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設計藝術形態論文

  形態語義本身抽象的外在表現形式和主觀性訴求賦予了環境藝術設計更多的表現空間,並由此造成觀賞者的心理共鳴。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景觀設計的形態與空間藝術

  摘要:在景觀設計中,不同的造園手法,可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景觀空間,其目的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空間,也完全服務於景觀所創造的某種特定意義,反映精神內涵,給人們精神上帶來寄託和某種啟迪。本文對景觀設計的形態和空間藝術進行探討。

  關鍵詞:空間形態;景觀設計;空間藝術

  景觀空間的組織,其距離、大小、內容隨總體環境內容而定。由於空間是為了人們的交往服務的,空間應該是多向的。

  景觀組景其實質是對景觀空間的處理,具體體現以下幾方面:

  一、景觀空間的組合與景物序列

  空間,是客觀存在的立體境域,通過人的視覺反映出來。景觀空間是由景觀景物構成的空間,人們通過器官的主觀思維,對其適用與否和美不美,做出判斷和評價。

  由於景觀空間不是任意的空間,它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形成。在同一視點位置上,假如所看到的是一片坦平的草地,給人的感覺只是一個平面;如果在草地偏旁適當位置擺上一具景石,則驟然出現了景物空間倘有陽光照射下來,景石周圍就出現向陽與背陽兩種質感不同又相互襯托的、富於變化的景象;實際上,即使在同一景觀空間裡,由於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處理,給人的感受是不太一樣的,千變萬化的景觀空間成了造園家和建築師們極感興趣的研究課題。

  二、景觀組景手法

  根據其空間的大小、層次、尺度、景物品類、地面狀況和建築造型等作為景觀組景的手段,構成賦予一定意境的各種庭景,使庭小不覺侷促,園大不感空曠,覽之有物,遊無倦意。它在空間的鋪排上,宜密則密,宜疏則疏,只要認定作園意識,大膽構思,小心收拾,就能意趣橫生,各臻其妙。景觀組景主要有以下幾種處理手法。

  ***一***圍閉與隔斷

  將景觀景物圍成一定程度的封閉性空間,是景觀組景的常見方式,它根據景觀主題的需要,來調整所在的建築空間,以不同程度的隔斷方式來取得景觀空間四周不同的圍閉程度,用以達到景觀組景所要求的空間環境。使這種方法一般採取如下三種組合手段:

  其一,用建築物圍閉:景觀四周系建築物,在建築物所圍閉的景觀空間裡,以一定的組景方法組成某種意境的景象。

  其二,用牆垣和建築物圍閉:景觀常常是一面***或兩面***是建築物,其餘三面***或兩面***由牆垣圍成,一般出現在宅園。常常運用下述三種手法:一是以屋簷、樑柱、欄杆***或較開敞的大片玻璃窗***作為景框,把庭景收在視域範圍裡的一定幅面上,形成庭景的主要觀賞面;二是在院牆內的適當地面上設定相宜的景物***如景石、景栽、景池、鋪地之類***,作為庭景中心主題;三是將牆外自然景色***如樹梢、遠山、天空等***,作為景觀景物的襯托,使景觀的意境稍稍溢位院外,藉以豐富景觀空間的層次,增添庭景的自然氣氛。

  其三,藉助山石環境和建築物圍閉:往往利用山石或土堆作為景觀景物,與建築物圍合出富有野趣的庭景。這種不挖山築牆而請山貌入園之法,是結合風景建庭的切實可行方法,值得借鑑。

  ***二***滲透與延伸

  為滿足人們觀賞要求,景觀組景往往衝破相對固定的空間侷限性,在不增加體量的前提下,向相鄰空間聯絡、滲透、擴散和展延,從而獲得小中見大、擴大視野、增加層次和豐富景觀組景的效果,往往有意識地把毗鄰空間的景物.在視線所及的範圍內彼此呼應,取得庭景的相互延伸效應。

