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摘要如何寫

  畢業論文是學生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是訓練我們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畢業論文範文

  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中國視閾

  內容摘要:我國學術界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存在三種研究視閾,即把生態馬克思主義看作一種後馬克思主義流派,把生態馬克思主義看作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生態學關注的結果,把生態馬克思主義看作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底蘊的生態學理論。本文在分析上述三種不同研究視閾的理論得失的基礎上,闡發了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推進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價值和意義,闡明瞭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應有的致思方向。

  關鍵詞: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理論研究

  作者簡介: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基金專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問題與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專案編號: 11BZX028]及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援計劃資助專案“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專案編號: NCEP - 08 - 0851]的階段性成果。

  對於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定義域、問題域和理論性質等關鍵性理論問題,雖然我國學術界的看法還不盡一致,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突破了我國學術界長期拘泥於價值觀的視角、糾纏於“自然價值論—人類中心論”的二元對立展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做法,為中國學術界立足於新的理論視閾展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在論析我國學術界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種視閾的基礎上,闡述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及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應有的致思方向。

  一

  我國學術界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第一種視閾是把它看作後現代馬克思主義流派,認為:“其主導方面是借後現代思潮重新建構後現代馬克思主義。如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和女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儘管這些理論家自認為是馬克思主義者,但與傳統西方馬克思主義根本異質的是,他們已經從根本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構架中最重要的原則。如生態馬克思主義反對提高生產力水平是歷史

  發展基礎的觀點,因為這種人類主體強制性奴役自然的非生態態度,實際上根本拒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的增長模式。”① 顯然,這種視閾內的生態馬克思主義被看作是既與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相異,同時又背離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後現代馬克思主義流派。這種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定位如果真的能夠成立的話,那麼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對於中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將會被大大降低。因為按照這種觀點,生態馬克思主義將會被歸入到具有後現代理論性質的西方生態中心論的綠色思潮之中,並陷入到反科學技術、反生產力發展的結局中。那麼,上述觀點是否符合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實際呢? 在筆者看來,這是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嚴重誤讀。

  這是因為,從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看,首先,他們對生態中心論持批判立場,並且明確指出生態中心論所主張的“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具有鮮明的反理性主義、反人道主義、反主體性、相對主義和神祕主義的後現代特點。生態馬克思主義秉承現代主義立場,是力圖用馬克思主義批判生態主義的一種現代主義理論,它既不贊同生態價值論,也不贊同立足於生態中心論而形成的生態自治論的無政府主義解決方案。第二,從他們對待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看,他們和生態中心論存在著原則的區別。具體說,生態中心論把歷史唯物主義同生態對立起來,把歷史唯物主義歸結為經濟決定論和技術決定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則批判生態中心論的上述理論主張,指出生態中心論的主要問題正在於把生態問題簡化為一個價值問題,從而使“理解人類和自然之間不斷進化的物質關係 馬克思稱為‘新陳代謝關係’ 這個更加困難的問題因此被完全忽略了”②。並且強調,歷史唯物主義雖然不贊同生態中心論,但是它對資本的批判以及關於歷史和自然的辯證關係的論述、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在分析和解決生態問題上不僅對生態中心論有益,而且比生態中心論在分析和解決生態問題上具有更大的優勢。基於以上認識,他們或者根據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矛盾來修正歷史唯物主義,建立歷史唯物主義同生態學之間的內在聯絡; 或者通過對馬克思經典文字的解讀和研究,闡發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態內涵。③

