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會計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研究

  論文摘要:會計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尤其是會計人員的實踐能力更是被用人單位關注。本文從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著手,揭示了我國會計專業學生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的兩種途徑,提出了建立由高素質師資隊伍和實踐性教學考評體系組成的實踐能力培養的保障機制。 
  論文關鍵詞:會計學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途徑;保障機制 
   
  目前,高等學校會計專業是培養我國應用型會計人才的主要途徑。據統計,在我國目前一千多所全日制公立大學中,有近九百所學校設定了會計專業,在校大學生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學習會計專業或相近專業。無疑,會計專業成了管理類的熱門專業,受到辦學機構和學生的追捧。越是這樣的熱門專業就越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越是要注重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不容迴避的是我國高校會計教育在教學理念、課程設定、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導致會計專業畢業生未能達到社會的要求,用人單位抱怨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才能委以重任。畢業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差,這無疑與其在校接受的實踐教學有關。因此,如何拓寬我國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途徑是提高我國會計教育質量的重要課題。 
  一、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會計是一門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學科。對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國內高校提高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從各地人才交流會、畢業生招聘會和網際網路上的人才需求資訊中都強烈地感受到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這種普遍要求,即具備一定的實踐工作經驗或能力、較強的綜合素質等。很多招聘單位認為,我國會計專業的大學生理論知識基本上達到專業培養目標,但他們的實踐能力普遍很弱。可見,對於會計專業人員的實踐能力越來越引起用人單位的重視,社會迫切需要重視和加強對畢業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傳統的會計實踐性教學形式單一,技術手段落後,而且僅僅停留在會計核算這一環節上,這種實踐性教學與新時期要求培養“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等會計人才的目標是不相適應的。 
  二、我國會計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途徑 
  會計實踐教學是會計理論教學的延續、補充和深化。會計實踐教學具有直觀性、真實性、啟發性、實用性等特點,通過實踐教學可以起到親驗實際會計業務、規範基本操作技能的作用。目前我國傳統的會計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主要包括校內和校外的模擬實驗。 
  1.校內模擬實驗。校內模擬實驗主要有《簿記能力訓練》、《會計實務能力訓練》、《成本會計能力訓練》、《財務管理能力訓練》、《納稅會計能力訓練》、《會計報表分析》、《審計學案例分析》、《會計與審計電算化能力訓練》、《會計綜合能力訓練》等。這些實踐課程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完成:(1)通過實物參觀,增強感性認識。在基礎會計學習過程中,往往要接觸到有關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相關知識。教材上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都是印刷在教材上的簡化表格,與真實的賬表存在一定的差距。(2)多媒體演示教學,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用電腦製作音像、圖片、文字等手段演示和解說實務操作過程的實踐性教學形式。多媒體課件具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的直觀效果,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大大提高教學內容的藝術性和實用性,使學生快樂地接受所學知識。多媒體演示教學可以與日常課堂教學活動結合運用,也可以製作專門的演示課件(包括企業情景和人物情景)在專門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中使用。多媒體演示教學有利於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壓縮課堂教學時間,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節約教學資源,大大提高教學效果。(3)校內模擬實務操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企業越來越多地開始用計算機代替手工記賬,這就要求會計專業學生既要掌握傳統的手工賬的操作,還要熟悉在電算化條件下會計的賬務處理。①傳統手工賬在會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傳統的手工賬在會計實踐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教學一般分兩步進行。首先進行分步模擬實習,教師要安排好分步實驗的專案、內容,明確實驗的重點與難點。待主要會計業務都完成分步實驗之後,進入會計實踐教學的第二個步驟,進行綜合訓練。綜合訓練的目的是通過對一個生產企業、一個會計期間整個會計迴圈過程的會計核算,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會計操作技能。
