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市場營銷本科論文

  人才市場上有關市場營銷專業的資料,顯示了人才市場對營銷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新技術的發展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縱觀幾次科技革命,都對人類新聞傳播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科技給新聞傳播事業帶來的深刻而複雜的影響滲透到了新聞傳播事業的各個層面,本文從新技術對新聞傳播者、受眾、傳播內容、傳播效果以及傳媒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和論述,體現了新技術的發展對新聞傳播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新技術,網際網路,部落格,正面影響,負面影響

    在最初的傳播歷史中,媒介表現為語音、語言和一些簡單的符號等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媒介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隨著現代印刷機的發明,傳播第一次有了現代性的意義,開始跨越以前人類想象力的極限,擺脫了時間性與地域性的制約,使地球上每一個個體都身陷於現代傳媒的巨大旋渦之中。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繼續發展,電臺、電視等媒介也競相躍上傳播的舞臺,並且,每一個媒介的產生,都在很大意義上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境況,甚至同人類社會的變遷與文明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係。特別是電視的發明與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這也使得媒介技術分析的現實意義迅速而明晰地凸顯出來。在媒介分析理論界中至今享有盛譽的理論大師:雷蒙·威廉斯、麥克盧漢、梅羅維茲都有著自己對獨特的理論思辯。

    20世紀的最後十餘年的時間裡,更是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科技更新提速的年頭,數碼技術、光纖衛星通訊技術、電腦網路技術大放異彩。在所有這些技術逐漸走向融合和協調的基礎上,世界性的因特網迅速崛起,成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嶄新媒介,它不但打向傳播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破了地域限制和國家疆界,還打破了文字、聲音、圖象等各種符號形式的隔膜,更使得個人的單、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各個層次型別和規模的傳播走向統一。 其影響的觸角也正伸向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

    傳媒新技術主要指當代的電子傳媒技術,包括數字電視,數字視音訊廣播技術和節目製作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技術以及相關的計算機資訊處理和網路技術。新技術往往開啟新的傳播時空、豐富資訊表現形式、提高媒體傳播效率、推動傳媒整體的結構性完善。隨著衛星、光纖、網路等新技術的出現,電視新聞的傳送更為便捷、成本更低。這不但為電視新聞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大的平臺,還對其取材範圍和價值判斷產生影響。人類科技進步創造的新技術直接影響了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程序,對各行各業,乃至千家萬戶都造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極大地推動了歷史程序,給世界帶來了難以置信的變化。新技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新聞傳播事業的各個層面。

    一、新技術對新聞傳播從業者的影響

    一方面,新技術使傳播者掌握的傳播手段越來越先進,使傳播者“能量”得到極大增強,另一方面,由於新技術不斷帶來技術革新,使傳播者要花相當的精力來學習掌握傳播技術,同時,受眾的可選擇性增強,和對媒介日益緊密的接觸,與媒介的互動性越來越強,不甘於處於被動的地位對媒介的批評經常化。使傳播者面臨的傳播局面越來越複雜,工作壓力越來越大。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使近代報業出現繁榮局面,當時的傳播者主要藉助與紙和筆以及簡單的印刷操作進行平面傳播,技術含量低,面對的受眾人數相對較少,受眾與傳播者之間互動少。傳播者可以較少地考慮受眾的看法,在傳播活動中具有較大地自主權,處於寬鬆的傳播環境。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的發現和無線電的使用使電子媒介開始出現,傳播者開始應用錄音機、攝像機以及相對複雜的編輯裝置等工具服務傳播業,傳播活動中科技含量明顯加強,傳播者手中掌握的工具變得相對複雜,傳播能力相應增強,同時,受眾藉助電子化通訊工具對資訊的反饋能力得到提高,傳播者不得不開始接受較多的意見反饋並努力根據反饋改進傳播活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新一輪現代技術革命,計算機在傳播業的應用,使現代傳播者的傳播工具空前強大,可以在瞬間將資訊傳遍任意世界角落,其輻射能力極大增強。同時,現代傳播者必須具有先進的資訊傳播技能,掌握駕馭現代化資訊傳播裝置的能力。隨著,計算機軟體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傳播者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的傳播技術,否則將會面臨淘汰的危險,而此時已經形成受眾的買方市場,傳播者徹底變為服務的角色,必須滿足藉助現代化的工具經常、及時對資訊作出評價和討論的受眾的需求。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電腦以及連線電腦的網際網路所代表的網路技術,能夠實現滿足一定的傳輸時效性和影象質量前提下的電視新聞素材遠端傳送。它對網路頻寬的要求很低,大大節省了儲存空間,關鍵是可以利用遍佈世界的因特網,改善了衛星和光纖傳送等高成本並需要專用線路等的不足。這種低成本、高效率、較富時效性傳輸技術,使電視新聞製作花費更低的傳輸成本和管理成本,也讓更多的普通人有可能參與電視新聞的採集和製作。