  從他們的理論主張看,他們同生態中心論也存在根本區別,具體體現在: 第一,他們反對生態中心論把生態問題的產生僅僅歸結為人類價值觀的危機,從確立生物道德的價值觀維度解決生態問題的理論主張。在他們看來,應該堅持從歷史與自然的聯絡、從階級分析法來探討生態危機的根源,強調資本、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才是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在此前提下,探討人類生態價值觀、科學技術的社會效應才有價值和意義,指出資本對利潤的無止境追求、資本主義全球體系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對環境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使用,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們之間在環境問題上的利益矛盾才是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與此相對應,破除資本主義全球權力關係,破除資本對自然的控制和剝削,通過制度變革實現環境正義和價值觀的雙重變革,才是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之道。第二,他們明確反對生態中心論所主張的生物道德,為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作辯護,只不過這種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不是立足於資本和個人主義基礎上的人類中心主義,而是立足於集體基礎上,致力於人類物質和精神福利基礎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在他們看來,由於“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無法從理論上得到嚴格的邏輯證明,且把人類和自然的權利等同看待,因此,它們既是神祕的,也是反人道主義的。而生態馬克思主義是“人類中心論的 儘管不是在資本主義—技術中心論的意義上說 和人本主義的。它拒絕生物道德和自然神祕化以及這些可能產生的任何反人本主義……我們不應該在試圖超越自然的限制和規律意義上支配或剝削自然,但是,為了集體的利益,我們應當集體地支配 即計劃和控制 我們與自然的關係”④。第三,生態馬克思主義不像生態中心論那樣反對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在他們看來,技術的社會效應取決於承載它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的性質,一旦變革了資本及其控制的全球權力關係,代之以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經濟增長和技術的運用將不再是破壞性的,相反,它們都會是有益的。生態馬克思主義所反對的只是資本利用現代文明的成就,把人們牽引到消費主義價值觀和消費活動中,把它作為人實現滿足的唯一方式,目的是為了適應資本的高生產和維繫資本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因此,生態馬克思主義強調,他們所倡導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並不是要人們回到窮鄉僻壤的生活狀態,也不反對商品、市場和技術,而是力圖運用現代文明的成就和技術,為人們實現自由選擇適合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和實現滿足的形式,使人們從資本主義文明僅僅根據瘋狂的消費確定人的幸福的現象中擺脫出來。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那種把生態馬克思主義看作背離歷史唯物主義的後現代馬克思主義流派的觀點不僅不能成立,而且將生態馬克思主義等同於像西方中心論那樣具有後現代性質的生態學理論,必然會降低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對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實踐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具有後現代性質的生態學理論具有反科學技術、反生產力發展、反工業文明的特點,同時把抽象的價值觀的變革看作是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立足於這種生態學理論展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生態文明實踐,不僅會導致把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而且也無法捍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和環境權,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環境正義。

  二

  我國學術界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第二種理論視閾立足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同生態學的關係,把生態馬克思主義看作是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關注生態學的結果。⑤這種觀點把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於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建立在技術理性批判基礎上對生態學的關注,並由萊斯、阿格爾創立生態馬克思主義。第二階段為生態社會主義階段,是西方綠色運動中的“左翼”,代表人物為巴赫羅、高茲、佩珀等,第三階段是以福斯特為代表的既不同於生態馬克思主義、又不同於生態社會主義的馬克思的生態學階段。⑥

  這種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視閾存在如下問題:第一,這種研究視閾把法蘭克福學派看作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組成部分,這顯然是有問題的。雖然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確與法蘭克福學派、乃至整個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都存在著理論承繼關係,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不能把法蘭克福學派納入到生態馬克思主義中予以研究。這是因為,法蘭克福學派對技術理性的批判,雖然也強調人的解放包括自然的解放,但法蘭克福學派並不立足於生態學視閾批判技術理性,而是立足於政治意識形態視閾批判技術理性,他們所說的“自然的解放”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感覺從技術理性的支配下解放出來,形成具有政治和解放功能的“新感性”,即人的自主意識; 二是指自然從技術理性的支配下解放出來,以破除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人內心世界的控制和支配。生態馬克思主義對技術理性的批判則立足於生態學視閾,強調技術理性的盛行造成了人和自然之間關係的緊張及生態危機。第二,對於生態馬克思主義發展階段的論述存在著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需要釐清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的不同。應該說,生態社會主義是比生態馬克思主義在外延上更為寬泛的概念,它既包括以生態中心論為理論基礎、反對集權政治和主張社群生態自治的生態社會主義,也包括主張實現資本主義制度和價值觀雙重變革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社會主義。也就是說,生態社會主義包含了生態馬克思主義,因為建立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理想和理論歸宿。把生態社會主義作為生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個獨立階段,不僅可能會混淆二者在外延上的區別,而且好象只在這一個階段生態馬克思主義才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構想。事實上,從萊斯、阿格爾到福斯特都提出只有用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才能最終解決生態問題的理論主張,並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具體理論構想。⑦第二個問題是這種研究視閾把對馬克思的生態學的重構看作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這不符合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實際。事實上,生態馬克思主義通過迴應西方綠色思潮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質疑,從不同角度修正了歷史唯物主義,建立了馬克思和生態學的內在聯絡,而且也忽略了21 世紀以來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其他內容,如資本的空間生產與生態問題等。第三,這種研究視閾側重於從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同生態學的關係這一維度來認識和把握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看到了生態馬克思主義同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淵源,卻沒有看到生態馬克思主義相異於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從它們之間理論淵源的角度看,生態馬克思主義繼承了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所持的批判立場,以及對技術理