學校通過開設手工會計實驗課程,以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實際會計事項為依據,以會計核算業務、會計核算程式、會計憑證在各會計崗位的傳遞程式作為模擬實驗物件,用傳統的手工方法填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科目彙總表(或彙總記賬憑證)等,使學生更加直觀真實地會計業務的來龍去脈。規範的手工模擬實習,要有一套內容完整、業務真實的實習資料,還要有出納、成本、固定資產、工資、總賬等崗位,還應建立起與此相聯絡的職能部門,如銀行崗位、稅務崗位等,明確各崗位責任制。在實踐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都能到相應崗位去鍛鍊,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實習的全面性,增強學生適應各崗位的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我們通過複製若干個企業某年12月份發生的全部會計業務的所有憑證(包括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等),將這些資料影印裝訂成若干份,並裝訂成與實際資料一樣形式,將學生分為2~4人一組,模擬各種崗位,進行實踐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②會計電算化在會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原有的手工會計資訊系統已逐步為計算機和商用軟體所取代,而會計的管理、決策、預測等高層次職能也日趨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很多會計專業院校,為適應這種變化,開設了《會計電算化》和《審計電算化》課程。在實踐中,我們通過和一些財務軟體開發企業協調,獲得了軟體公司的支援和贊助,給學校機房裝上企業版的財務軟體。學生利用教師編制的模擬上機資料或者從企業獲得的真實資料,在計算機裡模擬企業的會計流程,實現建立賬套、設計會計科目、編制記賬憑證、編制報表等實踐過程。學生在模擬實驗過程中,如同置身企業的真實業務環境中,從而達到實驗目的。利用會計核算軟體教學,能全面、形象地介紹會計核算的全過程。電算化的應用是多媒體實踐教學的延續,老師可以先進行多媒體演示,然後讓學生上機操作,這樣不僅可以全面的瞭解企業的操作程式,而且簡單快捷。另外,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更加接近企業的實務,學生在全面掌握這些技巧後,在業務能力上達到了學校和企業間的無縫對接。 
  2.校外實習基地在會計實踐教學中的運用。會計是一個操作性較強的專業,僅僅通過在學校裡的模擬試驗不能完全滿足會計教學的要求,學生利用自己在校掌握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最終檢驗的標準還是進入企業中實習的結果,學校內部不能實現這個目標,因此,進行校外實習基地的實踐就成為我國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學校和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渠道,在公司、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單位建立會計學專業實習基地或者實踐創新基地,並建立和完善實習基地教學評估體系,提高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為學生提供較多的課外專業性實踐機會。通過實習基地的建立,教師可以很方便地組織實習小組(3~5人為宜)定期到企業的財務會計及其他業務部門實習,請現場的財務負責人講解企業或事務所裡發生的各項業務。此外還可以邀請實務界精英來校講學,增加學生知識面,開闊視野。我國各大高等院校在會計學實習基地的建設方面,發展方向並不相同。有的學校傾向於在事務所建立實習基地,有的學校則傾向於在工業企業建立實習基地。由於院校的學科背景不同,同樣是會計專業其實習基地建設的行業選擇也不盡相同。總之,我國高等院校會計學專業在實習基地的建設方面,要加大對學生實習方向的選擇,儘量使會計學實習基地和今後學生就業的行業聯絡起來。當然,受到教學資源的限制,這種完善必然是個長期的過程,也一定會隨著學校進一步發展而更加完善。 
  三、會計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保障機制 
  會計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除了上述的一些途徑以外,保障措施也尤為重要。保障措施是否有力直接影響會計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效果的好壞,這些保障措施包括: 
  1.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的經驗的多寡和能力的強弱密切相關。很多教師從校門到校門,博士畢業或者碩士畢業、發表過一定層次的學術論文,便順利地當上了會計專業的老師。他們從未從事過實際業務,很難具備相應的能力,無法從事實踐課的教學。針對高校教師這種脫離實際的現狀,各高校應與會計職業界建立起廣泛的聯絡和交流機制。 
  2.有效的實踐性教學考評體系。隨著實踐性教學的規範與完善,必須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考核方式,用以檢驗實踐性教學的完成效果。實踐性教學的途徑比較多,內容比較豐富,因此對實踐性教學的考評也應是多樣化的。可以從改革常規卷面考試內容入手,全面考核學生的簿記能力、核算能力、實際業務的理解能力、處理非常規業務的應變能力等,促進學生熟練技能、提升能力、提高素質。比如對於校內的模擬試驗,可以將會計工作過程分為若干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教師也可以利用考試軟體,自動生成考卷以提高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核的效率。對於校外實踐能力的考核,可以給企業發出調查表,反映學生真實的操作水準。 
  總之,實踐性教學改革是會計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目前,我國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校內和校外,而要使這兩個途徑更好地發揮作用,一個良好的教師隊伍和一個有效的考核機制就成為兩個重要的保障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會計專業來說: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應用,二者缺一不可。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出發,協調好兩者的關係才能更好地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