    由於技術革命,媒介對傳播者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面對紛繁複雜的資訊,媒介從業者們又不得不疲於應對篩選資訊的艱鉅任務。據新浪網最近推出的《媒體從業人員調查》結果顯示,當代中國,有超過80%的記者認為自己處於亞健康狀態,約57%的人感到工作壓力很大,只有5%的人能夠輕鬆應付。常年奔波和巨大的精神壓力讓很多媒體從業人員感到很疲勞。2003年4月,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新聞學院釋出了頗具權威性的記者生存狀態調查報告。該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媒體從業人員普遍感到處於疲憊狀況,駐外記者、編輯尤其如此。他們承擔巨大的工作量,感到很大的壓力。

    二、新技術對新聞傳播內容形態的影響

    經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媒介傳播資訊的形態由紙媒體的單一文字向廣播電視媒體的聲音、影象以及當今的多媒體過渡,傳播內容形態逐漸多樣化。

    報紙通過在平面的紙張上的文字、圖片、色彩、版面設計符號傳遞資訊,利用視覺供受眾閱讀,文字內容是滿足受眾瞭解時事訊息的唯一途徑。電子媒介出現後,廣播成為報紙之外的另一重要媒介,把資訊通過聲音的方式傳播給受眾。廣播聲音包括語言、音響、音樂等要素。滿足了受眾聽覺感觀的需要,它能夠表達情意,能夠渲染情緒,廣播的出現豐富了傳播內容的形態,它脫離了視覺,給人以嶄新的感覺。電視則是給傳播內容形態以極大豐富的另一重要媒體。它以聲畫結合的方式,給人以直觀形象的畫面語言。它能夠再造現場、形象和過程,具備極強的形象感現場感和過程感,通過視覺影象映在人的腦中,加上畫面伴音,使人聽其聲、觀其形、如臨其境。

    儘管跨國媒體的國際傳播依然注重本國國家利益、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宣揚,但商業媒介的本質是追求利潤,它們出於商業利益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必然想方設法制作和傳播適於推銷的傳播產品,以吸引受眾,擴大傳播範圍。為此,一切出於競爭需要在國內採用的方法和手段,都被沿用到國際傳播中。目前,很多跨國媒體在產品的製作上,講求形式的生動、活潑和多樣性,內容力求豐富多彩,並十分注重娛樂功能。在有意無意傳播本國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的同時,大量的經濟、文化、科技、娛樂、生活等資訊也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內容。如在美國風靡一時的《倖存者》系列節目就被推銷到世界許多其他國家,成為國際傳播內容娛樂化的典型印證。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傳播內容的形態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它以其迅速、廣泛的傳播方式對人們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計算機通過對聲音、影像、文字、資料進行高速處理提供給受眾更方便、直觀的多媒體內容。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廣泛接觸的傳播媒介,其傳播的多媒體內容已經成為人們瞭解接觸媒介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技術創新對受眾的影響