  性、對消費異化的批判,繼承了自然解放的思想等,但是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立足於政治意識形態和文化批判的維度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其理論著眼點主要在於如何消除束縛人實現自由和解放的社會關係,其理論是一種基於政治意識形態和文化批判的社會批判理論。生態馬克思主義則揭示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消費主義價值觀等的反生態本性,它既是力圖通過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來調整人和自然之間關係的生態學理論,同時又是以生態批判為切入點的社會批判理論。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僅僅從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同生態學的關係這一維度來審視生態馬克思主義,不僅無法揭示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殊性,而且必將把它主要歸結為一種綠色生態學理論,無法凸顯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對於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重要價值。

  三

  我國學術界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第三種視閾是把它看作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同時又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底蘊、以生態批判為切入點的一種當代資本主義理論。⑧

  生態馬克思主義從兩個方面繼承和發展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傳統,拓展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域,從而構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傳統在筆者看來就是它的“批判性”傳統,其邏輯起點是對馬克思哲學的重新理解和闡釋,建立馬克思哲學和現實生活世界之間的聯絡,突出馬克思哲學的批判價值向度,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意識形態和文化,其理論歸宿是實現西方人的自由和解放,生態馬克思主義從如下兩個方面繼承和發展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傳統。⑨

  第一,生態馬克思主義在對馬克思哲學的重新理解和闡釋方面繼承和發展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立足於近代理性主義哲學立場理解和闡釋馬克思哲學,反對對馬克思哲學的經濟決定論、技術決定論的解釋,強調馬克思哲學的現代性質和批判價值向度,認為馬克思哲學是一種“絕對歷史主義哲學”,展現為哲學批判、文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以這種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為基礎,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產階級的實證主義哲學、文化工業和消費主義文化、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展開了批判,從而形成了系統的當代資本主義理論。生態馬克思主義則根據西方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在繼承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哲學解釋向路的基礎上,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修正或重新闡釋,把歷史唯物主義同舊唯物主義、技術決定論區分開來,開啟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態視閾,建立了馬克思哲學和生態學之間的內在聯絡,進一步拓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為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批判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繼承和發展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文化意識形態批判,形成了以資本主義制度批判為基礎,以生態批判為核心的社會批判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對資本主義社會展開技術理性批判、文化意識形態批判,是因為他們認為,在當代西方社會,資產階級通過文化和意識形態控制和支配了人的內心世界,實現了對人的總體統治,使人們形成了一種肯定社會現存秩序的順從意識,由此指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體現為社會發展的總體化趨勢和個人個性化自由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因此強調應當通過發揮馬克思哲學的批判價值功能,通過文化意識形態批判,使工人階級從被支配的狀態下解放出來,形成追求自由和解放的自主意識。當代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夠實現總體統治,主要是藉助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巨大物質財富,由此他們認為,科學技術在當代西方行使的是一種政治統治的功能,而實證主義哲學正是技術理性形成和盛行的哲學基礎,因而又展開了對實證主義哲學和技術理性的批判。可以說,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是立足於政治批判展開其社會批判的。生態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深化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論,這不僅體現在他們把生態批判與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的批判結合起來,指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主要體現為生態危機,強調打碎資本的全球權力關係,實現資本主義制度變革,建立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是解決當代生態問題的前提; 同時也體現在他們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科學技術運用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社會效應的分析中。他們一方面認同西方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技術和消費主義價值觀在當代西方社會起著政治意識形態功能的論斷,另一方面著力分析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和消費主義價值觀同生態危機之間的內在聯絡。在他們看來,由於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和資本主義社會企業之間的競爭,促使了技術的大規模使用,形成了資本主義高度集中的生產模式,從而客觀上要求高消費的生存方式作為支撐,由此資本必然倡導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最終突破了自然的限制並形成生態危機。因此,他們對科學技術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批判既是對資本的批

