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學生工作案例探析論文

  戒備心理情緒是個體在成長過程及其容易產生的,為了幫助大家避免這類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學生工作案例探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學生工作案例探析全文如下:

  【摘 要】高校學生群體尤其是新生群體,由於對大學生活學習環境等諸多變化的不適應,造成多種心理問題,其中一種就是過度戒備心理問題。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從輔導員工作的角度,分析了過度戒備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案,為一線學生工作提供了實踐方面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過度戒備心理;工作案例;輔導員

  面對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以及陌生的人群,許多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時都會遇到各種不適應問題,繼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其中的一種就是過度戒備心理問題。作為高校學生輔導員,如何對此類問題進行早研判、早干預,無論對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還是對化解孩子對家庭的影響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高校學生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案例概述

  學生A,大學一年級,在校園內被車輛刮傷,隨即去往市三甲醫院做檢查,診斷結果為:胸部軟組織有輕微拉傷,其他無礙。在之後一天內,學生A兩次要求到醫院檢視,態度強烈,安慰無效,兩次均得到相同診斷:胸部軟組織有輕微拉傷,其他無礙。事件過程中,學生的表情、情緒、言語等方面表現出強烈的不信任感,心理上處於過度戒備狀態。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採取了以下幾方面的緊急措施:

  一是與其父母溝通。在事故發生當天已將情況向其母親說明的情況下,再次向其母親說明三點問題:一是孩子已經到醫院檢查三次,診斷結果一致,消除學生家長的擔憂;二是已在交警大隊備案,並辦理完相關手續,學校和老師會幫助學生妥善處理,如果出現任何後續問題,都有證可查;三是向其說明孩子現在的心理狀態,希望家長能夠對孩子進行疏導。

  二是與其宿舍學生溝通。通過分析該事件中學生A的言行舉止,筆者認為這些現象並不是偶然性的,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必定存在一些語言行為特徵上的表現,經過與其宿舍同學的溝通了解,學生A基本不和舍友們交流,喜歡獨來獨往,除上課基本不與班級同學接觸,有時宿舍同學主動和其交流,她也不願意和對方交流,宿舍內公用的寫字桌也是獨佔一塊,不允許其他同學在上面擺放物品,對別人表現的總是很謹慎,充滿戒備情緒。但是,學生A與其一名高中同學似乎關係不錯,有時會電話聯絡。通過分析這些資訊,我初步判斷,學生A儘管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但具有傾訴的渠道,短時間內不會發生特別嚴重的後果,但是需要高度關注,及時疏導。據此判斷做出以下安排:在A受傷調理期間,宿舍學生要給予其生活上的關心,例如幫助其開啟水、買飯以及輔導功課等。通過這些措施,使其感受宿舍同學的關心與溫暖,從而逐漸消除人際交往障礙,緩解戒備情緒。

  二、問題分析

  通過分析A同學在該事件中的言語行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筆者認為她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戒備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障礙,對別人存在不信任感,不能夠順暢的與人交往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家庭環境以及教育環境改變對其產生的影響,根源在於對大學環境的不適應。

  家庭環境影響:A同學來自農村家庭,經濟上不富裕,其父親不善言辭但非常嚴厲,在家庭生活中基本不與孩子交流,遇到問題總是一頓責罵,對女孩有一定的歧視,表現出很典型的農村家庭男性專制特質,因此也造成該同學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導致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很多問題。

  教育環境變化的影響:在進入大學以前,該同學一直在離家不是很遠的農村及鄉鎮學校讀書,地域語言環境與家庭所處的環境一致,所在學校的同學絕大部分是來自與其相同的家庭環境,因此,在進入大學以前處於從小習慣的,比較熟悉的,較為適應的一種環境。然而,進入大學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地域語言發生改變,而且學校環境也發生巨大的改變,周圍的同學不僅來自五湖四海,而且來自不同環境的家庭,專業老師的授課及輔導員老師對班級的管理方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來自外部的教育環境的變化給該同學帶來了很大內在的心理衝擊,使其產生了極大的不適應感,出現了心理過度戒備方面的問題,外在的表徵為人際交往障礙。

  三、解決方案

  除了上述在事件發生過程中第一時間採取的緊急措施,針對此類學生心理上的過度戒備,對環境的極度不適應以及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疏導:

  第一,幫助當事人建立與外界的溝通橋樑,增強與外界的信任和聯絡,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關心與談心,消除當事人與輔導員老師之間的距離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給予當事人更多的關心,例如每日一條簡訊,內容不限,包含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積極促進熟悉感的形成,消除輔導員與當事人之間的距離。同時,經常性的與其進行談心,瞭解當事人的一些想法、關心的話題,生活學習中的困難,瞭解其進入大學以前的生活狀況,包括父母家庭、學校同學、親戚朋友等,給當事人講解一些人際關係處理方法,陪同其一起與宿舍同學、班委進行交流,同時,也讓當事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輔導員老師的班級工作情況,努力走進當事人的內心世界,消除當事人對輔導員老師的戒備心理,產生信任感。二是幫助當事人與其宿舍同學融洽相處,從宿舍中獲取與人交往的途徑、技巧,建立自信。

  輔導員老師要充分發揮宿舍成員的力量,發動宿舍同學積極與其交流,每日生活中的噓寒問暖,一起在餐廳或宿舍用餐,一起去上課或自習,一同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請教問題,一起參加班級或學校活動等等,同時提醒宿舍同學一定要尊重、理解當事人,從而幫助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學生適應到大學的生活學習中來,消除心理上的戒備狀態,減輕人際交往障礙。三是充分發揮班級這個學校單元的作用,使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學生能夠在更大範圍內,學會與人相處,消除戒備心理,改善心理環境。輔導員老師可以安排學生幹部積極主動地與當事人交流交往。在組織班級活動中,主動邀請當事人參與,同時安排到一個活動小組,帶動當事人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促使其與小組內同學交流,消除其與班級同學的陌生感,逐漸融入到這個集體中去,從而解除內心的戒備狀態,能夠從容地應對與別人的溝通交流。

  第二,輔導員老師要定期與當事人的父母溝通,建立家長聯絡機制,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要定期向其父母通報當事人一段時間內的生活學習狀況、與同學們相處的狀況,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同時瞭解當事人進入大學前的一些生活學習交友狀況,同時可以根據情況向當事人父母提出一些切實可行,有促進意義的建議,例如父母每週與其通一次電話、改善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與孩子一起分擔成長的困難等。

  第三,輔導員老師要引導幫助當事人做一些規劃安排,並達成教育契約。可以鼓勵或要求當事人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借閱包括自己感興趣的、其他人推薦的或者同學們最近都在讀的圖書,並寫一點讀書體會或感觸;每週與其父母通一次電話,講一件學校發生的事情;每週與宿舍同學一起用三次餐,一起上三次自習課、班級活動必須參加等,對這些安排要達成教育契約,做好監督和輔助,保證當事人能夠順利完成。待情況好轉後,輔導員老師可以逐漸加大當事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讓當事人自己提出心理狀態改善方案,並督促其完成。

  第四,輔導員要定期向當事人周圍同學瞭解其生活學習情況,也要向當事人自身瞭解其生活學習、日常行為、心理狀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調整解決方案。

  第五,建議當事人及其父母尋求心理方面專業人士的幫助。在大學生中有許多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的學生,問題嚴重程度不一,外在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是很多時候是由於他們對大學的各種不適應造成的,所以如果能夠從學生的適應問題入手尋找解決方案,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