    一方面,受眾在經由技術創新促進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地位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由相對被動向積極主動過渡,由勢單力薄的相對孤立的接收者逐漸變成掌握越來越多現代手段擁有相當主動權的主動接收者和資訊的強大反饋者。在第一次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報業時代,報紙被報業主牢牢控制,報刊純粹是傳播者言論的工具。普通的受眾對資訊的反應能力極其有限,往往只能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傳播內容的態度。即使有反饋的機會,也是通過相對緩慢的方式反映到報社,基本沒有形成受眾與傳播者的互動,受眾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通訊事業的進步,人們接觸媒介後反饋的渠道增加了,比如可以通過電話、電報等方式相對快速的對媒介重大訊息作出反饋。但即便如此,反饋的力量仍然很單薄,難以對媒介產生經常和深刻的影響,媒介與受眾之間仍沒有形成積極的互動關係。在第三此科技革命背景中興起的網際網路新媒介,受眾可以通過BBS、部落格等手段方便、即時地表達自己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評價和自己的觀點主張。網上言論相對自由,使受眾與媒介之間形成了廣泛的互動,同時受眾通過互相的溝通可以形成強大的輿論發揮廣泛的影響,我國領導人已經開始高度重視網路輿論的聲音,這是新媒體受眾主動地位得到發展的體現。

    另一方面,大眾傳媒倚重科技迅速地發展,受眾日益表現出過分倚賴媒介地傾向。由於科技的進步,媒介的發展,人們與媒介的接觸日益頻繁。實際上,人們已經生活在媒體構成的虛擬環境中,絕大多數資訊、娛樂都來自媒介地提供,對媒介的倚賴性很強了,離開了媒介,人們將會變得無所適從。同時,看電視、上網等活動佔用了人們大量的時間,用於社交和接觸實際的時間減少。現代人成為了“容器人”、“電視人”。再者,不少電視節目充斥著血腥、暴力等不良資訊,對受眾很容易產生不良影響,網際網路色情、暴力比起前者更勝,對青少年的危害尤其大。網上垃圾資訊、網路遊戲對兒童、青少年學習生活造成不良的影響,這些對受眾帶來地危害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四、新技術對傳播效果的影響

    科技革命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可以概括如下:單一資訊傳播速度提高、範圍擴大。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前,紙媒介傳播速度慢、傳播範圍非常有限。一條資訊,通過報紙、雜誌媒介,通過許多中間環節如報刊的運輸、報販緩慢到達讀者手中。且報紙發行一般面向發達地商業城市,無法輻射到更多的城市和更廣闊的鄉村,這造成報刊的讀者範圍非常有限,所以一條資訊的影響非常有限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後,機器大工業催生了商業的蓬勃發展,人口流動增大,隨之紙媒介傳播範圍大大變寬,成為溝通商務,傳遞諮詢的重要渠道,其本身的影響增強。一條資訊通過報紙能被更大範圍內的更多的讀者看到,對其傳播效果勢必產生更大的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電子媒介,傳播範圍更廣能在廣闊的範圍內,以光速傳播,速度大大加快使媒介成了“千里眼”“順風耳” ,資訊能在瞬間到達被目標受眾所在的地區。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新技術革命產生的網際網路新媒體,打破了社會政治、文化、地理的界限,能在瞬間傳遍全球,使“地球村”變成了現實。在如今網際網路時代,一條資訊能輕易在瞬間傳遍全世界,讓分佈在地球各個角落上網的受眾分享。由於國際資訊網路幾乎連線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在跨國界的資訊交流中,大大降低了不同國家、民族和信仰的人們進行交流的限制。許多國家都充分認識到國際傳播的重要意義,大力推進資訊的跨境傳播。西方國家則利用它們在網路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優勢,正在加快資訊傳播範圍的全球化,以謀求在世界範圍內資訊傳播的壟斷。

    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發生,人類社會各方面迅速發展,製造的資訊越來越多,資訊過量已是不爭的事實。一條資訊很容易被淹沒在煙波浩淼的資訊海洋中,被受眾忽略,使傳播效果無從談起。在這種狀況下,大眾傳媒的議程設定功能越發重要。只有在主流媒體上對重要資訊進行議程設定,才能保證資訊傳播達到良好的效果。

