,該思想起源甚早。直到20世紀後期,《沒有建築師的建築》的出版,設計界才開始認識到地方主義,才開始將地方氛圍的創作納入設計中,逐漸將其放置在重要地位。室內環境是整個環境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直處在某個特定地區的環境中,就會由於該地區的自然、社會環境的限制而形成具有特點的鄉土氣息。因此室內設計應當表現不同地區的氣候、風土等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和文化內涵。這裡的地方氛圍主要涉及到室內裝飾、鄉土動植物、家居小件等,還包括了地方或者是家族的徽志、雕塑、繪畫等等,這些元素既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進行隨機組合。總體來看,地方氛圍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鄉土歷史呈述”、“鄉土資源呈述”、“鄉土景觀呈述”、“鄉土風情呈述”。如瑞典的一個餐廳,當年為了抵制俄軍的入侵被損壞,後來成為紀念館和海軍基地,之後又成為旅景點,改為餐廳。在室內設計方面保持其原本面貌,再通過牆上的壁燈將當年的風貌展示出來,這就是鄉土歷史呈現的一種,也是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人性化處理的一種發展形勢。

  範文二:環境藝術設計中民族傳統文化元素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邊緣學科,它涉及諸多學科並需要設計者整體把握,其中包括建築設計、設計美學、環境生態學、人文科學、心理學等。在現代設計中仍然有著傳統民族吉祥觀念的意識痕跡,具有幸福、美好意義的象徵元素廣泛應用於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如今中國傳統的民族元素越來越多地受到設計師們的關注。民族元素是當今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的經典象徵。民族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繼承和發展,不能僅僅是對其模仿甚至簡單的照搬,因為如果這樣只會是仿古與復古,只能是走向僵化,我們主張應該結合時代的需要,深入探求其精髓,並以此基礎進行再創造。我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元素。大到宮殿廟宇、園林等傳統建築內外的各種裝飾,小到建築內部的傢俱陳設、生活用具及案頭擺設,均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於本體維護,更在於效用發揮,把文化資源用起來。對於環境藝術設計來說,要能充分的注重對於民族元素與文化的相互接納與融合,民族元素為環境藝術設計帶來了豐富的素材,而民族文化是背後深厚的底蘊與內涵,隨著當代環境藝術設計飛躍式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如此對設計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能將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元素、習俗、感情、宗教、地域特色與與現代的設計訴求、生活方式完美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既不盲目照搬又不牽強的新的創新形式,這樣保留本土的文化以及象徵意義,將民族元素以及文化中的那份寧靜,祥和之感融入進現代設計的理念中,讓人們既喜愛又尊重。以下闡述民族傳統設計元素的現狀和對未來的展望。

  一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民族傳統文化的需求

  如今我們一般所說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通常指運用在建築、服裝、繪畫之類上的意象。然而這些表面元素其中的深意更值得當代設計師們去發掘,例如講究對立統一、中庸和諧的儒家思想,以及講究無謂的道家思想,都是民族文化區別於現代文化與國際文化的地方,體現民族的形象和利益。隨著中國經濟的較快增長,中國城市化的程序加快,城市發展的同時對公共設施公共環境的改造與建設的投入越來越多,能夠將城市中公共環境藝術發展並營造完善也成為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外在標誌,在城市快速“建設”中不斷地用現代化、國際化、模式化的設施和與其對應的高效、便捷、簡單的設計理念幾乎完全取代了我們原有的傳統的、有民族氣息的、有溫和如意之感的城市烙印。物質的流通與財富的快速積累沖淡了城市居民的民族情感與文化的記憶。因此,我們要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讓歷史與現代法治融為一體。另外,我們要時刻保持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用傳統的民族的人文氣息來裝點城市,通過文化的交流來薰陶城市居民。所以,被逐漸取代和摒棄的民族文化和傳統元素應以新姿態出現在當代設計中,適應現今的社會潮流與設計訴求,當其能夠重新回到設計師們的思維體系,出現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再次展現在大眾的視野,使現代藝術作品具有民族性,也具有時代性。讓民族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得到充分應用。這樣便會折射出一種人文的力量,令人內心澎湃。

  二民族文化與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經典應用

  環境藝術的構成可一分為二,一是物質層面的,即植物樹木、景觀小品、水、假山石等具體構件;二是思想層面的,即場景中的文化底蘊、潛在內涵,只有二者的完美統一才能構成宜人的環境空間。筆者持學習和探討的態度,現以蘇州博物館的新館為例,試著在貝聿銘大師的封山之作裡解讀環境藝術設計究竟如何把握民族文化與元素在其中的歸屬。其實早在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中,貝聿銘老師就曾做過這樣的提案,同樣,在蘇州博物館中我們也在追求如何“在一個現代化建築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1物質層面中新材料新結構的運用

  博物館新館的總體上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將粉牆黛瓦進行新的詮釋,又保留了蘇州建築溫和、秀氣的特點。造型上也尊崇蘇州古建築的斜坡屋頂,但更多的是呈現代感的幾何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元素的具體表達是結合了新材料新技術,通過全新的媒介傳遞到人們的內心,例如構成整個屋頂的灰色的小青瓦被一種俗稱“中國黑”的花崗岩取代,這種石材質地強韌,寒冷天氣下也不易裂開,彌補了需要定期更換的不足;白色牆體雖樣貌與民間建築沒有區別,但內部用輕質鋼化結構代替了傳統的樑架結構,令牆體更輕薄堅固;更有玻璃圍欄,平靜的水體,光柵形狀的屋頂,“讓光線來作設計”,在光影交錯中,處處有清新空靈之感。

