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論文

  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對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論大學生的自我管理

  【摘要】自我管理是對傳統管理的創新和否定,自我管理是發現自己價值的一門藝術,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但作為大學生而言,自我管理能力水平不容樂觀。本文通過對自我管理的界定,分析了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原因,並結合學生實際提出了建立家校聯絡,系統培訓自我管理學內容,給大學生自我管理的空間和機會等措施。

  【關鍵詞】自我管理 大學生 措施

  到2008年為止,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大學生人數已經達到了1700多萬,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達到500-600萬,大學生已經成為了社會生產發展的主要生力軍,這批生力軍的素質直接影響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但目前的在校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學習動力不足、曠課、混日子等許多不良的趨向,大學生的素質明顯下降。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就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而言,本研究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太差造成的。因此,本文主要探討什麼是大學生的自我管理,通過分析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原因,提出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措施。

  1 大學生的自我管理

  在現代社會中管理無處不在,對管理的研究有相當長的歷史。從19世紀初的亞當·斯密對社會分工的研究,以及“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的管理思想,直到今天,管理已經成為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們探討的主要問題。雖然對科學管理的研究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但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們更多傾向於對企業、員工和管理者的研究,這些管理主要強調管理主體對管理客體的作用,而主體對自身管理的研究相對於較少,這種管理現在稱為自我管理。

  從泰勒的觀點來看,管理是指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隨著時代的資訊化、知識化的加劇,個人自主性加強,自我管理已經成為傳統管理的創新領域。“自我管理是一切管理學之根,沒有研究透自我管理學,其他管理學也不可能真正深入。因為任何管理都涉及人的自我管理。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實質上指出了自我管理在社會管理中的基礎地位問題,即欲對外部、對社會進行管理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必須先自我管理修身。”①自我管理學被認為是管理學的根本。因此,大學生的自我管理的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他們不僅承擔著修身、齊家的責任,而且還承擔著治國和平天下的重擔。

  “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學生為了實現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及為滿足社會日益發展對個人素質的要求,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卓有成效地利用整合自我資源包括價值觀、時間、心理、身體、行為和資訊等,而開展的自我認識、自我計劃、自我組織、自我控制和自我監督的一系列自我學習、自我計劃、自我發展的活動。這是從廣義角度來理解自我管理;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看,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呈金字塔排列,自我管理是在塔的底部,它是開展其他活動的基礎,其他活動都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的基礎之上。”②其實,本研究認為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就是對自己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就是要根據內在和外在的條件進行自我的管理和約束,達到社會和個人預期的目標。

  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大學生的自我管理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職業生涯的規劃等方面。在大學生中生活觀過多的物慾化,在學習中缺乏根本動力和目的,沒有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將要從事或喜歡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等等,嚴重的學生甚至走到反社會和反人民群眾的道路上去,比如校園暴力事件、偷盜事件、沉迷網路或色情等等。

  2 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原因

  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原因來自很多方面,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第一,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高與低起到決定性作用。

  由於中國特殊的人口環境,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80後和90後出生的獨生子女,父母對這些獨生子女給予了過度的保護和關懷,大學生的一切,從生活、升學、就業等都由父母包辦解決,從小時候開始,大學生們就養成了依賴別人的習慣,他們不知道管理自己什麼,以及如何進行自我管理。

  第二,學校管理制度沒有給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的空間和條件。

  由於受歷史等原因的影響,高等學校目前實行嚴格的輔導員管理制度,大學輔導員和小學初中的班主任承擔一樣的任務,扮演相同的角色,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進行嚴格的管理。本來進入大學的學生都已經是成人,他們必須學會管理自己,但學校剝奪了他們這樣的機會,導致了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第三,大學生自己沒有進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學習。

  由於受到應試教育的指導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從小開始沒有接受過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自我意識等等的教育,他們沒有系統的和科學的進行自我管理的知識教育,不知道自己要管理自己什麼,以及用什麼樣的方法對自己進行管理。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差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家庭和社會環境、學校以及系統學習的缺乏三個方面。