  三、景觀設計的形態分析

  形式美規律是帶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恆性的法則,是一種內在的形式,是一切設計藝術的核心,是一切藝術流派的美學依據。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形式要素被推到了較為重要的位置,只有正確掌握了形式美感要素才能把複雜多變的設計語言整合到形式表現中去。如今的景觀設計早已不同於狹義的“園林綠化”,設計師綜合運用統一、均衡、節奏、韻律等美學法則,以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去發現和創造景觀語言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1.多樣統一

  多樣統一又稱和諧,是一切藝術形式美的基本規律。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一個基本要素孤立存在在景觀設計當中是很少見的,通常各個景觀要素組合在一起形成“場所+景觀”,各要素的數量、位置、顏色、形狀、線條、動靜、質感及比例等,即要有一定的變化用來顯示多樣性,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有統一感,這樣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一個不和諧的要素會引起視覺緊張和視覺衝突,失去美感。過於繁雜則會讓人心煩意亂,無所適從,而平鋪直敘,沒有變化,又會顯得過於單調呆板。景觀作品的美感是從統一的整體效果中感受到的。因此,只有做到既多樣又統一才能使景觀達到和諧的境界。

  2.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是音樂中的詞彙。節奏是指音樂中音響節拍輕重緩急有規律的變化和重複,韻律是在節奏的基礎上賦予一定的情感色彩。景觀要素的節奏與韻律是通過體量大小的區分、空間虛實的交替、構件排列的疏密、長短的變化、曲柔剛直的穿插等等變化來。同一種或同一組造型要素的連續反覆或交替反覆能夠在視覺上造成一種具有動勢的豐富的秩序視覺效果,給節奏帶來了多樣性,使其具有視覺感強烈的韻律美。在單一造型要素重複出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插入截然不同的新形態來尋找突破,可以產生強烈衝擊力的視覺效果。

  3.尺度與比利

  聖・奧古斯丁說:“美是各部分的適當比例,再加一種悅目的顏色。”人們的空間行為是確定空間尺度的主要依據。任何物體,不論任何形狀,必有3個方向,即長、寬、高的度量。比例就是研究三者之間的關係。任何園林景觀,都要研究雙重的3個關係,一是景物本身的三維空間;二是整體與區域性。園林中的尺度,指園林空間中各個組成部分與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體的比較。功能、審美和環境特點決定園林設計的尺度。尺度可分為可變尺度和不可變尺度兩種。不可變尺度是按一般人體的常規尺寸確定的尺度。可變尺度如建築形體、雕像的大小、橋景的幅度等都要依具體情況而定。園林景觀設計中常應用的是誇張尺度,誇張尺度往往是將景物放大或縮小,以達到造園造景效果的需要。

  4 主從與重點

  每個整體都由若干要素組成,每個要素有自己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總有主角和配角,如果每個景觀要素都突出,即便排列整齊,很有秩序,也不能形成統一協調的整體,各種藝術創作中都有主與從的關係。景觀設計中,視覺中心是極其重要的,人所注意的範圍一定要有一箇中心點,這樣才能造成主次分明的層次美感,在設計時就要有意識的突出這個視覺中心重點,使它明顯的處於從屬地位。這一部分重點可以打破全域性的單調感,是景觀整體有朝氣,強調這個中心關係到能否讓觀看者的目光一下集中到景觀的主題上來,但趣味中心有少量就足夠了,如果沒有,就會使人感到平淡無奇,如果太多,就會顯得過於鬆散,從而整體的統一性就會蕩然無存。將各個景觀節點串聯起來起來,有明確的主從關係,各個分景點圍繞主要景點分佈,就形成了一個統一和諧的景觀體系。

  四、借景

  借景在景觀空間設計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的目的是把各種在形、聲、色、香上能增添藝術情趣,豐富畫面構圖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間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變化。借景的內容不外借形、借聲、借色、借香。借景的方法包括“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借景是為創造藝術意境服務的,對擴大景觀空間,豐富景觀效果提高藝術質量的作用很大。“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