    五、對傳媒教育的影響

    一方面,促進新聞傳播教育逐漸興起和繁榮。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作為資本主義私人企業的報業也由自由報業發展到壟斷,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彼此競爭加劇,規模擴大,加之社會對政治、經濟等各種新聞資訊的關注需求更為膨脹和迫切,因而各家報紙就增加了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時,報紙的繁榮與發達,其社會地位和影響日隆,而新聞傳播業需要大批熟練掌握傳播技術的人員。在此背景下,1908年,全球第一所新聞學院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建立。從此,各種新聞院校在世界各國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隨著科技進一步發展,由於新聞傳播行業越來越細,專業性、技術性越來越強,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越來越多,特別是現代傳媒科技知識更新日益加快,需要相當數量的新聞培訓和教育機構來承擔新聞傳播實踐教育任務,因此,新聞教育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得以確立和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視、網際網路等大眾傳媒與人們的關係越來越“形影不離”。人們對各種媒介資訊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資訊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即媒介素養作用凸現。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英國學者開始倡導媒介素養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反對傳媒中的流行文化價值觀念,訓練青少年抗拒大眾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滿足”。至20世紀70~80年代後,由於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開始形成規模。很多國家都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內,並陸續發展出許多教學模式及課程教材以供參考,媒介素養教育逐漸成為一種終身教育。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挪威、芬蘭、瑞典等國已將媒介素養教育設為全國或國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育內容。2004年,我國教育部已經將媒介素養的課題列為了新聞傳播類的重點招標課題。可見,此問題目前已受到比較充分的重視,而且將日益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推廣上獲得進步和提升。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縱觀幾次科技革命對人類新聞傳播事業的巨大影響,讓人更加深刻理解了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人類新聞傳播史上每一次劃時代的進步都是科技直接作用的結果,而科技給新聞傳播事業帶來的深刻而複雜的影響滲透到了新聞傳播事業的各個層面。我們對科技在新聞傳播事業中扮演的多重角色要有清醒的認識,只有在不斷借用科技推動新聞傳播事業向前發展的同時,對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加以重視,並努力消除其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才能讓新聞傳播事業藉助科技這柄利劍披荊斬棘飛躍向前。

  參考文獻:

  1. 周家群,張惠,《網路新聞與傳播教程》,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2. 李希光,《轉型中的新聞學》,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3.《網路技術入侵傳統媒體》[J],國際新聞,2007.1.29

  4.《全球化電子媒體時代的政治傳播》[J],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4期

  5.《新技術條件下國際傳播的發展變化》[J].,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1.4

  6.《現代資訊科技對大眾傳播的影響》[J]. 北京廣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4

  範文二:養豬戶飼料選擇微觀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內容摘要:在相同的巨集觀背景下養豬戶飼料選擇行為分化受養豬戶個人因素、家庭因素、養殖因素等微觀因素影響。本文利用在江蘇省調查所得到163個養豬戶的有效資料,運用eviews5.0軟體和 probit模型進行計量分析。研究表明,養豬戶的養殖因素包括養殖規模、養殖目的、對配合飼料的瞭解對養豬戶飼料選擇行為起決定性影響,而養豬戶的個人因素-年齡和家庭因素-家庭人口數對飼料選擇行為有顯著的減弱和促進影響。

  論文關鍵詞:豬飼料,選擇行為,微觀影響因素,江蘇

    各種不同因素導致了養豬戶的飼料選擇行為出現分化,在相同的巨集觀背景之下,哪些微觀因素會顯著影響?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從微觀角度分析養豬戶的飼料選擇行為和出現分化的原因。