  3 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措施

  要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必須要明確自我管理的內容是什麼。

  郭海龍認為自我管理的現代內容包括如下方面:自我身心調節和行為控制,個人知識管理和潛能開發,個人時間管理和自我死亡管理,自我人際關係管理與網路生存管理和個人職業規劃與管理這五個方面。

  在鄭士貴自我管理問題導論一文中,認為“自我管理是自我活動,個人組織形態,自已管理自已。這一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個人工作的組織特點,同時考慮了傳統、知識和現狀。”作者由此提出幾個自我管理模型。第一,自我管理要以社會法律反映人類越來越複雜的活動的實質的觀點作為出發點,發現十分需要合理地組織個人的自我活動,為完成管理職能創造個人的先決條件。第二,自我管理是一個完全適用“可管理的混亂”這一定義的系統。從這一角度看,自我管理屬於社會協同學研究的物件。社會協同學是開放的動態不平衡社會系統的自組織理論,自我管理面向管理主體,由自我支配、自我組織、自我調節、自我教育這些概念加以揭示。第三,自我管理是自我活動的多級過程。第四,自我管理要求對實際的超前反映。對於自我管理來說,就像對現代經營型管理一樣,其特點是按照弱訊號管理,面向戰略突然性。第五,自我管理是組織生活的一種方法。不能把自我管理理解為諺語和俗語中的處世祕訣所固定下來的一些規則的組合,自我管理是從個人生活的維一性事實出發的。第六,自我管理始終是隨形勢而變化的,破壞任何刻板化的東西和雷同的東西。

  從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自我管理的內容就是對自我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這些職能必須具有超前性、可變性、靈活性、多樣性的特徵。超前性主要指主體自己對自己的規劃應該是具有預見性的,而不是滯後的。可變性指主體自己對自己的管理應該是動態的變化過程。靈活性和多樣性指主體對自己的管理涉及的內容的多樣和形式方法的機動靈活上。但不管內容和方法如何,自我管理必須有一恆定的目標,那就是達到最大可能的開發主體的潛能,為自己和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和價值。所以自我管理是一項發現自己價值的藝術,自我管理具有無限的魅力,同時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作為大學生而言,應該從如下方面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由於時代的變化,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學生必須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而這需要大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學習的能力、自我提高等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時代發展要求大學生必須進行自我管理。作為高校教師,讓大學生認識到這種緊迫的時代形式,讓他們從思想上和觀念上認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學校對大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的培訓。自我管理學應該是一門新興的學問,是對傳統管理理論的創新和否定,自我管理的系統性要求高校老師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培訓。

  第三,學校給大學生提供自我管理的空間和機會。學校應該改變傳統的輔導員、學生會、班委會等這些正式組織,讓學生進入學校後,自己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娛樂等進行規劃,制定相應的措施,而輔導員則僅僅為學生提供輔導和幫助,協助學生制定出管理自己的規章制度。

  第四,學校與家長建立緊密的聯絡。家校聯絡可以更好的瞭解學生在家和學校的情況,這樣學生的自我管理就是全方位的管理。

  註釋

  ①郭海龍.國內自我管理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出路探討[J].重慶社會科學,2005,1:93-96.

  ②鄒志超.大學生自我管理量表的修訂及區域性常模的建立.湖南師範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1] 李滿林.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內容及型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05 .

  [2] 崔文子,楊俊福.淺議當代大學生的自我管理[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5,03.

  [3] 李滿林.大學生自我管理探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03.

  [4] 陳克江.大學生自我管理淺說[J].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4,04.

  [5] 賈克水,侯鐵虎.對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可行性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1999,05.

  [6] 蔣新梅.淺談大學生的自我管理[J].現代企業教育,2007,08.

  [7] 毛成,葉正平.建立和完善高校學生自我管理機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01.

  [8] 李儒峰.大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初探[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

  [9] 江瑞芳.談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

  [10] 鄭士貴.自我管理問題導論[J].管理科學文摘,1996,04.