  借形組景中主要採用對景、框景、滲透等構圖手法,把有一定景效價值的遠、近建築物、建築小品,以至山、石、花木等自然景物納入畫面。

  借聲組景,在園林建築設計中如運用得當,對於創造別具匠心的藝術空間作用頗大。自然界聲音多種多樣,園林建築所需要的是能激發感情、頤情養性的聲音。

  借色組景,夜景中對月色的因借在園林建築中受到十分重視。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都是借月色組景聞名。皓月當空是賞景的最佳時刻,除月色之外,天空中的雲霞也是極富色彩和變化的自然景色,所不同的是月亮出沒有一定規律,可以在園景構圖中預先為之留出位置,而云霞出沒的變化卻十分複雜,偶然性很大,因之常被人忽視,實際上,雲霞在許多名園佳景中的作用是很大的,特別於高阜、山嫩,不論其是否建有亭臺,設計者應該估計到在各種季節氣候條件下雲霞出沒的可能性,把它組織到畫面中來。

  借香組景,在造園中如何利用植物散發出來的幽香以增添遊園的興致是園林設計中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古典園林池中每喜植荷,除取其形、色的欣賞價值外,尤貴在夏日散發出來的陣陣清香。拙政園中“荷風四面亭”是借荷香組景的佳例。借景有遠借鄰借之分,把園外景物引入園內的空間滲透手法是遠借;對景、框景、利用空廊互相滲透,和利用曲折、錯落變化增添空間層次是鄰借。不論遠借或鄰借,它和空間組合的技巧都是密切不可分的,能否做到巧於因借,更有賴於設計者的藝術素養。

  下面就借景物件的選擇和設定以及如何處理好本景建築物與借景物件之間的關係。例如:在中國的現有園林和風景區中,運用借景手法的例項很多。北京頤和園的“湖山真意”遠借西山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陽西下、落霞滿天的時候賞景,景象曼妙***見圖***。承德避暑山莊,借磬錘峰一帶山巒的景色。蘇州園林各有其獨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園西部原為清末張氏補園,與拙政園中部分別為兩座園林,西部假山上設宜兩亭,鄰借拙政園中部之景,一亭盡收兩家春色。留園西部舒嘯亭土山一帶,近借西園,遠借虎丘山景色。滄浪亭的看山樓,遠借上方山的嵐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園,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

  五、因借法:利用軸線來組織景點,通過視點、視線的巧妙組織,把空間的景物納入視線之中,目的是豐富景觀的層次,擴大空間感。另外還有框景法、對構法等,來體現景觀的形態與空間藝術的美感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景觀空間、景物序列、組景手法分析.營造一個和諧景觀藝術空間形態,形成景觀設計特有的空間語言。

  參考文獻:

  [1] 羅海. 淺談園林景觀設計要點[J]. 企業導報. 2009***06***

  [2] 王文菲. 試析當代景觀設計 [J]. 山西建築. 2008***08***

  [3] 任媛媛. 淺談居住區景觀設計[J]. 工程與建設. 2008***01***

  篇2

  環境藝術設計形態語義之理論研究

  [摘要]隨著對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人們對其所生活環境更加強調物質以外的功能,以滿足日益提高的審美情趣。形態語義本身抽象的外在表現形式和主觀性訴求賦予了環境 藝術 設計更多的表現空間,並由此造成觀賞者的心理共鳴。結合形態語義理論,運用環境藝術設計手法,進而去還原和重現設計者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

  [關鍵詞]形式追隨功能 主觀性 設計理念的再現與還原

  在設計經歷了形式追隨功能的洗禮之後,張揚個性化基調的時代宣佈到來。人,開始成為了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中的需要重視的首要物件,主觀性色彩越發凸顯時代特徵。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技術創新和技術突破變得愈發困難,市場已經從產量的競爭讓位給了想象力的競爭,說服力不僅只在於功能的本身,更在於物品亦或是場所給消費者帶來的某種概念上的認同,標識由此上位於身份、地位、品味的代名詞。環境藝術設計越發的融入了設計者的主觀性意念和獨創性新奇。