  2精神層面中對傳統民族內涵的傳承

  外在的物質表達固然重要,但對於環境藝術設計,更重要的是把握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其進行現代方式的演繹,對民族精神、民族傳統文化的解讀。其一,在博物館新館中,貝老師將傳統的造景手法通過現代方式進行運用,傳統的蘇州園林中用窗的造景方式,在新館中咖啡吧牆面的海棠窗中得以豐富,在中間增添了同是傳統窗景中的冰裂紋路,較傳統海棠窗中間完全通透四周紋路的方式更具層次感。冰裂紋被賦予冰清玉潔,自傲高冷的文化內涵與海棠窗象徵的富貴堂皇看似衝突,實則是和諧統一的,一方面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持守高尚其志的處事之道,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再有,主庭院北部的片石假山,以拙政園的白牆為畫紙,結合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布局“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層次感強,而且山石更有色彩的過渡,整個“畫作”的比例恰到好處,蘊含著傳統國畫中“留白”的藝術,通過曲橋來進行隔斷,彷彿假山石水中漸漸浮現的一般,呈現清晰的輪廓和剪影的效果,打造出山水畫中“平遠”的意境。水面的分割借鑑了傳統園林中理水的手法,通過橋、亭的劃分是水面有聚有散。室內的水面結合著屋頂透過的光線頗有靈動又寧靜之感,博物館屋頂與窗的幾何風格硬朗的線條以白牆為背景融化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中,配合水中植物小品亦有畫作的神韻。“老虎天窗”對自然光線的處理,使人漫步其中時猶如穿越至用竹簾為窗為門的古代。如此諸多的民族文化內涵在其中,為當代的環藝設計民族化現代化的結合貢獻了範本。蘇州博物館新館不僅是當今蘇州的一個標誌性公共建築,也是中國建築文化從傳統走向未來的一座橋樑,更為中國建築的傳承與創新翻開了新的一頁。

  三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轉化與再詮釋

  1在蘇州博物館中對民族元素髮展的預見

  民族文化起源於民間,具有天然的親切感,充分體現了一種對生活的熱情與熱愛,更體現了人們對於未來的憧憬與嚮往,通過對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剖析,我們應藉此展望未來民族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何去何從。在當下中國的環藝設計中,傳統的民族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呈現出一種錯層的結構,要麼全無民族符號,效法國外的現代設計,或者將民族的符號完全複製貼上式的照搬,沒有靈魂。相對而言,具有長期性質的展覽館、博物館等能夠很好地通過自身展示的內容與當地的民族地域特色相結合,很好地體現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通過對民族藝術的使用,通過將展覽主題與展品所蘊含的特定文化內涵相結合,很好地增強藝術感染力、提高民族歸屬感,能夠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繼承以及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貝聿的蘇州博物館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再詮釋樹立了典範:民族傳統的運用應結合現代手法,不能由一些元素符號機械的堆砌成為僵化不變之物,而是要與現代設計多層次多角度地結合。

  2針對環境藝術設計特殊性分析其與民族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

  相對於其他類別的藝術***如繪畫、雕塑等***,生理上的舒適程度是環境藝術設計審美美感的一大特點,這是其他類別的藝術無法比擬的,所以像迎合人體的尺度、健康需求、光線以及顏色所渲染的氣氛等生理需求的滿足在環境藝術審美中具有超出其他藝術審美的重要價值,更值得注意的是生理需求對人的影響相對直接,只要在所處的環境中就會有相應的生理反應,這對設計者也是更高的挑戰,然而通過對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引入,巧妙地迎難而上,由於民族文化的獨特適應性,使得在面向廣大群眾的環境設計中恰到好處地迎合了民族民間文化與大眾內心民族氣節相通相容的特點。因此,民族傳統並非是老舊與亙古不化的,它並不是現代設計與創新的枷鎖,相反,民族的元素是中華傳統文化留給環境藝術設計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先賢對人與環境的密切聯絡的思考是基於傳統設計觀中對這個世界內在邏輯的尊崇,能夠把握這一核心,就能將民族的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令其運作在各種複雜的環境中。民族民間藝術具有獨特性,但現代化的環境藝術其實是與民族民間文化相通的,都來自於最淳樸的人民大眾的生活,通過這些民族文化元素的運用,在裝點人們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平添了一種歸屬感,更是對人們將傳統、民俗、民風與文化延續下去的這種情懷的尊重。

  四結語

  近年來,絕大多數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風貌,在追求現代化國際化的建設熱潮中被“開發”或“改造”,面對如此文化衝擊,環境藝術設計必須將傳統民族文化理念融入環境建設中,文化是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中華文化經歷五千年的發展,已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內涵和審美情趣,只有能夠在其中探尋設計之道,才能堅持對民族傳統文化理念的秉承。縱觀貝聿銘老師在國內的設計之路,如果說北京香山飯店為新時期我國建築和室內設計師的創作起到了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的作用,並且為尋找民族元素介入當代設計的試探性提案的話,那麼蘇州博物館新館這一傾情之作就使得蘇州民居風格和現代建築和諧對接,融建築於園林之中,使古代民族文化和現代的科技相輔相成。正如1976年設計香山飯店時說的“我的真意是尋求中國現代建築民族化的道路。”能夠看出,貝老這一完美的收關之作,指明瞭將來中國環境藝術設計要走自己的特色,要契合人們心中深層次的心理訴求,要對民族文化深刻理解後產生自然的情感流露,用有內涵有深度的民族語言與世界設計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