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摘要範文兩篇

  畢業論文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論聯絡實際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畢業論文摘要範文,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畢業論文摘要範文篇一

  “看”生態 “救”生態

  [摘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日益增大引發了生態危機。本文通過分析生態系統的各要素及其功能,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來“看”,說明現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異化是導致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從非線性思維的角度來“救”,改變和突破人類以往所具有的線性思維和觀念,建立一種全新的“大自然觀”、全新的“大生產觀”、全新的“大社會觀”。

  [關鍵詞]系統科學 非線性思維 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B84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1-0098-02

  生態系統指由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它是個開放的系統,為了保證自身的穩定,必須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生態系統也是生態學領域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它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人類的各種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不斷增大,在破壞與保護、生命與金錢的痛苦交織中,人類逐漸意識到了生態系統的真正價值,人類才真正開始關注生態系統的現狀,並將其納入倫理道德體系中,形成一種全新的生態倫理道德,這一切都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命運。

  一、當前生態系統的現狀

  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不但擁有了空前強大的建設和創造能力,也擁有了巨大的破壞和毀滅力量。一方面,由於人類的各種活動增大了向自然資源索取的速度和規模,導致了生態失衡,帶來了一系列災害。另一方面,由於自然規律的反饋作用,人類本身也遭到“報復”。因此,當今世界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已經把生態環境問題作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來研究。

  人類目前正面臨著一場空前險惡的生態危機。所謂生態危機,就是指生態破壞、環境惡化、臭氧層損耗、氣候異常、資源匱乏、疾病蔓延、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二、系統科學地“看”生態

  系統科學就是以系統為研究物件的基礎理論和應用開發的學科組成的學科群。它主要考察各類系統的關係和屬性,並揭示其活動規律,探討其有關係統的各種方法和理論。系統科學的方法和理論正在從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向社會科學領域廣泛轉移。

  生態系統依其不同的結構實現其一定的功能,而系統的特定功能的實現要具備一定的結構。若要調整生態系統的結構,就有可能會改變系統的功能;而要改變生態系統的功能,就必須改變系統的結構,人類片面追求經濟價值使其結構和功能發生混亂,導致了一系列的生態危機。這些都表明,人類解決生態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理論認識的問題,而更多的是社會經濟的問題。客觀地說,現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異化是導致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

  一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異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之所以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危機,其根本原因是由於人擁有了一種特殊的能力,它不同於自然界的意志自由,它被稱為人的主體能動性。而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異化,就是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而被置於對立面的狀態,並且在這種狀態中,人的“自由意志”發揮已不再是“以人為目的”,而成了一種實現外在過程的工具,因此,當這種工具把自然與人的分離與對抗推向極端的時候,就導致了生態危機的發生。

  二人的主體能動性異化的表現形式

  異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從人的價值觀念來看,當前片面地強調自然的價值性,一味地索取和佔有,主觀地推崇財產私有,導致自然服從於人,物質的發展以不斷實現價值增值為最終目的;第二,從人的生產方式上來看,當前世界人類一味地追求功利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片面地發展生產力,一味地追求最大利益;第三,從人的意識形態上來看,奢侈、貧窮、霸權、強權等這些都是私有制度的產物。

  三、非線性的思維“救”生態

  通過系統科學地“看”生態,全面分析生態問題,我們可以得出,要想科學和諧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且有效解決生態問題以及生態危機,就必須改變和突破人類以往所具有的線性思維和觀念。從非線性思維角度出發,建立一種全新的“大自然觀”、全新的“大生產觀”、全新的“大社會觀”。

  一建立一種全新的“大自然觀”

  我們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就必須改變以往狹隘的自然觀,建立一種全新的“大自然觀”,它對自然的解釋和評價採用一種系統整體的方法,並且重新審視人的作用和位置。我們要意識到社會的發展不僅包括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提高,也包括全新“健康”的生態系統的建立。

  二建立一種全新的“大生產觀”

  我們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就必須改變以往狹隘的生產方式,不斷擴大和豐富生產的內容和範圍。要想建立一種全新的“大生產觀”,我們就必須實現社會生產與自然生產、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的有機結合,建立一個將兩種生產和兩種生產力協調統一的大生產觀。

  三建立一種全新的“大社會觀”

  我們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除了改變自然觀和生產方式,還必須改變與我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整個社會制度,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建立全新的“大社會觀”。

  綜上所述,要想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關鍵還在於人性的提升。當我們人類學會“真正的利他主義精神”時,我們的自然觀、生產方式、社會制度自然而然會得到全新的改變。

  四、展望

  從系統科學角度分析了生態系統的各要素及其功能,當改變系統的結構時,功能隨之改變,同樣,當其功能發生改變時,其結構也要發生改變。其系統每個要素的重要性都不能忽視,但不能過多盲目地關注某一要素。例如,盲目任意地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導致了生態危機等一系列問題。非線性科學的誕生及發展,使系統簡單性與複雜性互生互換,使有序和無序巧妙地融為一體,使人類既繼承了線性世界理論,又對非線性世界理論進行了創新,為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許多重大問題提供了科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楊通進.環境保護的倫理基礎——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8.

  [3]餘謀昌.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4]武傑.跨學科研究與非線性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方世南.生態環境與人的全面發展.哲學研究,2002,2.

  [6]景楓,焦君紅.生態環境危機中的利益思考,道德與文明,2002,2.

  [7]苗東昇.非線性思維初探[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8]利潤珍.非線性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2.

  [9]楊小軍.張建民從傳統發展觀到科學發展觀:思維方式的變革[J].科學管理研究,2006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畢業論文摘要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