  範文二:淺議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促進大學生成長與發展

  論文關鍵詞: 大學生自我管理 成長與發展

  論文摘要: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管理的價值偏失、管理的形式主義、管理的封閉性等。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議題。大學生管理要以生為本,以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主線,引導並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

  1.問題的提出

  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管理模式延伸到高校基層的大學生管理中,主要表現為注重高校學生管理者對學生的管理,忽視大學生自身對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忽視自下而上的反饋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忽視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儘管近年來,隨著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高校對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等方面給予了高度關注,大學生在協助日常的班級管理、社團活動、學風校風建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學生管理的權力更多的是在學工部、學生處、輔導員之間遊離,學生對自身的管理權力是極其有限的,並未充分調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發揮大學生自身管理的功效。面臨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特徵及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挑戰,有必要對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進行全面考察與反思。

  2.我國高校大學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管理中價值取向的偏失

  我國高校的大學生管理實踐中,忽視大學生主體性、個性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嚴重,甚至把對學生的管理工作作為自己的“政績”來抓,操作上往往不顧學生態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學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產生,管理工作也就會事倍功半。同時這樣還會導致一些學生功利化傾向,把評優、評獎、入黨等作為自己的積累資本。

  2.2管理中的形式主義

  2.2.1大學生管理者工作的形式主義。

  在實際工作中,部分直接從事大學生管理工作的人員對學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興趣和熱情,平時很少關心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交友等問題,遇到上級部門檢查便臨時部署學生工作,應急而設。

  2.2.2學生社團活動的形式主義。

  在大學校園裡,有許多學生社團缺乏嚴密的監管機制,而且由於當前社團經費基本靠成員集資,實行自負盈虧的方式,為了擴充經費,各社團只是注重自身的宣傳,以儘可能多地吸納會員或社員和吸納資金為目的,同時社團活動的開展並未做到有始有終。在社團活動中,有些學生社團並不能提供具有滿足學生實際需求,提高學生能力的各種活動。因此,活動的質量、活動的效果難以得到保障,更達不到以此來發展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2.2.3管理方法上的形式主義。

  目前我國高校在對大學生的管理中主要注重特定活動及比賽,而忽視對大學生日常狀態下思想及行為的考察。管理育人是高校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學生管理工作者主動貼近學生,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將教育、管理、服務融為一體,而不是僅憑几次活動、幾場比賽來實現管理育人。

  2.3管理的封閉性

  大學生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存在著隔閡。高校領導往往忽視了大學生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的互動作用,在有意無意之中將學生管理者與學生分開,形成學生管理者陣營和學生陣營。有些直接從事大學生管理的人員往往把對學生的管理工作作為實現個人某種目的的手段,因此與上層領導接觸多,而不重視與學生的交往與情感的交流,管理的目的意圖、方式方法、途徑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學生對此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大學生與管理者之間的鴻溝,往往使管理者和學生缺乏溝通,並在大學生中形成消極影響,致使部分學生個人本位價值觀念更加突出,道德行為認知存在偏差,有意犯規行為增多等。

  3.以“為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為中心,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管理

  高校對學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正確引導學生,促進其成長、成才,並把社會、家庭、學校等外在要求轉化為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高校要以“為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為中心,增強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評價、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需要特別重視大學生自身的內化和體驗,注重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1建立完善的大學生管理制度並嚴格執行

  大學生的思想還處於尚未完全成熟時期,一直以來接受的都是理論和經驗教育,對社會的複雜性和是非性還沒有體驗或者較深的體驗,對一些事物的認識還浮於表面,因此大學生在樂於參與的同時卻顯得辨別力不足,容易誤入歧途。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學生管理制度,對學生嚴而有格,取法乎上;尊重、理解而決不遷就,把教育與管理相結合起來。

  完善的大學生管理制度應該包括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制度、學籍管理制度、獎懲管理制度、學生社團管理制度、畢業就業管理制度等。大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管理制度,必須科學、完善並可行,一方面要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規律和德、智、體培養的目標,並且管理制度要隨時代形勢及教育發展而不斷完善,且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有了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高校還必須堅持不懈、狠抓落實,避免管理制度成一紙空文。