  形態語義本身是一系列的感知和認知符號的傳達,環境藝術設計形態語義實際上也就是對一系列感知和認知符號進行編碼,綜合色彩、造型、材質、加上空間、時間等感知因素,進而向觀賞者傳遞特定資訊。

  一、環境藝術設計對非物質功能的追求

  環境藝術設計獨特意義在於對非物質功能的追求。人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後,追求更高的品味成為了必然。於是,墨子說:“食必長飽,然後求美;衣必長暖,然後求麗;居必長安,然後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後文。”

  環境藝術設計應該擺脫功能唯一的侷限性,根據人們的愛好而而追求更多的品質。隨著人類文化與社會生產力的相應演進,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逐漸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應當擺脫原有單一的由消費者被動接受的模式,滿足人們跟多的精神功能與社會功能的要求,它要承載更多的內容,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形態語義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一點。

  人們更樂於由設計者為他們提供一種被賦予了主觀性內涵的設計成果。環境藝術設計要求人們在對其進行感知和認知的時候,能夠解讀並參與到其中的理念。

  二、形態語義的主觀性訴求

  環境藝術設計通常透過設計成果的形態在我們生活周圍傳遞著某種語境。形態不單單讓我們辨明事物的本質和功能,更能傳達設計者本人所要訴說的文化內涵。

  形態語義所要表達的內涵給人的第一印象最為強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與文化的侷限性,傳達被人類所共知的資訊。形態本身就是資訊傳達的媒介,蘊含了設計者對世界或事物的認知、經驗;加上文化的積澱,情緒的變化,使設計帶有更多的偶然性和聯想性,是建立在設計者本人對環境的瞭解和認知上的。設計者賦予環境藝術設計的形式因素一旦為受眾解讀後,受眾可以憑藉自己認知的經驗辨明眼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成果,進而激發主動意識將其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

  形態除了讓受眾去了解辨明一個物體以外,還能引導受眾聯想並探索形態元素或因素所表現出來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世界。聰明的設計者不會客觀的對這一領域進行限定,它會留給人們大量的思維空間去自我聯想、自我創造、自我修飾。這比突兀的直白更加有效。“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這是基於人們以前對該事物的認知和經驗各不一樣。設計者的思想在人們的大腦中能夠部分的被還原,此時設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形態語義並沒有用明確的文字去告訴人們這到底包含了什麼樣的內涵,它只是象徵的、含蓄的、模糊的揭示了某些普遍的意義。

  三、理念的再現與還原

  環境 藝術 設計在創造賞心悅目的形態的同時,設計者創造的形態表情應該與人們的 心理產生某種知覺上的共鳴,在高出人們理解能力的時候,應該接受人們心理的預期值。不能讓使人們見到設計形態時,設計者所表達的與人們所理解的落差太大,這樣的設計往往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環境藝術設計形態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將設計的內在功能體現在人們感知體系中的。形態不能也不可能脫離於功能而獨立於形式變化之外的。

  它不單單是功能被動的外在表現,更是積極地引導人們有知覺的去主動體驗和把握形態本身的內在效能。設計者有意識的強調形態的形式因素和表現力,並與人們的知覺印象相吻合,已達到心理上的共鳴。設計者所力圖表現的情感和訴求隱喻在形態的某些元素之中,並在觀眾解讀還原的過程中能夠再現或者部分還原設計者的初中和理念。不同的受眾的自己的思維還原過程中會根據自己已有的 經驗做出不同的判斷與理解,故而其結果必然會有所不同。

  四、小結

  設計者把自己要表達的主觀情感和理念通過環境藝術設計的形態語義表現出來,人們通過形態語義表現元素還原設計者的理念並且參雜適當的聯想和自我塑造,在得到功能上的滿足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參考 文獻 :

  [1]韓巍.形態[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龔鐵.藝術設計的造型與構成[M].北京: 中國 書籍出版社,1998.

  [3]方新普,陸峰,孟梅林.視覺流程設計[M].合肥:合肥 工業 大學出版社,2004.

  [4]任戩,祝錫琨,楊灩君.形態認知[M].遼寧:遼寧 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