  判,同時又是一種生態批判,是對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基於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我們認為生態馬克思主義構成了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而之所以說生態馬克思主義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底蘊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有別於西方其他綠色理論抽象地談論生態問題,始終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分析法和歷史分析法來探討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及其解決途徑,形成了一種有別於西方其他綠色思潮的生態學理論,其理論特質是堅持從制度維度、哲學價值觀維度和政治維度三者統一的視角探討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在他們看來,生態危機本質上是以人和自然為中介的人和人之間在自然資源佔有、分配和使用上的利益關係的矛盾和危機,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全球權力關係不僅具有反生態性質,而且也是造成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因此,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就是要破除資本主義制度和全球權力關係,實現“環境正義”,這就必須把當代生態運動引向激進的階級運動。以資本為基礎的近代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和技術的運用進一步強化了當代生態危機。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和技術本身有何過錯,而在於承載它們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性質的不正義性。從生態運動的內在動力看,依然應該堅持的是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和“以人為本”的原則,只不過這種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不是建立在資本和個人慾望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集體利益和人的基本需要基礎上的。因此,在破除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裡,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並不必然與生態之間構成矛盾,因為生態社會主義的經濟增長是與集體的整體利益相一致的理性增長,技術進步和運用只能服從於人類創造多種滿足方式,並服從和服務於人類和生態之間的和諧共同發展。

  四

  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於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生態文明實踐到底有何啟示與意義,這是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予以思考。

  第一,如何把握生態文明的特質,這是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必須明瞭的前提性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生態馬克思主義有兩個明確的論斷值得我們注意。其一,他們明確斷定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具有反生態的本性,因此,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及其建設。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環境保護只不過是為了維繫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須的自然條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態危機,不可能從根本上克服其對自然過度掠奪的本性和克服生態危機。第二,生態文明只能存在於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中,但它並非是使人類迴歸於前工業文明的自然狀態,而是要利用工業文明的積極成果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基礎上,創造更加積極和形式多樣的滿足方式,而不是像工業文明那樣引導人們到異化消費中去尋求滿足,以支援工業文明生產體系的不斷擴張。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上述主張實際上啟示我們,一方面應當把生態文明看作是超越了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態,另一方面應當區分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區別。也就是說,如果不發展更高的生產力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建立更高的道德境界正確處理和看待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生態文明建設必然要落空。同樣地,不能把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二者等同起來,這是因為工業文明下同樣也存在環境保護,但是這種環境保護是建立在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方式基礎上的,也是同資本追求利潤這一目的聯絡在一起的。生態文明不僅是建立在生產以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為目的這一基礎上的,而且其發展方式是建立在人類與生物圈實現良性迴圈的迴圈經濟和可再生資源基礎上的。只有真正把握了生態文明的上述特質,才能真正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第二,能否把生態文明與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對立起來? 對於這個問題,存在著一種認識上的誤區,那就是把當前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歸結為經濟發展、技術進步,並由此從理論上批判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生態馬克思主義則不僅為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作辯護,而且強調生態文明不僅不排斥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而且在生態文明下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不會和生態之間構成矛盾。事實上,“人類中心主義”具有多重含義和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只有建立在資本基礎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與生態危機具有內在關聯,因此,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批判必須建立在對資本展開批判的基礎上。批判和否定一般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在理論上的失誤在於割裂了歷史觀和自然觀之間的關係,秉承的是“人類—自然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在實踐上的失誤在於沒有弄清當代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和生態權利對立起來,使生態運動缺乏內在的、持續的動力,也根本無法真正解決生態問題。與此相聯絡,那種把生態文明與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對立起來的觀點實際上沒有把握生態文明的特質。要真正建設生態文明,需要通過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來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否則人們就只能以破壞環境的方式維繫生存,生態文明建設也會因此流於空談。生態文明並不排斥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只不過生態文明所追求的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在目的和方式上與工業文明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因而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不會導致自然的異化和技術的異化。