  3.2建立健全大學生自我管理體系

  3.2.1加強學生骨幹隊伍建設。

  學生骨幹隊伍是聯絡學校、教師、同學之間的橋樑與紐帶,起著先鋒模範作用,是完成學校各項任務的一支重要力量。學生幹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選拔要公開、公平、公正,要“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杜絕一些學生走後門等不良行為,克服學生的功利化思想,將那些有熱情為廣大同學服務且責任心強、思想品德好的優秀同學吸收到學生幹部隊伍中來。

  對於學生骨幹人員,大學生管理者要盡力創造實踐機會,通過實踐的磨練,增長其才幹,培養其能力,同時開展必要的培訓活動,使其儘快進入角色,端正動機,並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與技巧。建立公開公正、操作性強的學生骨幹人員考核制度,採用教師、管理者、同學、自身考核相結合的辦法,定期對思想政治素質、學習成績、工作實績、平時表現等進行多方面評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促進學生骨幹努力學習、刻苦向上、不斷進取、奮發成才,防止產生凌駕於其他同學之上的優越感,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和能力。

  3.2.2發揮班、團學生幹部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導作用。

  大學生日常管理是一項繁重瑣碎且需要耐心細緻的工作。如果大學生管理者事事親歷親為,不僅易於陷入疲憊不堪的狀態,產生職業倦怠感,而且沒有時間對自身工作進行總結、反思與研究,不利於學生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及長遠發展。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學生會、班、團幹部的職能,大膽放權讓學生幹部參與學生工作管理的全過程,如早操、寢室、晚自習、上課考勤、教室、班級等方面的管理,發揮他們在處理、解決問題中的主導作用。這樣不僅減輕了廣大學生管理者的工作負擔,而且培養了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其主人翁精神。

  3.2.3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主動參與,增強自我管理能力。

  大學生不僅是高校管理的物件而且是管理的主體之一。缺乏大學生自身這一主體的任何管理活動,其成效必然是微小的,難盡如人意的,甚至管理是混亂的。因此,高校學生管理者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為學生服務的管理意識,做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的引路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全員參與,做自身管理的主人。高校應創造良好的競爭與育人環境,實行班級幹部輪換制度,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進取心,擴大學生幹部群體,給全體大學生以充分展示自身才華能力的機會。高校應通過為同學服務的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等,與時俱進,為學生的成長成才與今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3加強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力爭以心交心,以理服人。

  管理活動首先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如果在交流中忽視平等性與理解性,管理必然失靈。行政管理與大學生自我管理是大學生管理者們應當考慮的首要關係,學生管理層要簡政放權,在學生的宿舍、伙食及環境衛生等方面提倡學生的自我管理,在發揮學生自身作用的同時給予恰當的行政指導及引導,以平等對話代替行政命令。在大學生的管理過程中,管理者要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能夠積極進行對話的心理環境和氛圍,始終以平等的態度關注正在發展、成長的學生,既尊重他們的思維方式、情感、志趣,又尊重他們的個性。大學生在平等交流的對話中即管理實踐中,體驗人格的尊嚴,真理的力量,交往的樂趣和人性的美好,進而張揚自己的主體意識,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

  總之,大學生的管理理論要與時俱進,管理實踐要因時、因校、因人制宜。既要有嚴格規範的管理制度,又要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高校要結合本校發展現狀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有的放矢,實事求是,既要曉之以理,又要動之以情,鞭辟入裡,恰到好處。高校應以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主線,把加強管理與教育結合起來,以管理活動來教育學生,以育人來促進更好的管理。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維爾.理解教與學:高校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

  [2]朱文.新世紀高校大學生管理初探[J].前沿,2003,4.

  [3]許明璋,彭卓,張毅博.加強自我管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4,5.

  [4]趙留舜.高校大學生厭學傾向初探[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5,3.

  [5]楊桂敏.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學生自我管理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