    一、研究假設、變數說明

    一研究假設

    假設一,養豬戶是理性的“經濟人”。養豬戶會根據自身的個人特徵、家庭特徵、養殖特徵等微觀因素在不同的飼料品種、來源、價格和組合作出選擇,以達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假設二,每個養豬戶面對的巨集觀經濟環境、制度環境是同樣的。養豬戶的飼料選擇行為的分化是由於其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養殖因素即微觀因素差異決定的。

    二變數說明

    1.關於“因變數”——養豬戶的飼料選擇分化。

    對養豬戶的飼料選擇行為將從2個方面進行衡量:1養豬戶選擇什麼樣的飼料,所佔比重如何。2養豬戶是否選擇配合飼料及微觀影響因素。

    2.關於“自變數”——養豬戶飼料選擇的微觀影響因素。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同樣的巨集觀環境下、同樣的外界價格下,養豬戶選擇飼料行為出現分化的主要是微觀因素。主要有:1個人因素,選取了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是否黨員作為分析指標。2家庭因素,選取了家庭總人口數、種植面積、是否外出打工、農業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四個作為分析指標。3養殖因素選取了養殖規模、養殖目的、是否聽說過配合飼料、是否瞭解配合飼料的效果四個作為指標。

    表1 變數定義及調查資料

    變數名稱

    變數定義

    標準差

    因變數

    是否選擇配合飼料

    自變數

    1.個人特徵變數

    性別 x1

    年齡 x2

    受教育程度x3

    是否黨員x4

    2家庭特徵變數

    家庭人口數x5

    是否外出打工 x6

    種植規模 x7

    農業收入佔總收入比重 x8

    3 養殖特徵變數

    養豬規模 x9

    養豬目的-自家 x10

    養豬目的-副業 xg

    是否聽說過配合飼料 x11

    是否瞭解配合飼料效果 x12

    是=1,否=0

    男=1 ,女=0

    年齡歲

    受教育年限年

    是=1,否=0

    按實際家庭人口數算

    打工=1;其他=0

    按養豬戶種植農產品的總面積計算

    去年農業收入佔總收入比重

    按三年養豬的平均數量計算

    養殖目的是否用於自家消費 是=1,否=0

    養殖目的用於副業出售 是=1,否=0

    是=1 否=0

    瞭解=1;否=0

    0.316

    0.009

    0.031

    0.383

    0.097

    0.380

    0.027

    0.146

    0.004

    0.317

    0.265

    0.310

    0.300

    二、基礎資料與統計性描述

    一基礎資料

    因江蘇的農村存在分化,蘇南和蘇北的農村存在很大的異質性,本文選取了蘇北的鹽城農村作為代表,蘇南選取了常州的金壇作為代表,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養豬戶進行了實地調查,共回收問卷200份,整理後獲得有效問卷163份,佔總問卷的81.5%。

    二統計性描述

    在調查中發現目前江蘇省調查的163戶養豬戶中,選擇使用配合飼料的養豬戶佔75%,完全使用自家餘糧和剩菜剩飯餵養的佔25%。其中,在選擇配合飼料的養豬戶中,選擇濃縮飼料的佔32%,預混料的佔31%,全價飼料佔12%。

    圖1 養豬戶選擇各種飼料的戶數和比例

    調查中發現,在江蘇農村農民受教育程度依然不高,大多為初中,教育水平高的從事養殖的人員比重較低,年齡也以45歲左右及以上居多。其他變數見表2。

    表2 樣本其他變數的統計性描述

    變數

    總戶數

    資料

    平均

    比例

    家庭人口X5

    163

    619

    3.8

    是否打工-是X6

    25

    15.3%

    是否打工-否

    138

    84.7%

    種植面積X7

    6.89

    養殖規模三年平均單位:頭X9

    163

    25250

    155

    規模養殖:養殖規模≧50頭

    39

    24436.67

    626.58

    戶數佔23.9%,養殖頭數佔96.7%

    散養戶:養殖規模≦50頭

    124

    813.33

    6.55

    戶數佔76.1%,養殖頭數佔3.3%

    養殖目的-自家食用X10

    養殖目的-出售xg

    是否瞭解配合飼料效果-是X12

    35

    128

    80

    35

    128

    80

    21%

    79%

    49%

    是否瞭解配合飼料效果-否

    83

    83

    51%

    資料來源:由筆者調查資料所得

    三、模型選擇、估計結果

    一 模型選擇

    在定性分析養豬戶飼料選擇行為與各微觀因素之間關係的基礎上,我們設定模型如下:

    模型一,被解釋變數為Z1, 首先將養豬戶選擇飼料的行為分為選擇配合飼料和不選擇配合飼料兩種,當Z1=1時表示選擇配合飼料,當Z1=0時表示不選擇。採用二元選擇模型中的Probit模型對養豬戶是否選用配合飼料的選擇行為進行迴歸分析,它的基本形式如下:

    Pi=EY=1︱x1i,x2i,…,xni

    =Fβ0+β1x1+…+βnxni

    二 估計結果

    本文的模型使用eviews5.0軟體進行估計,採用向後篩選法。模型一估計結果

    變數

    模型

    係數

    z值

    模型改進後

    係數

    z值

    性別 x1

    年齡 x2

    受教育程度x3

    是否黨員x4

    家庭人口數x5

    外出打工x6

    種植規模 x7

    農業收入佔總收入比重 x8

    養豬規模 x9

    養豬目的自家 x10

    養豬目的-副業 xg

    是否聽說過配合飼料 x11

    是否瞭解配合飼料效果 x12

    Meandependent var

    Log likelihood

    -0.138

    -0.018**

    -0.029

    -0.127

    0.307***

    0.002

    0.019

    0.070

    0.009**

    -1.142***

    0.122

    0.336

    0.578*

    0.736

    -66.918

    -0.437

    -1.974

    -0.912

    -0.331

    3.177

    0.006

    0.691

    0.482

    2.415

    -3.600

    0.461

    1.086

    1.926

    -0.016**

    0.302***

    0.009***

    -1.066***

    0.752***

    0.736

    -66.918

    -2.298

    3.414

    2.506

    -3.686

    2.970

    注:1*、**、***分別表示10%、5%、1%的水平下顯著。下同。2資料來源為本次在江蘇省的調查所得統計資料。

    四、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

    由以上的分析和模型迴歸估計結果,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 養殖因素對養豬戶選擇飼料行為分化具有決定性影響。說明養豬戶飼料選擇行為歸根到底還是受養殖因素的影響,具體是由養殖規模、養殖目的、是否瞭解配合飼料的效果決定。

    2. 年齡越大則教育程度越低,越不選擇配合飼料。年齡這個變數通過檢驗並且顯著,說明了在養豬戶中,年齡越大的則越不會選擇配合飼料,原因在於年齡大的受傳統的養殖模式的影響,不太會接受新事物和接受變革。

    3. 家庭人口數對養豬戶的飼料選擇產生正向影響。原因在於這個關係到家中的餘糧,家庭規模的大小,家庭人口和種植面積的多少會對此家庭的養殖決策產生影響,家庭人口多的,則餘糧相對較少,會選擇配合飼料。

    二政策建議

    基於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加強對農村農民的培訓和教育力度,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有利於他們採用新的技術和接納、學習新的知識,提高養殖效益和養殖水平。二、目前在江蘇農村生豬散養戶仍然佔多數,如果要推進規模養殖化,要充分考慮這部分人的就業、勞動力轉移、他們的自身年齡和能力等問題,綜合協調,才有其現實可能性。

  參考文獻:

  馮永輝. 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及區域佈局變化趨勢. 市場透視,20064

  胡浩. 中國生豬產地移動的經濟分析——從自然性佈局向經濟性佈局的轉變. 中國農村經濟,200512

  江永紅. 農區傳統畜牧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農業經濟問題,20072

  李愛科. 我國飼料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展望. 畜牧市場,20079

  吳秀敏,養豬戶採用安全獸藥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基於四川省養豬戶的實證分析. 中國農村經濟,20079