  第三,如何利用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源,超越西方生態文明話語霸權,建立以維繫中國發展權和環境權為指向的生態文明理論,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突出特點在於它堅持歷史觀和自然觀的辯證統一,以歷史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探討當代生態危機,提出了以制度變革為根本,以實現環境正義為核心,通過重新闡釋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內涵,提出“以人為本”,以窮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為本的價值原則的生態文明理論。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啟示在於: 其一,應當明確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目的和使命,正確處理人類利益和民族國家利益之間的關係,在當代全球環境治理中堅持“有差別的責任”原則,切實維護我國的發展權和環境權。當代西方綠色思潮的根本失誤就在於不能歷史地考察生態問題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而把生態危機簡單地歸結為人類生態價值觀的危機。看不到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在工業文明的興起和資本全球化的過程中,資本對落後國家自然資源的掠奪性佔有和使用,因而無法區分不同國家在當代全球環境治理過程中的不同責任。而資本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把當代生態危機的產生歸結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並利用其控制和支配的不公正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繼續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轉嫁生態問題,這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和環境權。事實上,聯合國於1972年發表的《人類環境宣言》就明確肯定了民族國家自主發展和自主支配自身環境資源的責任,它強調:“按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各國有按自己的環境政策開發自己資源的主權; 並且有責任保證在他們管轄或控制之內的活動,不致損害其他國家的或在國家管轄以外地區的環境。”⑩因此,我國的生態文明理論研究不能停留於抽象地奢談人類的整體利益,必須把維護我國的環境利益置於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在此基礎上承擔在環境治理過程我們應當承擔的全球責任。其二,我國的生態文明理論研究應該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自然觀,擺脫西方綠色理論“人類—自然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把實現人與人關係的變革同實現人和自然關係的變革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說,就是我們不能脫離資本全球化及其內在矛盾這一全球視野來認識當代的環境危機。因為資本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本通過空間生產來不斷拓展世界市場、實現資本積累的過程。這一過程既使民族國家之間的聯絡日益密切,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也使得民族國家之間、特別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衝突日益突出。在環境問題上,它主要體現為資本在通過國際分工掠奪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的同時,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工業汙染和生活汙染。只有立足於這種全球視野,我們才能正確認識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國的生態文明理論研究應該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把如何變革不同國家、不同人群在環境資源佔有、分配和使用上的不公正關係,實現環境正義作為理論的核心和追求的目標,真正實現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使命和目的。

  註釋:

  ① 張一兵、胡大平: 《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邏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第414 頁。

  ②[美]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 唯物主義與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13 頁。

  ③ 王雨辰:《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維度的建構》,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 年第5期。

  ④[英]佩珀: 《生態社會主義: 從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354—355 頁。

  ⑤ 關於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內涵與外延,可參見拙作《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到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問題與反思》,載《學術研究》2010 年第3 期。

  ⑥ 劉仁勝: 《生態馬克思主義概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年版第1—12 頁。

  ⑦ 王雨辰:《生態政治哲學何以可能: 評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政治哲學》,載《哲學研究》2007 年第11 期。

  ⑧ 陳學明:《永遠的馬克思》下編,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王雨辰:《生態批判與綠色烏托邦: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一章。

  ⑨ 王雨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傳統與問題邏輯》,載《中國社會科學》2010 年第5 期。

  ⑩萬以成編:《新文明的路標: 人類綠色運動史上的經典文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6 頁。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畢業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